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高新区九顶山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2020-07-06 09:43
四川水泥 2020年6期
关键词:矿坑山体峡谷

梁 华

(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上海 200333)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人文需求和环境整治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强调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中特别提出“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在具体措施中又把“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作了内容的展开,强调“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为此,各地对采石场、矿坑废弃地逐步进行了生态恢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设计,这不仅关系到市民对更高环境质量的诉求,更关系到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意义重大。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淄博位于山东省东部,名称来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以工矿及煤炭产业开发为主的“淄川”和“博山”这两个地方的合称。随着工矿及煤炭的开发,虽然化工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对环境的影响也逐步显现,给青山绿水留下了一道道“疤痕”。“十三五”期间,环境的治理引起了高新区政府的重视,计划对四宝山地域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九顶山的生态修复是该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九顶山区块的生态修复、整理改善,并融入文体元素和结合生态产业,打造的一座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近郊山地生态森林公园。

1.2 场地现状

项目是采石场开采后遗留下的废弃地,占地面积约198 公顷。开采时由于缺乏管理导致无计划的任意采挖,导致原有植被、地形、地貌和地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得山体荒凉颓败。同时因开采方式粗暴,并受到长年风化作用的影响,部分岩壁松散,时有碎石滑落,若遭遇到暴风雨天气,容易导致山体滑坡及断层断裂,场地的安全隐患极大。内部大小矿坑众多,有少部分采石坑形成的积水坑,但大多数矿坑底部及岩壁裂缝较多,储水能力较差。因山体表层植被的缺失,水土流失严重。(图1、图2)

图1 峡谷胜境设计前状况

图2 穿越谷地设计前状况

2 场地规划设计

2.1 规划设计理念

根据现场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归结出“活力山林”和“峡谷胜境”这两点作为项目的设计理念。

“活力山林”:对现有林地量少品种单一的面貌进行品质的提升,补充及丰富原本不足的绿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将乔木、灌木、草本等结合布置考虑,营造丰富稳定的植物群落,使原有的生态基础得到充实与改善,从而使林地空间富有生命活力。同时结合场地空间,运用场地优势点适当的布置游憩功能区域,为人们营造一个生态气息浓郁的休闲场所。

“峡谷胜境”:现有采石坑地形形成了天然的基础,基于此可塑造富有特色的峡谷景观。通过对崖壁的梳理和采石坑的改造,凸显出峡谷山地跌宕起伏、山石奇峰矗立、曲饶环显的特色。同时引水入潭,利用部分矿坑营建具有场地特征的水景,使之成为有山望山、有崖观崖、有溪戏水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景观特色。(图3)

图3 峡谷胜境

2.2 规划设计策略

(1)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是项目的灵魂与基础。原山体绿化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山体岩石、渣土裸露,绿化基础薄弱,首先需要夯实绿化基础,提升现场的绿量。通过大量种植当地树种,选择性的引植景观效果好的树种,进行乔、灌、草的搭配,从而改变原本绿化品种单一、面积少且不连贯的格局,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对因开挖产生的岩壁、断崖、边坡等进行喷播覆绿,将青山再现,营造出生机盎然的山林景观

(2)景观特色营造:营造特色的峡谷风貌,利用现有场地的地形特点,依山就势的对崖壁进行修整,体现出峡谷地貌千岩竞秀、起伏多变、迂回曲折的景观环境,形成项目的特色观赏点。在低洼处进行引水蓄水,打造水景风貌,山与水的融合。营造集运动体验、主题园林、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特色景观效果与功能布局,运用立体视角突出峡谷山地的景观视觉体验。(图4)

图4 穿越谷地

2.3 景观设计布局

因原场地的特殊用途,有较多的山丘、坑洼地,地势起伏多变,如何将现场劣势转化成优势,是设计的一个难点。设计场地南北呈长方形状,南北两端现状有部分绿化,采石区域主要位于中部,南北向延伸,设计结合现状场地特征,以“一轴三片十主景”为结构。(图5)

图5 规划结构

一轴即为山谷综合体验轴,利用现状采石区域进行峡谷风貌的打造,主要的景观功能布置于此,以地质观光、娱乐休闲、运动体验为主。

三片分别为:在北部高地形成的复合型生态林片区,结合原有绿化补充植物品种恢复生态林地;中部低地草海片区,原生草海生长状态良好给予保留,体现场地的原始生境;南部结合现有果树林地的自然田园生态林片区,在原基础上适当增加品种及种植面积,营造生态田园。

十主景分别为:①花林徜徉:位于北部主入口区域,休闲空间布置在成片的樱树林下,人踱步于樱林之中,赏花之烂漫,观山之秀丽。②九顶远眺:位于场地内最高的主峰之上设计了休闲廊架,登高远眺,山谷下的瀑布、水潭、索桥以及远处一碧千里的美景尽收眼底,体验岩崖壮观、山溪流水、碧波荡漾的美感。③一线天地:场地处原为两个相邻的矿坑,中间被一道石壁分隔开来,坑底高差有十几米距离。设计上利用索桥、瀑布、游览道、观景台、水上木栈道等景观元素将上下两个水潭紧密结合共同营造了山水相映、巧桥流水的景观效果(图6)。④矿坑小植园:峡谷北部端头的山谷,岩石造型丰富,场地标高多变,结合场地分块种植观赏草类,种类多样协调搭配,营造观岩赏草的幽美园地。⑤生态原野:对现有淤泥场的进行改造,恢复自然生境,并结合地形塑造、道路、旱溪、芒草等形成大草坪,可赏可玩。⑥攀援狭道:在峡谷中部,崖势起伏并稳定,为攀岩爱好者设计打造一处户外攀岩场所,是运动主题场所之一。⑦山谷阶梯:在崖壁上依山势建造,连通崖顶至谷底,展示山崖不同岩石断层,置身其中,犹如在不同的岩层年代中穿梭。⑧山地赛车运动场:位于场地中部,是低地草海片区的重要组成,利用坑底起伏多变的地形营造全地形赛车活动场,东面原坝体改造成看台区域,同时将两处原有柱状构筑物改造成眺望塔,赛事尽收眼底。⑨林间氧吧:在现有林地的基础上种植片林形成天然的林间氧吧,远离城市的喧嚣后漫步其中,尽情的呼吸新鲜空气。⑩温室果蔬园:此处原有部分经济作物种植,设计上保留并优化,引入温室栽培植物与果蔬,并完善其基础设施,提供温室餐饮、温室盆栽植物园、温室菜园等特色服务体验,发展生态经济。

图6 一线天地

3 场地问题技术对策

3.1 场地安全问题

因现状为采石场,开采残留了众多山丘,坡面陡峭、岩体破碎、部分石质较为松散,存在坍塌、滑坡、滚石的安全隐患。为排除该隐患,采取了削坡筑坡、爆破拆除的措施是:对边坡不稳区域,上方削坡填至下方坡脚,确保坡体的整体稳定;对于大面积的不稳定崖隔墙和山包采用弱爆破拆除,尽量减少对山体的扰动,对山体进行重塑,使其融于周围的生态环境中,为后期的依山造景创造有利的地理环境。

3.2 水土流失问题

采石场因本身山体被破坏,其表面的土壤及植物已不复存在,导致水土无法保持而流失严重,植物无法生长。在排除场地安全隐患及重塑坡体后,在坡端头和坡中部修建了截留排水沟,防止雨水对坡面的冲刷引发二次灾害,也便于挂网喷播后种植土的附着。同时设置了完整的雨水排放收集体系,将雨水进行疏导集中收集,用于水景的塑造及绿化的灌溉。

3.3 山体覆绿问题

经山体危害治理后,裸露出了大面积的岩石坡面,需对这些区域进行覆绿。针对不同坡度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方案进行处理:对于坡度小于35 度的区域,从场地内平衡出种植土进行覆盖后种植植物。山体危害治理时山体的坡度基本控制在50 度以内,这部分采用挂网客土喷播的方式进行覆绿,将优质土壤、混合种子、粘合剂、保水剂、复合肥等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后喷于处理后的坡面上,待其长出混合有灌木的绿化坡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进而覆绿山体。

4 生态修复理念与步骤

4.1 生态修复理念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修复的定义仍存有异议,国际生态修复学会2004年提出的“生态修复是协助一个已退化的、受损伤的或者遭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这一定义接受面最为广泛。生态修复主要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能力和人工干预修复的方法,对原生态空间布局做进一步优化调整,协助被破坏的山体、水体和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和构建合理的结构,使之向良性生态环境方向发展循环,使废弃地得以再利用。

那么,是否景观绿化设计都可以是生态修复,答案是否定的,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学技术作指导,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且向着良性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类景观绿化设计才属于生态修复的范围。笔者希望通过景观的介入改造,使九顶山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是设计的初衷。

4.2 生态修复步骤

该项目的规划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地形修复。对存在危险的断崖山坡、浮石危石等进行治理,排除矿坑的地质灾害隐患,削、筑出稳定的边坡,重塑山体造型,使之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爆破拆除矿坑内不稳定的山包和宕口崖隔墙,依山势置景造景,为生态环境恢复和景观工程创造安全的环境和合理的地形。

第二阶段,生态群落营造。治理后的矿坑、山崖边坡基本稳定,可对其进行绿化种植。对于崖面边坡进行挂网客土喷播覆绿,而在土壤安息角稳定坡度内的山地及坡地进行土壤改良后进行大规模林灌种植。山体汇水梳理后汇总形成集中汇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并随着周围大量的乡土树种、灌木的生长以及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的繁衍生息,逐步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第三阶段,景观设施建设。随着生态群落的不断发展完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可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景观优化,布置相应的游憩、娱乐、休闲空间,引入各类游乐设施,整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利用当地果树林木发展生态经济。营造具有独特气质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当地的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地质观光、科普教育和体育娱乐等活动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近郊山地生态森林公园。

5 结语

本项目设计始终带着对城市扩张、环境改善、人的需求等社会问题的一些思考,并思索如何能在项目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具体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山体、矿坑、坡地等尾矿的遗留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治理并进行综合开发,挖掘出其中的优势亮点来合理的规划和引导,逐步完善生态绿化、交通路网、旅游景点、浇灌体系、排水体系等,使九顶山整体风貌得到改善,该区域的生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让一处原本废弃、生态环境恶劣、人迹罕至之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矿坑山体峡谷
矿坑充水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访小龙潭煤矿
矿坑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矿坑边坡支护中的实践研究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