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教子故事的多维解读
—— 评黄梅戏《家风》

2020-07-06 09:35刘宏英
黄梅戏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旦陶侃行当

□ 刘宏英

陶母谌氏,与孟母、欧母、岳母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贤母”,“四大贤母”的教子之道堪称后世的典范,同时也是母教的典范。黄梅戏《家风》讲述了枞阳县令陶侃为官期间,其母陶氏“退酢责子”、“截发待宾”、“三土报国”,以言传身教鼓舞其子陶侃警厉自省,同时也借古喻今,对当下的官场廉政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陶侃不负其母苦心孤诣之教育,终于成长为一位勤政报国,清廉爱民的好官员。把陶母教子的事迹搬上黄梅戏的舞台,既与当下的家庭教育的困境相映照,借古喻今引起观众对家教、家风的思考,也拓宽了黄梅戏剧种的题材范围和多样性,同时还塑造了一位才子佳人之外的可亲可敬的老旦艺术形象。下面简单谈谈我对该剧的几点浅显的意见。

一、家庭教育的终极表达

旧时代的女性终其一生的事业和目标就是嫁人生子,组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过完相夫教子的平凡一生。如果没有意外,陶母也会这样平淡地过完她的一生,但不幸还是发生了,陶侃父亲的猝然离世直接把年轻的陶母和小陶侃抛入孤儿寡母的悲苦无助之境地,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陶母以妾室身份坚强地扛起养育小陶侃的重任。《家风》一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刻意去表达年轻的陶母艰难抚孤的悲壮情节,而是把重点放在成年之后的陶侃身上,成年之后的陶侃虽然出任枞阳县令,成为一县父母官,但陶母的言传身教依旧如影随身。陶侃上任伊始看见枞阳县的百姓子弟恣酒放浪,失于约束,遂兴教办学,劝导青年子弟都到“水上学堂”学习,“做一个家里家外有用人”。而陶侃的兴教办学却来自于母亲的教训,少年陶侃因天下大雨而不去学堂,陶母在织机旁借着织布教育小陶侃要珍惜光阴,“你看这织梭往来多发奋,光阴就在梭上行。天有晴时亦有雨,虚度光阴罪孽深。”把陶侃的兴教办学与其儿时的家教、家风结合起来,寓意陶侃的重视教育的源头亦来自母亲的教诲,这也是剧作家王长安的匠心之处,明写陶侃,暗写陶母。

继兴教办学之后,陶侃误信衙役之言把两条鱼鲊派仆人送回老家孝敬母亲,随即顺理成章地引出陶母赶到陶侃任上“退酢责子”的情节。“退酢责子”是该剧的重头戏,陶侃的上级庐江府太守张夔久闻陶侃贤孝之名,准备推举陶侃为孝廉,遂到枞阳县衙门实地考察,而陶侃正在后院“运甓自励”,陶妻龚氏接待到访的张夔。就在这节骨眼上,陶母千里迢迢亲自赶到枞阳县衙,前来退还陶侃孝敬的两条鱼酢。陶妻龚氏对张夔诉说着陶侃的清廉,而陶母前来退还陶侃“受贿”的鱼酢。这场戏如其说是陶母教子,不如说是剧情的反转,即对陶母的考核,因为陶母平日谆谆教诲陶侃为官为民、廉洁自律,而今日当着儿子上司,这鱼酢当退还是替儿子隐瞒?陶母的内心经过一番挣扎,最终还是决定当着庐江太守张夔的之面拿出鱼酢警醒儿子,并让儿媳龚氏取出自己写给儿子的家书当众诵读,“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这场戏写得精彩,演员们亦演得精彩,陶母的表演可圈可点,这场戏中陶母的内心犹豫彷徨,而表面上故作镇静。这其中的分寸拿捏也是考察演员的功夫之处。接下来剧情还写了陶母的“截发待宾”和“三土报国”两件事,依旧是以其言传身教来影响陶侃。陶母的良好家风和家教几乎贯穿陶侃的一生,使得陶侃在为官从政的路上时时不忘母亲的教诲,时时以母亲的良好家风、家训来警励自己。

二、本土题材的艺术化呈现

提起本土题材,几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把本土题材和本土的戏曲艺术结合起来,依旧是当下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导向。黄梅戏的舞台上向来不乏《梁祝》这样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题材,也不乏《罗帕记》这样的家庭伦理题材,更不乏《五女拜寿》这样的高台教化的作品。但以本土的人情世俗或名人轶事为题材来创作黄梅戏却很鲜见,虽然黄梅戏的舞台上一度出现过桐城六尺巷题材扎堆的现象,各大院团先后推出《六尺巷》《槐树谣》《大清贤相》等作品,六尺巷题材的热度恰恰说明黄梅戏的本土题材的创作过于集中和逼仄,本土题材创作的多样化势在必行,因此从多样化层面而言,黄梅戏《家风》的创作是对本土题材的拓展。

黄梅戏《家风》作为枞阳县的本土题材,该戏的创作初衷颇有点“命题作文”的意思,枞阳县委和宣传部门为了参加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要创作一台大戏,“我们即对枞阳历史及现实中众多文献、事件、传说进行爬梳、筛选,最终确定以曾在枞阳担任过县令的陶侃母亲严家风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一部既彰显中华民族家风文化,又弘扬枞阳人文之美,同时还与当今文化担当和‘四个讴歌’紧密契合的黄梅戏剧本”。这既是一部“命题作文”,同时还有点“主题先行”的意思,因此对于创作而言,如何完成一部命题作文,同时还要体现浓浓的艺术性,这确实是一件考验创作者功夫的大戏。剧作家王长安先生在剧本创作上首先打破了窠臼,整剧不按照平常的场次来架构剧作,而是分为八个片段来讲述五个故事,即“教子惜阴”、“运甓自励”、“退酢责子”、“截发待宾”、“三土报国”等,五个故事虚实结合,明场与暗场结合,借着讲述人的讲述来做整场的串联,使得八个片段连为一体,这也是剧作家的匠心独到之处。五个故事中“教子惜阴”、“运甓自励”略写,“退酢责子”、“截发待宾”、“三土报国”作为重头戏大写特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家风》的主角陶母的高风亮节,最终实现了命题作文的艺术化呈现。因此也可以说黄梅戏《家风》的创排是枞阳县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老旦担纲的突围与创新

早期黄梅戏的舞台上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打,小生、小旦、小丑为黄梅戏舞台最常见的行当,而后随着大戏本戏的发展,黄梅戏的行当日渐丰富,老生、老旦成为小生、小旦、小丑之外主要的行当,其中《天仙配》中的大姐、《牛郎织女》中的王母、《荞麦记》中的老安人等皆为老旦行当,黄梅戏传统戏中老旦角色戏份不少,但以老旦挑大轴的戏却很少见。《家风》是一部老旦担纲挑大轴的大戏,就行当而言,该戏实现了对黄梅戏行当的突围和创新,意义远大。

就行当而言,老旦挑轴的戏很不讨喜,虽然黄梅戏的行当并不像京剧行当那样壁垒森严,老旦一开口即老迈苍苍,但对于年轻的黄梅戏演员来说,饰演老旦依旧是一大挑战。我饰演该剧中的陶母,比起老旦角色,我本人更愿意饰演讨喜的青衣角色,但这次演出机会来之不易,接下演出任务的时候我便用心去揣摩陶母的角色,铆足了劲儿要塑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陶母艺术形象。如何塑造舞台上的陶母,虽然剧本创作提供了一度创作,导演提供了舞台的二度创作,但最终的舞台呈现还是要落实到演员的表演上。为了演活舞台上的“这一个”,我首先要找到饰演陶母的艺术感觉,功夫在戏外,“母子情”为这部老旦担纲的大戏提供了艺术密码。《家风》的五个故事、八个片段,自始至终以情感为线索,表达了陶母心中的“小爱”和“大爱”。陶母教育儿时的陶侃珍惜光阴发奋读书,这是停留在“小爱”的层面,而成年的陶侃已经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好官员时,陶母对儿子的爱也上升为家国情怀的“大爱”,尤其是陶侃奉命出征,陶母没有表现得如同普通母亲一样哭哭啼啼,万分不舍,而是毅然送儿子出征,并谓陶侃准备了三样礼物,即“送子三土”,“一把土块,一只土碗,一块土布。” 土块寓意家乡故土,勉励陶侃不忘故土,为国争光;土碗虽土,却是自家常用之物,警醒陶侃不要被荣华富贵迷了本性,要保持本色;土布要儿子为官像白色土布一样,清清白白,别忘了布衣出身,要归真返璞,不忘根本。就全剧而言,我的表演渐渐找到感觉,如果说在“退酢责子”的重头戏中我的表演还有点稍欠火候的话,但在“三土报国”这场戏中,我有渐入佳境之感,大起大伏的情感处理,表演火候的拿捏,唱腔的情感处理都越来越入戏,尤其是最后一段“出征前给我儿赠土,陶氏的家风伴随你万里征途......”的结尾核心唱段,在情感处理上我保持了老旦端庄持重的情感基调,在此基调的基础之上,把一位母亲送子上战场的沉痛和沉重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近年来黄梅戏的剧目注重现代戏和英模戏的创作,题材出现了单一和重复,古装戏《家风》的创作是对当下黄梅戏创作题材的补充和突围,避免了黄梅戏创作题材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倾向。

猜你喜欢
老旦陶侃行当
非洲之夜
非洲之夜
节俭的陶侃
陶侃运砖头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京韵
琼剧老生漫议
大将军小细节
扬剧青衣概说
“草根”陶侃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