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结

2020-07-04 16:37张岐陈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班主任

张岐 陈艳

摘  要:作为身心发展过程中重要阶段的义务教学时期,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管理等活动至关重要。义务教学班主任角色的“心理教师化”这一尝试,能够从班主任效应、班级目标建立、同伴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健康向上的班风,并在其中培养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构建起良好的家校互联关系。

关键词:角色融合;班主任;“心理教师化”

一、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曾有研究者对“心理教师”这一概念做了如下定义: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供职于教育机构,研究社会发展、情绪、学习等心理学方面问题,在学校心理服务中发挥设计管理或参与等方面作用的人员。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则被定位为班集体的核心人物:其同时兼具班级各方面协调者、活动指导和参与者、班级设计和管理者、学科知识传授者等多个角色。而“班主任效应”则是这一特定职责的重要管理行为表现——如学生会对班主任任教学科产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班主任无需花费太多的课堂组织教学时间之类都是如此。

除此之外,还可借助于情绪情感、神态动作、行为、语言等动态方面构建起育人效果——包括以点头、微笑、目光等身体语言安慰、鼓励、赞赏学生,以各种方式对每一位学生尽快认识并记住,对待学生过程中摒弃“唯成绩论”,使得所有学生均可感受到接纳和尊重,班主任在其中也可成为学生身边的“良师”;在一系列客后活动中,语调也应讲究自然、亲切、温和,多进行换位思考,耐心引导学生,理解学生的感受。超出了学科知识外,多和学生沟通、谈论其关注、感兴趣的话题,在其中形成能够因势利导的相关场景,将自身定位为学生身边的“益友”。

二、建立健康向上的班风

相应的理论体现出:社会团队精神在如今多以积极向上的风气和成员共同目标作为目标。在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班级目标被学生“内化”的行为,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心理教师化”在构建班级目标这一领域应讲究对学生实际状况予以注重,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更应充分了解其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性格气质、性别等维度,借助访谈、问卷之类形式对班级学生现状做出全面调查了解,在“个性”基础上寻找学生共性。在整个义务教学时期,可以对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做出“分别制定”——如:初一第一学期可以将学生主要发展目标定位为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第二学期则主要负责探索身体发育、学习生活、自我认识等方面。初二则定位为了解人际技巧(尤其是异性交往)、提高学习效率之类。除此之外,也可让所有学生对班级三年总体目标一起参与制定。

三、培养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在此方面,班主任首先可以按照小组目标、学习能力、性格、性别等主要原则,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划分为9-10人/组的若干组,并以相应的方式推选担当同伴教育者的组长,并以同伴教育者做出介绍本小组注意事项、努力目标、成员构成等的“组内主题发言”,由此避免了传统的以性别比例、体貌特征搭配的座位安排办法,并在其间对组员参与积极性予以有效提高,鼓励所有学生自主、自助、大胆地和和周围同学自由组合,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期望效应理论指出:积极的期望能够引导人走向积极的方向,消极者则反之。故而,工作中应灵活使用各种鼓励的话语——其带来的积极效应颇有效力,经锻炼,被班主任的助手往往一方面能够获得突出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带动所有同学做出努力,保证学习生活中的应变能力和良好心态。

四、注重异性同学互帮互助、友好交往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多以同学、朋友作为情感诉求对象,更需要来自于同龄人(尤其是异性)的鼓励和支持,并在交往中感受到安全、稳定、认同。

异性接触在人际关系中往往会行程中颇具特色的激发力和彼此吸引力,并且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不可描述的感情追求,以此来正面影响人的学习和生活——即所谓“异性效应”。后者是一种颇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尤以青少年为甚。尤其是在两性共同参加活动之际,满足了其彼此心理接近的需要,自然会使得涉足其中者感受到愉悦感并提升创造力和积极性——即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调查结果体现出:中学生正常两性交往可以产生扩大个人视野、丰富个人信息、提高交往能力、获得稳定和安全感、深入了解异性、优化性格、自我塑造良好形象、激励产生良好行为等积极作用。

五、建立良好的家校互联关系

截至如今,中国大陆的家庭教育一直都不是很科学,很多父母和子女间代沟都有越来越深的趋势,以至于学校方面难以顺利开展教育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言谈举止、心理状态之类都会对子女认知与适应所经历的事件、习惯、行为、思想之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其日后的健康成长、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故而若欲培养学生心理使之健康化,首先就应保证家长教育心态的正确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综上所述,班主任“心理教师化”一方面可以算作一个崭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对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顺应。尽管班主任与心理教师这两个角色存在冲突,但角色冲突的矛盾也隱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班主任角色和心理教师角色的融合也能充分发挥它们的独特的优势,二者可以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晓萍.  中小学校心理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需求的探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23)

[2]  刘杰瑞,李灵.  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提升途径[J]. 社会心理科学. 2015(02)

猜你喜欢
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下课了再说
惊悚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遇见,在《新班主任》的春天里
惩罚
拼回去
真爱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