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比方法在阅读教学上的应用

2020-07-04 02:38谢小青
课外语文·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老舍阅读教学

【摘要】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之情。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想北平》;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063-02

【本文著录格式】谢小青.浅论对比方法在阅读教学上的应用——以老舍的《想北平》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18):63-64.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也是高中必修一教材中“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第一篇。这一板块希望学生了解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老舍当时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文章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课堂设计如下:首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以一串问题来进行钩连:题为《想北平》,文章何处点题?能不能用另外一个字来替换题目中的“想”?引出作者对北平的爱,并由此作为切入口,然后继续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爱?爱到何种程度?怎样的北平?有何特点?谁爱?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本,深入研读文本。最后,知人论世。补充介绍写作背景,了解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表达了对家乡深沉的思念与担忧。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过程也很完整,也受到了同事的一些好评。

课后仔细回顾,尽管学生很好地配合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似乎总觉得有些欠缺。这样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距离今天的学生似乎比较遥远,他们很难真正走进文本,真切体会到作者对故乡这样深沉的思念与热爱。要达到这一板块的目标“我们之所以被作品中的家园之思所感动,是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似乎有些难度。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事实上只达到了浅层意义上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期,我又跟新的学生重新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次我对这篇文章做了新的尝试,希望学生能真正自己走进文本。

我找来了林语堂的《说北平》,课前先让学生仔细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然后课上交流。学生在自我的深入阅读以及小组讨论后,课堂上纷纷踊跃发言,就连平时常常作为旁观者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进来。讨论交流了两节课,学生似乎仍然意犹未尽。结合学生在课上的交流发言,归纳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题目不同,则暗示内容的倾向不同。一个是“说”,一个是“想”。林语堂的《说北平》,有点类似于向大家介绍北平,说说他了解的北平。从全文来看,他的笔调比较客观、冷静,对北平的介绍也比较全面。老舍的《想北平》,一个“想”字,就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深情,心里时时刻刻的惦念,同时也揭示了作者此刻虽身不在北平,但心始终在牵挂着北平。文章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读来更让人感受到这種深沉的情感。

其二:林语堂说了北平很多特点。从全文来看,北平是老成的是包容、宽大、古老的,它既是一个“珠玉之城”,富贵繁华,是饮食专家的乐园,是购物者的天堂,也是清静的住家城市,是一个多样性的城市,能让居民生活得既安详舒适又自由惬意。这样看来,就介绍得比较全面。而老舍在文中说他想的只是“我的北平”,这个“北平”只是北平的“牛的一毛”。他笔下的北平是私人的、个体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写出这个独有的“我的北平”,老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是说“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又把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特别是巴黎进行对比。比来比去,老舍的答案都是唯一的“我的北平”。巴黎太闹,不及“我的北平”动中有静,闹中取静,布局匀调,人为中显出自然,让人感觉安适而自由。“我的北平”花多、草多、菜多、果子多,“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老舍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出了一个他熟悉的生活化、平民化的北平。

其三:林语堂的《说北平》中在介绍北平老大的特点时,也提到“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把北平形象地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而居民就如寄生其中的数百万计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这一点与老舍说他没有办法把北平一一道来——“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四:老舍在写“我的北平”时,特别提到 “一大块地方”“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回忆北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这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细节特征来写,写出了藏在它们背后的那一个“我”。如爬到老城墙上,尝一尝那长着诱人红枣的酸味,好奇地观察水中小蝌蚪的变化,仔细辨别苇叶上蜻蜓的“老”还是“嫩”……作者在想念北平的这些寻常景物时,也在想念自己在北平度过的那一段安适快乐的生活,所以“我所爱的北平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把北平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想念的是“我的”北平。林语堂在写北平时,也运用了对细节、场景的描写。如“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地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文中的“一个人”“你”等词虽然让我们感觉亲切,但又似乎总是在暗示着作者与他笔下北平的距离。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与已将北平融入血液的老舍在北平这个多样性的城市里分别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

在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深入剖析、细致对比分析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同样是文学大师,同样是写北平的名篇,为什么他们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风韵呢?文如其人,每一作品都无可置疑地打上了创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的深刻烙印。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查找相关资料。林语堂,福建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晚年定居台湾。在他的一生中,北平只是他生命旅程中的一个驿站。在《说北平》中,林语堂用从容优雅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述说着,他像一位淡定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还原本真的兼容的北平,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的是他那兼容之心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而老舍则不一样。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一直到二十七岁才离开。在以后的人生里,尽管他人离开了北平,但他的“每一个思念里都有一个北平”,北平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里。在《想北平》中,他多次反复说“我真爱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因此,在表达对北平的爱时,他舍弃了一般的风景名胜,只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北平,于是他笔下的北平时时处处有一个“我”。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热爱生活、热爱北平的老舍先生。

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针对两篇内容相近的文章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然后有了对两篇文章及作者深入的理解。虽然这一次,从教学活动上来说,看起来花的时间比较长,课堂上似乎也缺少那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但从发言的人数及广度上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并努力有所发现。

通过这一次的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想家时,总是会忆起一些具体的事物和场景,或许是故乡常见的一种食物,村边的一棵树,一条河,也可能是一次庙会,一场秋雨等。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一篇有关乡思乡情的随笔,体会一下自己身处异地时,偶然一瞥后,心中升起的浓浓乡情。

猜你喜欢
老舍阅读教学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