华蓥山如故

2020-07-04 03:21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山歌

宋婷婷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世界因多元的文化而精彩,重庆的乡土也因延续上千年的故事、风俗、技艺,而饱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

让我们唤醒那些深嵌在非遗里的文化基因,听它们讲一讲重庆的根、重庆的魂。

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市级非遗项目华蓥高腔的第五代传承人们掌握着“话语权”,其中尤以佼佼者胡长林和王远召为甚。

然而此次联系采访时,我们非常遗憾地得知,二老均已作古。看似平常的非遗传承“断代”困局,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們面前,打得人心里生疼。

令人欣慰的是,二人在去世前几年已找到中意的传承人——今年63岁的张文坤。

旧梦主题曲

巍巍大山,莽莽林海,山歌阵阵穿行林间,惊起鸟飞叶落。林下是成群结队劳作的人们,喊着一声声响亮的号子,笑容爬上黝黑的面庞。

粗莽的汉子不知掩藏,眼神总是追随同村的妹子,一句句歌词传情达意:“幺妹你也爱唱歌,幺妹你累不累……”

对面山头歌声起,这边也随即应和,声高音亮、山鸣谷应——这是张文坤儿时记忆里的华蓥山。无数次午夜梦回,华蓥高腔便是这梦的主题曲。

“华蓥山由北向南纵跨川渝两地,延绵300余公里,其中一段就在我们渝北区茨竹镇,华蓥高腔正是诞生于此的民间山歌。”张文坤说,据《江北县县志》记载,华蓥高腔在清朝时期广为流传,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张文坤很早就知道这样一个传说: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第二十三子允祁来华蓥山游玩,当时没有娱乐项目,地方官员找来唱山歌的老百姓唱歌助兴。演唱者们声音洪亮,歌词易记,允祁听了很高兴,也跟着唱了起来。从此,华蓥山地区每年都要举办山歌会。

这引来皇子的华蓥山确有好风光。清代重庆知府林兴泗有诗形容华蓥山:“拾级登高高转幽,阴森夏木万行稠。蝉声不住赓泉韵,风色何曾下岭头。”

张文坤说:“人们歌唱这样的好景致,也鼓舞劳动士气。看见什么就唱什么,演唱内容非常丰富;可对唱、合唱或独唱,唱歌形式也很多样。加之语言生动、句式精炼、富有韵味、易懂易记,深得民众喜爱。”

“三月里来麦甸黄,割了麦子收高粱。”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时,感慨当天的收获;“好吃不过高粱酒,好耍不过少年郎。”是男女站在山头对唱,一问一答,互表心意;“八月里来桂花开,桂花飘香十里外。中秋要去买月饼,敬了月神才吃得。”是歌唱节气习俗……作为华蓥山地区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智慧和艺术结晶,华蓥山人祖祖辈辈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和娱乐方式,华蓥高腔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山歌音乐模式。本地王氏的家谱记载,以开场歌、放牛歌、薅秧歌为主要内容世代传承。

历年来,华蓥高腔与当地村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每逢节日省会、开业盛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一段华蓥高腔。

这些歌,胡长林和王远召大多会唱。

二人均出生在茨竹镇秦家村,地处华蓥山半山腰。胡长林生于1934年,习得华蓥高腔是家传的缘故;王远召生于1940年,经拜师学艺成为传承人。

张文坤年幼之时,胡与王正当盛年。当地每有婚丧嫁娶、庙会庆典,二人便会与其他爱唱之人组队前往助兴,一曲华蓥高腔让他们出尽风头。

“唱华蓥高腔提劲,人有精神。”胡长林生前曾告诉媒体,他16岁开始学唱华蓥高腔,年轻时候特别喜欢唱。王远召亦是如此,二人凭一口华蓥高腔,在上世纪参加过诸多山歌比赛文艺演出,还得过奖。

因为浓郁的乡村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华蓥高腔于2011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胡长林和王远召也成为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传承,他们愈发忙碌,不时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

但无论曾经如何风光,却仍抵不过风烛残年。

“不得行了,有些音调已经唱不上去了,人老了,气息衰了。”2014年,在秦家村的田地里,77岁的胡长林引吭高唱之后显得有些失落。

于是,去世的前几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组织下,胡长林和王远召忙于寻找一位合适的传承人。

山歌痴迷者

在2011年之前,张文坤与胡长林、王远召均不相识。

他出生于华蓥山一带的大湾乡,祖辈父辈也都会唱山歌。生长在这样的氛围里,十一二岁的张文坤上山挑煤、打柴时,不少旋律、唱词已可信手拈来。

自幼在淳朴的家风熏陶下,张文坤养成了谦和、好学的性格,对音律、书法等传统文化都有着强烈的爱好。也正因为如此,1977年他开始在原江北县大湾乡中心小学校任教,1994年调至渝北区茨竹中心小学校。

任教期间,虽然少有机会到大山上高歌,但张文坤仍会时常不自觉地哼唱。在音乐课的课堂上,他也教孩子们唱华蓥高腔。由于内心热爱,从2001年起,张文坤在教学之余开始深入华蓥山地区,走访当地村民,收集、整理、编撰华蓥高腔相关资料。

“这期间我才了解,原来华蓥高腔不仅一直传承民间的特色文化,还传承着红色文化。”张文坤说,年老的村民告诉他,受到革命战争和华蓥山游击队的影响,在被“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当地村民曾用华蓥高腔向游击队员发出警示信号。

这些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张文坤对华蓥高腔越发痴迷。学校、镇上的活动他也积极参与。渐渐地,张文坤声名在外,也引来了老一辈的传承人。2011年,胡长林和王远召来到张文坤任教的学校。

代代相传的华蓥高腔在当地有着众多拥趸,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几句。但是,淘沙取金并不容易,胡、王二人不知听过多少学校教师、村社干部和热心村民的演唱。

他们一直在寻找,直至华蓥高腔引领两代传承人相见。

“或许爱唱山歌的人都不怯场,在人群中唱起山歌,我便觉得自在舒坦。”张文坤说。

张文坤日常穿着朴素,外表看起来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一旦展开歌喉,嗓子透亮、歌声韵味悠长,令人闻之惊叹。

“二老说我的唱腔和韵味,与他们非常接近。”一声声充满乡土气息的华蓥高腔,让第五代传承人安心地将接力棒递到张文坤手中。

张文坤拜师胡长林,潜心学习华蓥高腔。二人后来陆续从茨竹镇搬至渝北城区居住,这让他们有了更多接触的时间。在胡长林的悉心教导下,张文坤越发感受到华蓥高腔的魅力,并决心将这一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

“師傅年岁已高,我将他所有的资料收集整理,写的稿件都复印下来了,还和他一起走访,了解他和王老在过去如何学习、传承华蓥高腔。”为了传承,胡长林和张文坤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可是,这一天终归要来。

王远召“先行一步”,张文坤为之惋惜:“他一直在老家务农,我们相隔遥远,接触多有不便,因此没能有更多的机会向他学习。”

2017年,胡长林离世,华蓥高腔又失去一位宝贵的传承人。

至此,第五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歌声成为永久的记忆。作为唯一的第六代传承人,张文坤背负起保护和传承华蓥高腔的命运,“我申报市级传承人的资料已经呈报上去,正待审批。”

困局坚守人

近年来,渝北区委、区政府亦十分重视华蓥高腔的发掘、搜集、整理工作。该区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在镇街创办培训基地、在小学开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等多种活动和手段,营造华蓥高腔的文化气氛,使其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近年来,茨竹镇也广泛开展华蓥高腔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使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在辖区学校、村居广为传唱。

2009年,根据华蓥高腔改编的《丝瓜花、南瓜花》代表渝北区参加三峡库区移民山歌大赛,获得优秀奖;《华蓥情歌》在2010年“送文化进城”文艺汇演中,获得第一名;《梨花飘香幸福来》于2013年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项目,并在镇内各所学校广泛传唱……

“瓦沟流,打把洋伞去放牛,牛儿不吃露水草,唱个山歌转回头……”2015年,茨竹镇主办渝北茨竹首届华蓥山歌大赛,人们怀着对华蓥山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在舞台上展示风采。

“每个节目开头都有一段旋律,他们多是播放录音,只有我清唱了一段,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接过传承接力棒的张文坤已经是专业水准。近年来,他除了收集、整理关于华蓥高腔的资料、歌谣等,还制作各种宣传器具,参加传唱、演唱活动,以及区、镇传承研讨会。

张文坤介绍,他先后搜集、整理、编撰《华蓥高腔山歌汇编》等各类书籍4册,制作、编辑、录制华蓥高腔专题片、音频等影像资料12个,保存、保留用于吟唱华蓥高腔的二胡、锣鼓、服饰、帽子等物品8件。相关物品甚至在区文化馆内进行展览、展示。

“华蓥高腔已经传唱两百余年,它是华蓥山人民热爱生活的体现,智慧与信仰的体现,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张文坤的满腔热忱一如既往。

两年前,他从教学的岗位上退休,有了更多的时间为华蓥高腔倾注心力。但是,越是深入,他越是感到有心无力。

“到目前为止,华蓥高腔尚未成立一支专门的传承队伍,一个建章立制、有足够资金保障、须开展日常培训的团队。”张文坤说,“这决定了传承始终难以形成合力、缺人也缺精品的现状。”

实际上,他所说的也许是诸多市区级非遗项目共同的困境。一方面,它们没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响亮的名气,因此无法博得社会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受限于资金保障、人才接续,让传承之路显得有些坎坷。

张文坤说,这可能也是制约华蓥高腔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的因素。华蓥高腔已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多年,但目前看来仍是前路漫漫。

并非没有想过改变。为了传承,张文坤近年来已投入上万元用于制作宣传器具等;也尝试物色合适的徒弟,破解传承的“断代”困局。

“但是,个人财力只是杯水车薪。加之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风行数百年的华蓥高腔,面临现实的‘洗礼和严峻的挑战。”

一边是热情的火焰,一边是现实的海水,让一生痴迷华蓥高腔的张文坤有些难以自洽。他的儿子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时常为父亲打下手,收集、整理关于华蓥高腔的相关资料,采访中也不自觉地透露出其父的无奈。

当年,不拘形式、不限内容演唱的张文坤无疑是快乐的;如今感觉传承道路艰难,也许正是因为他比老一辈的传承人们拥有更大更美的梦想。

从2010年起,张文坤已经培养出了孙艳、邱善碧、伍平、唐德芬、刘家齐等20多名华蓥高腔的传承人。尤其是年轻的孙艳嗓音条件不错,对华蓥高腔也充满热情。

华蓥山如故,高腔载流年,华蓥高腔世世代代传承的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华蓥情怀。找到第七代传承人的张文坤自然感到高兴,哪怕只是一簇星火,他也会保护好、传承好。

猜你喜欢
山歌
我和山歌追着时光奔跑
山歌声声话廉洁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国画:唱支山歌
幸福生活感党恩 幸福山歌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刘三姐”山歌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