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生成生成中构建

2020-07-04 02:24钱自逸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圆周角直径图形

钱自逸

【摘 要】复习课是一种常见的课型,它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的始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是将本单元或本章节的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定义、定理、公理等进行简单的复述,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逐渐产生枯燥无味的印象。故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能让复习课引人入胜,在自然中生成,步步拓展提升。现以一节圆中复习课为例,谈谈“生长型”的复习课堂。

【关键词】生长课堂

1   课堂重现

1.1  温故知新

以图形的生成过程复习圆中的基础知识。

在图1图形生成过程中,自然复习了确定圆的条件、弧、弦、圆周角、圓心角定义及性质、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等一系列定义、性质和定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赋予上面衍生出的图形以具体数据,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体会复杂图形的构建过程,并自然地联想、回忆圆中的基本概念,这样不仅达到了知识再现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1.2  变中之不变

活动1

如图2,AD是⊙O的直径,B、C是圆上的点,连接BC交AD于E,若∠AOC=140°。

问题1:如图1,你能求出∠ABC、∠DBC的度数吗?

问题2:如图2,当点B运动到弧AD中点时,连接CD,你能求出哪些角?

设计意图:笔者通过具体角度的计算,以发散性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圆周角,圆心角,圆内角求法的探索。虽然图形及所求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其方法没变,都是用弧作为桥梁来寻找关系,使学生体会解决圆中角的问题时,弧的重要性。

活动2

如图4,AD是⊙O的直径,B、C是圆上的点,连接BC交AD于E,当点B运动到BD∥CO时,过点C作CF⊥AD,垂足为F。

问题:你会说明∠1=∠2吗?

设计意图:如图5,本环节加深难度,化计算题为证明题,隐去了度数这一条件,本题解法多样,可不断发散学生思维。

解法一:由AD为直径,推知∠3+∠ABC=90°,由CF⊥AD,推知∠1+∠ADC=90°,又∠ABC、∠ADC同对弧AC,故相等。即可知∠1=∠3,又BD∥CO,∠2=∠3,故得∠1=∠2。

解法二:由BD∥CO,可知∠BDA=∠COD,再由∠ABD=∠CFO=90°,可得三角形ABD与COF相似,故可推∠BAD=∠OCF,又∠BAD、∠DCB同对弧BD∠BAD=∠DCB,故∠OCF=∠DCB,同减去公共角∠ECF,可得∠1=∠2。

本环节是这节复习课中的难点所在,利用题中的等角,寻找相似。利用相似性质,解决了三角函数问题,层层推进,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   对复习课的思考

2.1  坚持系统性原则,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必须对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只有将知识系统化,才能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在对内容系统结构化时,不是简单地呈现概念定理,而是在图形的生成过程中自然引出,让整个知识网络自然串联起来。如让学生亲身经历圆中几种角的“自然生长”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来龙去脉,而且还让学生再次深刻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2  题目设计精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要加强

准确把握复习切入点,让学生形成一串串“生长节”,教师要针对复习内容采集或原创出精准的、高质量的习题。首先,在习题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层次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做到覆盖课本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其次。要利用一题多解等形式做横向挖掘,这样有较强的探索性,可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精神。最后,还要做到在基本题的基础上拓展提高,纵向挖掘,才能延伸学生的思维深度。

3   结语

总之,复习课要做到把知识如散落的珍珠般串联起来,过程自然,不生硬,难度层层纵向递增,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自然中生成,同时在生成中构建。掌握在复杂问题下寻找简单图形的方法,及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生为熟。让学生不光回顾知识,更体会数学解题的精髓及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才是理想中的复习课。

猜你喜欢
圆周角直径图形
圆周角平分线长度的一般性结论
爱虚张声势的水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基于圆周角的力学问题
求圆周角常见错误分析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圆中的特殊角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