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初探

2020-07-04 03:35郭丽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老城区问题导向

郭丽

【摘要】老城区是一个城市的起源之地。是曾经的人文鼎盛与经贸繁荣之所。他的重生与再造已成为存量规划与建设的重点之一。老城区的更新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他是一个复合型的区域。本文以龙山县老城区控规为例,探索在老城区的控规中,通过以问题导向,以“三增一减”为手段,实现复兴老城。

【关键词】老城区;问题导向;三增一减;微改造

1、引言

老城,是相对新城而言的,是指片区在其功能上已不能适应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城市配套日益危旧,建筑形态上具有较多的历史遗痕,具有集中成片建筑的区域,作为城市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及治理是盘活城市存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新常态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2、基地认知

龙山县城是由华塘片区、高铁片区、老城片区、工业集中区组成,其中老城区位于县城的东南部,规划区面积为750.21公顷。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比例约 63%。城市的配套包括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及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和公共安全设施系统。老城区作为一个城市的起源之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其主要骨架和设施均已齐全,虽已齐备,但问题不少。其问题主要体现在:

2.1道路骨架已成,支路偏少,且不成系统

现状次干道、支路路网密度低于规范标准,道路体系不完善,次干道、支路多为回头路,主要的交通量集中在主干道上。停车设施极度缺乏,车辆停放多占用消防通道,造成安全隐患。

2.2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

老城区内的行政办公用地较多;教育科研用地比例适中,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包括高级中学、县一中、县二中、思源学校(九年制)、龙山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新城中小学,就学的儿童不仅仅包括常住人口适龄儿童,还包括周边乡镇(石羔镇、洗洛乡、兴隆街乡等)适龄学生;公益性的文体用地缺乏,无体育、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用地。

2.3市政设施配套需局部优化

规划区内市政设施基本齐全,能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政设施有待更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片区东侧的果利河,作为城市给水水源,应在规划中予以更加的重视。

3、规划构思

(1)本次控规构思主要以上述问题为导向,通过对片区行政功能与居住功能的疏散,增加片区活力空间(绿地、开敞空间与创意空间)、增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地,将老城区建设成为一个有活力、有气息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一个低碳化的宜居社区。

(2)以民族文化为可识别核心资源,利用基地现有传统巷道、场所打造城市特色空间。通过找寻到龙山县县城建设的脉络:木房子——青砖房子——筒子楼(计划经济时代的)——厂房——现代建筑,保留并利用城市传统巷道,合理布局基地内的旅游空间,以文化创意空间带动基地的更新,注入新鲜要素,提升基地风貌,推动老城区的功能重构。

4、规划策略

4.1功能重构

老城区功能完善与重构是为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环境的需要,是我们规划与建设的目标之一。只有对基地功能不断的完善,提升基地各项配套设施及景观,才能促进和提升基地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

规划将基地内部分县级行政机构集中搬迁至华塘片区(建设新的行政中心),同时对老城行政办公用地进行功能置换,形成开敞空间或者完善公共设施服务。对规划区的主要功能片区予以划分,在用地布局上,各功能片区体现小区域复合型城市功能。规划区形成“一廊、两轴、五心、多片区”的总体功能结构。

4.2优化道路交通—增支路

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的优化应主要考虑道路的功能,应根据老城区各条道路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从而确定道路的主要通行方式。老城区的道路交通优化应首先从“最后一公里”切入,合理安排慢行交通系统,发展与老城区居民生活、工作状态相协调的交通方式,构建“慢行+公交”系统;其二应从基地外围对进入基地的车辆进行安排,并控制其规模与状态,促进基地向低碳化城区转变。

本次规划以人为本,打造不一样的“车、人、路”序列关系,利用现有传统巷道、规划设置的公园绿地广场、果利河滨水风光带等开场空间形成片区的慢行系统。交通规划在慢行系统中应当完善步行设施,通过机动车限速等交通管制措施,营造有利于步行的交通环境。

在慢行系统的设置中,可通车的传统巷道宽度控制6米(做消防备用道),步行传统巷道宽度控制3米。

4.3人居环境改善——增公共开敞空间

通过对基地的深入踏勘,并结合《龙山县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以构建生态绿心、绿环、绿楔为一体的网络状绿地系统结构为目标,打造生态绿地和城市園林绿地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健全、景观层次丰富、城市形体优美、文化意蕴深邃的生态城市。这一目标对基地而言,主要结合老城区现有的建设特征,绿地以街边小游园、中小型社区公园为主。考虑公共绿地的建设成本,城中区的绿地多为行政办公场地搬迁后,利用搬迁地块改造而成。将规划区内外部的空间要素统一考虑,统一经营,构筑统一和富有特色的绿地景观系统,以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

4.4公共设施完善——增设施

通过研判《龙山县总体规划》,确定龙山县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按照“城市中心(县级)——城市副中心(新区/新城级)——组团中心”三级体系设置,力求构建一个“现代服务领先,设施配套均衡”的现代网络化的服务体系。规划形成“一主、一副、四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规划主要落实总体规划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设施。在设施细化过程中,依据现状建设以及相关单位的公示意见进行局部优化。

调整基地内的行政办公用地,原基地内行政办公用地23.26公顷,调整至8.16公顷,减少量为15.10公顷;保留现有中小学设施;增加城南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设施;利用县政府的搬迁,将县政府用地调整为综合文化设施用地,形成本片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包括片区级文化设施、县展览馆、少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4.5整治建筑微空间——减建筑总量与人口

以“微空间改造”为理念,针对基地私房现状已建量较多的情况,对每一栋建筑采取不同的园艺绿化,可极大的丰富了城市空间界面。不期而遇的小园艺,远比政府主导统一种植的绿化更加让我们的城市充满魅力。建议采用鼓励或者奖励公众参与的形式,进行“由下至上”的城市微空间改造。

5、规划思考

5.1整体思考老城区区域整体,提供旧城更新保护的联动政策及机制

老城区的土地使用功能调整、道路交通系统优化、设施配套、建筑空间改造必须要有整体的技术路径,老城区的发展特性导致了它的建设异于一般的新城开发,在其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开发地块不可能都能给城市经营带来正面效益,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提供全面系统的保护与开发政策,可利用“奖励与处罚”“权利与义务”等思路,对其产生的负面效益在其他开发地块进行抵偿, 以取得经济、社会及环境的综合效益。

5.2只有保存与发展自己的历史与文脈,城市才能有生命力

老城的改造与更新,要从区域城市层面深入研究老城片区的特色历史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片区的特色文化成为城市的名片,只有保留自己的文化,留住了城市的文脉,才能使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拥有自信;同时还应注重片区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塑造,城市物质空间只能为各种非物质文化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而城市居民的行为和活动才能让这些静止的空间焕发活力和灵气,可以提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活动,使片区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5.3应确立“长远规划、分布实施、动态完善”的思路

城市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积累形成的。老城改造与更新是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应秉承“以人文本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立足实际,与城市财务支出能力相顺应,做好近中远期实施计划,同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好长远控制,使老城区改造有序进行。

5.4应突出重点区块,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根据分期实施计划、政府运营能力,建议改造的重点区块、生态廊道、近水空间等;对普通地块以简单方式为主,循序渐进,持续改造,避免高强度开发的更新模式;探索新的改造模式,如采取政府补贴、依靠城市居民自助的力量进行居住区的微空间更新等。

5.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

老城的市政设施比较齐全,但由于建设时限制较长,所以大多已不完备,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标准低、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我们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提出规划策略与建设方式,如排污,加强老城区停车场的设置,农贸市场合理布局等,只有解决设施配套问题,方能避免和减少老城区的“脏、乱、差”。

参考文献:

[1]熊璐,王雨松.旧城更新区的控规编制——以宁波江北核心区控规为例[J].城市规划,2010年06期.

[2]拜荔州.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安康东关片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J].《长安大学》,2017年.

[3]刘文俭.老城区发展的特点与原则探析[J].《城市》,2010年01期.

猜你喜欢
老城区问题导向
日出老城
十里灯火璀璨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