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

2020-07-04 12:37刘婷婷
河南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技术转移

摘 要:技术转移本质上是技术信息在组织之间的扩散与流动,通过技术转移活动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间协同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由此,本文主要探讨技术转移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并根据河南省区域技术转移和区域创新发展近况,从体制建设、强化主体、地域策略、完善环境等方面提出技术转移视角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技术转移;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13-0017-04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Henan Province

LIU Tingting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 Technology transfer is essentially the diffusion and flow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mo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enterprises can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timize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narrow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leapfrog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Henan Provi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main body, regional strategy,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technology transfer;regional innovation;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一個发展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通常由三个基本运行机制支撑运转: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以高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体系、双方关联及互动机制。技术转移的实质是技术知识在组织之间的扩散与流动。技术转移活动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助推区域间协同创新,其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1-8]。根据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近况及技术转移现状,本文将具体探讨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寻求区域技术转移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

1 理论背景

1.1 相关概念

技术转移将技术的实体内容即知识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强调知识从个体形态向社会形态进行广泛应用,反映了技术知识在不同社会主体再配置、不同地域和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移动。其中,技术的供需双方、技术转移过程、供需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三要素。本文界定的技术转移是指基于某种动因,各组织之间分享技能、知识、技术、制造方法、样本及人工制品,以便使更大范围内的中间或最终用户能获取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开发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新产品、流程、组织架构、材料或服务中的过程。

区域创新是区域内部的创新主体通过参与区域技术创新活动,利用创新资源进行有效集成,并更新现有技术工艺和产品,从而获得商业化效益。区域内部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而创新网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创新主体着眼于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同时也受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1.2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扩散指技术知识从商业起步推广至大规模应用的过程。其对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至关重要,技术创新成果若不加以推广普及,就难以物质形式参与实体经济。因此,技术扩散可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产生经济效益。

1.3 资源配置理论

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市场机制能有效传递市场供需信息,及时有效地反映供需变化,合理配置资源;市场机制中的竞争策略、价格杠杆能调节社会生产,激发生产经营活力,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市场竞争机制能使参与主体优胜劣汰。从这个层面来讲,市场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能够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4 技术赶超理论

技术赶超理论反映了后来者能缩减与领先者的差距,在经历技术依附、技术追赶和技术超越阶段,利用后发优势追赶甚至超越领先者。技术落后方通过在技术依附前期,探索技术创新路径,进行技术追赶;并通过持续性自主技术创新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逐步突破自身落后的现状,实现技术独立和价值链攀登。

2 现状分析

2.1 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2017—2018年,河南省深化供给侧改革,在持续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高成长性产业占比提高,高技术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创新领域行业增速分化明显,其增长动力结构趋于优化。

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河南省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促进技术发展,并出台《河南省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工作实施细则》《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和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等政策,以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基础研究方面,积极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人才培养联合基金(“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加快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建设。在创新驱动方面,依托各省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培育由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业科技示范区、众创空间等组成的组合型载体体系,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打造一批区域创新支撑点。在企业创新方面,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接续发展,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同时,鼓励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科技型企业积极引进人才、更新技术研发设备等。在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方面,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抓好生物育种、通信技术、超级电容、工业CT等项目,加快实施盾构、燃料电池客车、高铁轴承、光互连芯片、铜合金新材料创新引领专项,形成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同时,从2017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强省试点建设开始实施,重点知识产权项目增值显著,全省知识产权服务快速发展。

2.2 河南省技术转移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形势下,河南省技术转移模式从技术出售、合作研发等传统技术推动型向多元化技术转移模式扩充。在对外贸易方面,许昌、开封等地突出产业发展的优势,通过为沿海代工的方式发展产业,反推加工贸易基地发展,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弥补外贸的区位劣势,企业在降低贸易成本的同时,在技术转移互动中实现价值链攀登;技术市场交易方面,2018年,河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98亿元,郑州、洛阳、焦作技术合同交易数位居全省前列,技术市场交易稳中有升,发展态势良好,技术转移仍以吸纳为主;产学研合作方面,针对省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省级引导专项资金先后出台,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产学研合作多元化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外部支出呈现增长态势,通过技术咨询服务、人才交流等形式来实现技术辅导、技术示范等,从而实现技术转移[9-14]。

2.3 河南省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比较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2017—2018年度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和技术转移现状进行分析可知,河南省通过技术市场交易、产学研合作、对外贸易、技术咨询服务等多元化的技术转移形式,促进技术互动、人才交流、产品流通、信息循环,从而推动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创造能力的大幅提高使得河南省在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建设、科技成果研发等领域成效显著;技术扩散能力得益于省内交通设施构建、信息网络完备、科技交流合作及金融服务。同时,技术转移中不断增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助于河南省将知识转化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种转化的成果也将对之后的创新发挥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来看,河南省的技术知识流动处于高效循环状态,区域创新体系处于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此外,从整体来看,河南省技术转移状况及分布影响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态势。

一是高活跃度的技术转移区域存在于多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郑州、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副级城市洛阳和新乡,都通过技术转移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南阳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互动交流,发展创新高新技术产业;许昌“以升促建”,着力以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促进区域间创新联系等。

二是各区域间技术转移发挥效应与区域创新优势、创新潜力差异较大。洛阳市和新乡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科技人才多,成为周边地市技术转移、创新要素的吸引地;平顶山、安阳具有相对平稳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驻马店、周口、漯河分别具有技术转移线上活跃性高、外商投资较多、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等创新要素优势。

三是各地區间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面临挑战,技术转移条件欠缺与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并存。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开封、安阳、平顶山、濮阳,第二产业的技术转移不够活跃且形式单一,仍存在高技术产品比例低、产品处在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底端、市场适应性弱等共性问题。

3 机制分析

3.1 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主体互动的影响机理

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构成的区域创新主体,围绕市场需求,在协同互动中支撑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科研院所与高校为企业提供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技术流动与创新迭代速率;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成本。政府采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宏观调控手段对技术转移进行合理的优化调配,引导技术市场参与主体,提升技术转移效率。

3.2 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机理

技术市场是技术转移行为的重要构成。技术市场以市场化形式完成市场导向、支持服务、价值转化、自我增强效应。同时,技术市场有助于协助技术创新各个环节高效运转,为技术创新提供系统专业的服务,因而对技术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3.3 技术转移对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机理

3.3.1 供应链互补型产业集群创新与互动发展模式。在产业链关系下的集群之间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下游集群不断提出需求,上游集群负责供给。这种纵向配套关系促使集群间技术、资源的高频互动,促使跨区域集群间技术转移与扩散、集群互动与创新发展。

3.3.2 资源共享型产业集群互动与创新发展模式。产业集群间的企业共用技术、共享资源、共占市场。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力和信息资源的调配,整合技术资源,完善共享网络结构。集群间的共享,使得优势技术在最佳区域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产业集群的互动与创新发展。

3.4 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

技术与产业间的交互联动,助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首先,不断提高的创新技术商品转化率,以技术转移为支点,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潜能及市场机会,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其次,技术转移的落地,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进而使企業形成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促使产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4 政策建议

依据河南省技术转移及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本文从体制建设、强化主体、地域策略、完善环境等方面提出技术转移视角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4.1 体制建设:实现技术转移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耦合

技术转移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耦合,不是静态的重叠交叉,而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从而趋向于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为达到双方的高效耦合,搭建可适应区域创新能力发展需求的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应当将技术转移服务、产学研作为纽带,将企业创新需求与科研院所深度结合,以提高技术转移效率。通过确立各技术转移主体的互动模式,使技术转移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得到高效连接。

4.2 强化主体: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来提高技术市场的运行效率

要确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联结的技术转移体系。其中,高校与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体,企业具备技术创新成果化和产品规模化的综合实力,可以确保技术创新的指向性目标更符合市场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明确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处理好企业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的关系,围绕企业在技术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技术转移产业链条,提升技术市场的运作效率,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

4.3 地域策略:弥补区域技术转移发展短板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河南省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社会资源分布各有特色。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完善技术转移环境,提高对技术吸收、消化和再次创新的能力,利用多层次技术转移增长极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区域技术转移所具有的地域属性,在对应地域范围构建区域性的技术转移联盟,共享技术转移资源,共建技术网络,深化在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4.4 完善环境:健全技术转移相关法律法规以提供完善的 制度保障

政府需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以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开启强有力的支持与引导,健全技术市场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维护技术市场主体的相关权益,加大对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技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利用政策杠杆激励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制定金融、财税等与技术转移产业相关的政策,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全面保障。

参考文献:

[1]Ajmal M,Helo P,Kekale T. Critical Factor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ject  Busines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156-168.

[2]Puumalainen K,Hurmelinna-Luakkanen P,Jantunen A.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3):187-195.

[3]河南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18上半年河南省技术市场统计简报[EB/OL].(2018-07-16)[2020-03-20]. http://www.doc88.com/p-9435089645505.html.

[4]徐杰,赵冲.高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5):38-39.

[5]张建伟,王贤,孟琳琳,等.河南省创新效率市际差异研究[J].创新科技,2017(8):31-36.

[6]宋慧,吕华侨.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技术转移机制建设[J].科技管理研巧,2013(14):20-23.

[7]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3):52-53.

[8]郑广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比较研究:兼析河南省创新系统[J].情报杂志,2010(8):28-31.

[9]张辉,吴松强.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创造、共享和应用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2):15-18.

[10]柳卸林,胡坤.技术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5):90-91.

[11]侯健敏,党兴华.研发合作及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56-61.

[12]杨向辉.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3]陈蕾,刘昕彤,王亚星.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7):1-5.

[14]司云波,和金生.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8-71.

收稿日期:2020-04-05

作者简介:刘婷婷(1989—),女,硕士,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猜你喜欢
技术转移
试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中的市场驱动
天津市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
合资汽车企业中外双方技术转移与创新博弈分析
技术转移对于促进中部创新发展的意义
基于科技孵化网络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对营口市技术转移工作的探讨和建议
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的使命与专业化管理
科技交易会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