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音响”来评论

2020-07-04 11:22胡楠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响广播评价

胡楠

摘要:由于广播自身的特点,它通过声音传递内容,将有声语言和音响直接传达给听众。因此,广播评论中如何将“音响”运用好,直接关系到评论稿件的成败。

关键词:音响;广播;评价

新闻评论离不开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那么,在音响评论中,如何使用“音响”来为评论“三要素”服务呢?

广播评论要想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先声夺人”十分重要。以真实、生动的音响作为由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听众,引起他们的收听兴趣,也为引出论点提供必要的铺垫。曾荣获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评论《决不许亵渎英雄,歪曲历史》是一篇将音响运用生动的报道。在这篇评论中,音响是挑开话题的由头,为后面评论埋下了伏笔。

在广播评论中,以现场采录的音响、特别是采访对象的谈话录音作为论据,可以使评论有较强的针对性。这其中,采用特定身份人物的典型音响作论据,更令人信服。

(一)采用音响从正面来证明论点

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二等奖的《“蓝领”“白领”同样亮丽——天津应用类高职毕业生抢手的启示》第一段录音运用了天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部部长谢宛如的一段话:“像汽车装调、汽车维修特别是数控加工岗、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工,就这一系列的班,他要想找岗的话,将有4个企业、4个岗位等着这个人呢。”这段音响讲述的是事实。紧接着,稿件运用了一段音响来分析原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润东:“现在的技术工人不像以前那样,他是在生产一线担负着技术革新、创新、服务包括团队合作,这么一个完全不同的劳动要素……”

(二)采用音响从反面来证明论点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出一篇评论,题为《大瓷盘为什么走俏》。瓷盘走俏的原因何在?记者采访了该市某酒家的一位经理,他的话道破了“天机”:“其实,我们中盘小盘并不缺,主要是现在上边的规定,不让大吃大喝。可有些单位既想吃喝,又怕违反规定,可用大盘子装呢,装得再多也算一盘。这样呢,他们也好交代,我们呢也合算,所以呢,我们就多买了些大盘。”

由于采访对象是吃喝风的最好见证人,他的谈话是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记者以此为依托,议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及刹住吃喝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音响可以总结全篇,这就要求音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一)把音响放在最后

把音响放在最后作为结尾,许多稿件都会采用。比如,曾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一等奖的《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在稿件的最后使用了经济专家朱家良的录音:“我们要从一个单纯追求数量粗放的扩张观念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上面去。这样一个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是真正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音响后还有一段记者的话作结论

音响加记者的话,这样的结尾方式,其中的音响同样具有权威性和高度概括性。使用音响作为结论,不难看出,这样使用音响,有概况全篇、画龙点睛和深化主题的作用,避免了文字性语言的重复和啰嗦。

音响除了服务于评论的三要素,写好一个评论,使用好音响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参与评论,深化主题

音响中的一些谈话录音,特别是权威人士或代表性人物的谈话,已不单纯起到提供论据的作用,往往还成为音响评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交待背景,渲染气氛

在广播评论中恰当地运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环境音响,使广播评论更具现场感和感染力。这种做法在广播评论中并不少见,最出名的还要数我国广播评论史上把歌曲引入稿件中的第一篇《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这篇报道一开始使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用这首歌曲引出了“勤俭”的话题。这首歌曲在稿件一头一尾播放了两次,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3.创新的音响运用,增强可听性

一些记者在写评论时,充分地发挥了音响的各种作用,其中也为评论写作留下了许多创新的思路。

曾荣获2007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拒绝”与“重奖”引发的思考》,稿件抓住曹妃甸拒绝污染投资、赤城县授予污染企业“明星企业”称号正反两个典型,在鮮明的对比中层层剖析,深刻阐释了问题的症结,指出解决办法。

广播面对报纸和电视的激烈竞争,在如何“自己走路”,用广播评论“发言”,如何“走自己的路”当中,音响的使用凸显得尤为重要。将音响充分而恰当地使用在评论中,发挥广播评论自身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才能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

猜你喜欢
音响广播评价
田野里的音响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诚实音响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