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时政新闻创新写作思考

2020-07-04 02:50应艳丽夏荣伟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形势

应艳丽 夏荣伟

摘要:在报社媒体中,时政新闻无论是在位置上还是在篇幅上都占有重要的版面。报社媒体时政新闻的独家性、严谨性以及专业化新闻团队的写作让报社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吸引了大量的群众,让传统报社媒体仍然屹立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报社的时政新闻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报社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时政新闻的写作不得不有所创新,从多层次提高时政新闻写作的质量,满足读者获取时政新闻的不同需求。因此,本文对新形势下时政新闻创新写作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够让相关工作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报社纸媒;新形势;时政新闻;创新写作

时政新闻是指对国家最新、最近或正在发生的政治生活事实的报道,它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时效性等特征,一直是“高大上”的形象,加上多年不变的写作风格,时政新闻一直处于僵硬的模式,同时,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读者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需求也直接导致了报社媒体时政新闻的传播受到了制约。

(一)写作对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现如今时政新闻报道是报社媒体极为关注的,但读者却极少从报社媒体途径获取信息,报社媒体“火热”,群众却很“冷漠”,这也造成了报社媒体时政新闻现如今“冷热失衡”的传播现状。虽然时政新闻政策性较强,写作编辑受到的制约也较多,但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报社媒体自认为时政新闻还是以宣传为主,造成了写作编辑在时政新闻写作时喜欢套用以往经验形成的制约框架,让时政新闻的行文模式受到了限制,套用“公文”语言,除了一些政策、纲要外都是空话、套话,让时政新闻一直处在“高大上”的位置。时政新闻在报社媒体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版面,时政新闻的写作不创新,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报社媒体的改革也难言成功。

(二)写作对时政新闻形式内容上的影响

时政新闻写作关注的焦点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是“主体与背景”,大多写作编辑都在“套公式”写作,很少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向,这也让报社媒体的时政新闻一直处于形式化的“怪圈”。例如:一些城市到了寒冷的季节,地方政府会开展向弱势群体“送温暖”的活动,但大多数报社新闻的写作方向都是报道“送”的过程,通过地方政府领导的一些行动和领导与劳动者之间只言片语的对话来进行新闻的报道。时政新闻应该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地方政府“送温暖”背后的故事,如有关劳动者的相关保障措施、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社会的援助等,这样才会更加体现出时政新闻的价值。

报社媒体时政新闻应该以群众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需求为写作创新方向,在对最新、最近或正在发生的政治生活事实报道宣传的同时,也要从群众的角度去分析时政新闻传播的可行性,并通过自己写作文笔的创新充分发挥报社媒体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时政新闻进行解读与宣传,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时政新闻内容,以此来不断提高报社媒体的新闻公信力与影响力。时政新闻要朝着“群众化”“可读性”的方向创新,避免时政新闻的模式化写作方式。

(一)写作思维的创新

群众大多都是根据自身的切身利益寻找时政新闻中与之相关的信息。因此,时政新闻的写作思维要有所创新,要让时政新闻与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做到完美契合,从而构建一个与群众民主政治完全相适宜的时政新闻写作模式。

首先,从新闻理念构建来看。群众时政新闻的阅读观念决定着报社媒体改革创新的高度,也是推动报社媒体时政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时政新闻写作的理念要拒绝空话、套话,要报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除了报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这些基础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写出背景、目的、意义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其次,从写作角度创新来看。时政新闻要想吸引群众,就必须做到贴近群众,以群众的生活为落笔点,从“小”写起,再突出“大”的主题。如《我市全面推广环卫市场化作业》,其角度是站在政府及城管部门的角度。从群众的角度呢?则是《每年一个亿  请来专业保洁  ——我市城市环境卫生将更上层楼》。

最后,从文笔风格构建来看。以往时政新闻的文笔风格大多都是“公文”式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时政新闻“高大上”、缺少群主基础的重要原因。时政新闻最有利的创新就是以群众的“语言”去写作,用大多群众都能看得懂的“大白话”的写作风格,或者用时尚年轻的网络语言来构建。前者有人民日报《俺用手机“种”蔬菜》《当好流动哨 查处灯下黑》,后者有《“双晒”活动让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代表委员热议减负:别让孩子压力山大》等。

(二)写作技巧的创新

一方面,记者必须学会在时政信息中进行总结、发现、提炼,挖掘出新的写作角度,通过写作技巧的创新实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在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中探寻写作技巧创新。但也不能为了追求时政新闻形式的创新而忽略内容的重要性,要根据时政新闻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写作创新,从而改变模式化的时政新闻报道。

例如: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地方党政领导出席开幕仪式并讲话。这是常见的时政新闻题材,也是读者非常关注的时政新闻。如果套用模式化的时政新闻写作,往往是××年××月××日,××工程开工仪式在××举行。××领导宣布开工,××领导主持开工仪式并介绍项目情况。然后贴一段简要的工程介绍,最后是领导指出该工程的重要意义,要求有关部门要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施工方要精心组织,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如期竣工。施工方又如何表态等。一段开工仪式流程,一段工程简介,加上五要素,就成了一篇时政新闻。看似中规中矩无可指摘。但它不具备群众化和可读性,没能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更没有亮点,乏善可陈,很难吸引读者。

从群众化、可读性的方向进行写作创新,就要以工程本身的亮点作为写作重点,除了领导宣布开工的简讯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数据和关键词进行链接,“本省第一”“全国首创”“难度惊人”等,还可以附上道路线形走向、工程效果图,或是汇总类似工程的“一环八射”高速路网等,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记者还可以事先深入采访,挖掘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勘测中的蛙人、蜘蛛人怎么在水下和绝壁上工作?设计中的难点采用什么妙招解决?只要故事写得生动又接地气,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大量的读者。

总而言之,时政新闻在报社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版面,时政新闻写作的创新也有利于新形势下报社媒体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时政新闻的写作要更趋于群众化,根据群众信息获取的需求,在时政新闻写作的理念与技巧上有所創新,让时政新闻具有可读性。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新形势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