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兰 李旺传 夏莲 谢新飞 孔锐
由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主办的“2020中国故事创意传播云论坛”于2020年6月16日隆重举行,该云论坛是2019“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云颁奖典礼暨2020年度大赛云启动仪式的系列主题活动,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理事长于运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故事创意研究院副理事长刘久明为论坛致辞,胡智锋、熊澄宇、程曼丽、陈昌凤、王润泽、隋岩、王义桅、常江、苏俊斌、何舟、洪俊浩等新闻传播领域大咖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围绕“如何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 主题进行了精彩发言。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教授和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联合主持了云论坛。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理事长于运全在致辞中提到,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尤其讲好抗疫的故事的时候,需要把道义、道理、逻辑讲清楚,还要把真实的生活、生产状态讲清楚,希望以此来更好地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拉近跟世界的这种心理距离。如何提升大赛策划能力、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需要专家学者们给出更多的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副理事长刘久明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抗疫故事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样本。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迫切需要人文社科专家学者提出真知灼见,希望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协同全国各地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抗疫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鲜活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与研究,将我国抗疫背后折射的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融入到中国故事的书写话语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传播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教授指出,自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来自国际社会的中国之问:“中国迅速崛起究竟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二是自中国社会的世界之问:“我们可以做的很好,为什么说不好? 为什么我们总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了没人信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在疫情之下显得尤为迫切,期待本次论坛的11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贡献中国智慧。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以“中国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故事传播的观察与思考”为题。指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递中国抗疫价值观与精神是需要我们关注与思考的。讲好国际抗疫故事应针对当前传播力不够、影响力不足、引领力不强三大核心问题,聚焦科学传播、纪录传播、娱乐传播等主题,提升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的策略路径:一是要提升传播力,二是要扩大影响力,三是要增强引领力,在传播过程中更多融入中国价值,让中国智慧、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能够更多地引领世界。
欧科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以“文明互鉴背景下的抗疫传播”为题,提出要从三个维度出发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从事实出发,讲好全人类灾难的故事;从时空维度出发,讲好全时空全球抗疫的故事;从中国出发讲好全媒体传播的故事。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程曼丽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为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倡导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提供了思考人类发展的不同视角。这是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立足点。一带一路共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层面的体现。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亟待由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引导下,对话语资源进行组织建构,形成超越语言言语范畴的、具有思想内涵的、系统性的陈述形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昌凤以“‘庄重与‘尊重:国际合作传播的基本伦理”为题,为大家讲述了面对国际舆论乱象时,应秉持一种正确的传播伦理。她认为要用社会交换理论中的核心原则——互惠原则来倡导一种互敬伦理。在对外传播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以庄重为底线,以互惠为原则,来正确地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以“世代传承的故事——中国抗疫的口述实录”为题进行分享,她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见证历史,通过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讲好自己的故事,首先要讲好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要让别人来讲,别人的故事让你来讲,这样大家才能够互惠对话共情。要用好民间的平台,寻找共情元素来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以“含指项和元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为题,通过举例为大家介绍了含指项和元语言这两个概念,他指出“含指项”作为一种人造概念,可以成为生产价值观的符号战略,“元语言”则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底线,两个概念是两种修辞表达方式和话语传播战略,讲好中国故事要学会不断改进和使用这两种方法,传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情感。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以“寓国家性于人性、人类性之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之道”为主题,提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核心是少一点国家性,多一点人性和人类性。讲好中国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中国的境界。就是让世界各国的人都来讲中国故事,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人文主义和人类性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之道。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常江以“超越符号:国家形象塑造的敘事学维度”为主题,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超越现阶段对外传播中的“符号展示”策略,努力寻求在流行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建立日常性的叙事逻辑。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不是追求“中外一体”,而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呈现文化误解能够得到弥合、多元文化能够共存的路径。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教授以“微观视角与感知真实”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他认为,要重视西方民间意识形态、夺取西方民间话语权。讲好中外百姓的抗疫故事,要争取外国民间舆论场的支持,在当今的语境下,讲好国际合作抗议故事需采取微观视角,想办法增强故事感知真实性。故事本身要带来传播效果的诀窍在于要提高故事的感知真实性。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特别顾问何舟教授以“人类关怀、个性表达“为主题分享了他的观点,何舟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要基于人类关怀的视角,超越种族、国度及意识形态来审视和展现人类与疫情斗争的故事,话语的表达自然要中性、超越意识形态及富于同情。同时,视觉形象的表达要具象并基于个体人物、家庭及社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洪浚浩以“国际新格局与国际传播的新挑战”为题,提出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已经具有较好的平台优势,目前需要先有好的故事再使国外目标受众听到我们的故事。讲好故事的第一步是把事情做好,第二步是把故事讲好,第三步是传播出去,要用英文进行对外传播而非中文内容。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学术顾问、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围绕此次主题进行了总结。她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要基于爱的元叙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来提升中国暖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要更加具有人性、微观性,符合人性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本故事。通过“底本故事+述本故事”,建构一个具有异质性和共享性的中国故事世界,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故事传递到西方世界中去。会议尾声,陈先红对参与嘉宾及师生表示感谢,并对论坛系列活动提出展望,希望能通过论坛提出更多优质智力成果,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