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表达:寻找美术表现素养的“阿基米德点”

2020-07-04 03:38李青
教育界·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李青

【摘要】我们解读美术作品需要思考和感受,需要综合所知与所见,需要在寻求作品意义的同时回想过往经历。尽管我们知道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但想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并非易事。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我们经过解读可能会得到多种理解,也可能一无所获或感到模棱两可。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解读,进而发展成具有美术核心素养的人。

【关键词】美术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育;美术表现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教育部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其意义非同一般。而针对美术这一学科,《意见》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获得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也是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因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从少年抓起。本文将从美术表现中的美术家的艺术性创作和小学生的艺术性创作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美术家的艺术性创作

社会生活中的事物要想成为美术作品,必须经过美术家复杂而深刻的精神活动、生产活动,即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王维的“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正是对美术创作活动的最好解释,“意”就是“立意”,即审美认识,是构思活动阶段;而“意在笔先”的“笔”就是“用笔”的意思,即审美表现,是传达活动阶段。因此,美术创作活动一般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构思活动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传达活动阶段。

构思活动就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包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美术家的艺术性创作大体分为两大阶段,分别是审美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审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从生活中的深入观察、体验,到发现美、得到现实生活中有关于美的表象;审美认识的理性阶段,则是思维活动阶段,也就是审美意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得到的表象加工成内心视像,最后创作出审美意象。

美术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术创作中的构思阶段,其实就是美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内在审美认识。众多大师的艺术才能,大多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和多次的艺术实践积累,当然也需要非理性的因素——灵感。第二阶段是美术创作中的传达阶段,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美术家把内隐的构思运用不同媒介和技艺手段表现出来的活动,表现美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内在审美认识和外在认识成果,也就是审美意象。

从构思阶段到传达阶段,是美术家不断进行加工、改造审美意象的过程。在這两个阶段中,美术家进行创作的思维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思维活动中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最主要的是形象思维,包括逻辑性、情感性和形象性。形象思维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形象性,即创造性思维。

美术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充满感情的、创造性的想象。想象力在绘画过程中必不可少,而在小学生的艺术性创作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小学生的艺术性创作

小学生的创作行为与其年龄特点是有很大关系的,教师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来安排美术创作行为是很有必要的。

1.小学生美术学习的特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学习的黄金时期,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进行艺术性创作正是激发小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在绘画上不论是用色还是用线都是大胆且单纯的,这正是小学生思维最直观的体现。小学生绘画不受观察对象、表现对象的约束,在表现作品时,通常是夸张而且无拘无束的,但在无意中创造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这种不受约束的随意性发挥,更能发挥小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这正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优越性。

2.小学生的创作过程

真正有意义并且让知识的学习和使用变得有意义的,是旅程,是体验。每位学生都能像探险家一样,在某个特定的主题范围内画出有意义的旅行体验。不过杜威认为,这些体验要由已对整片地域了如指掌的教师精心设计、灵活指导。

(1)呵护学生想象力,这是绘画创造力的幼小翅膀

根据研究表明,儿童绘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和写实期。一个孩子在四五岁时想象力最丰富,五岁之后开始慢慢向现实转化。因此,若美术绘画教学活动是处于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阶段,教师在针对学生想象力的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呵护学生的“天马行空”。比如,一年级上册美术“像什么呢”就是呵护学生想象力的典型证明。但是,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其想象力就不需要被呵护了吗?当然需要。为了在小学中高年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年级下册美术“字的联想”和五年级上册美术“实物的联想”上就突出体现了想象力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果学生进入这一阶段,还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在绘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难能可贵的。

(2)让学生融入自然与生活,这是绘画创造力的沃土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社会、大自然才是我们教育的活教材。”他强调教师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中去,走到社会人群中去,让大自然和生活场景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教育活动中的观察极为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找到事物的关键所在,才能激发想象力。而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能力,就需要在美术学科中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体会。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观察和体会,二年级上册特别设计了“感觉肌理”这一课,帮助学生用触觉来观察和体会不同的物体。

融入自然和生活是现在学生普遍缺失的一种能力,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接触大自然,从一点一滴中找到其中的奥妙所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学校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开展外出活动,同样在课本上也有体现,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参观与旅行”就是教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和生活中。

(3)酝酿内心视像,绘画思维生根发芽

通过形象思维的深度思考后,学生可以酝酿出事物的内心视像,也就是内心对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加工后,在脑海里形成的印象,从而形成审美意象。

在教育活动中,观察是基础。学生通过观察,然后再现物象的基本形态,再进行细化、装饰、涂色等。在这个从构思到传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便于学生从构思到传达的学习,在“你会设计邮票吗”“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两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性创作依托于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别。图像识别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区别基本的图像内涵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梳理基本的美术常识。学生艺术性创作更长足的发展是在建立了审美态度后,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在创作中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创新能力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离开了创新能力,何谈创作?文化理解对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没有国界,只是艺术家有国别之分。

【参考文献】

邹跃进,诸迪.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之我见
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分析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主义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剪纸教学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