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鄂西北贫困山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探析

2020-07-06 03:20何永鹏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贫困山区产业扶贫

何永鹏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要打牢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鄂西北贫困山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产业,要严格按照“一主多元”的发展道路,依托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合理利用乡村空间和劳动力分配,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脱贫攻坚。

关键词:湖北;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产业振兴;产业扶贫;贫困山区

何永鹏. 乡村振兴背景下鄂西北贫困山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探析[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11):3+5.

一、产业振兴要走“一主多元”的发展道路

鄂西地区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要利用当地地域、植被、气候、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一主多元”发展有以下:

1、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可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大大减少现金支出。虽然这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现金收入不高,但是生活及物质消费水平没有降低,还有剩余商品可以流通到市场中,丰富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乡村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等。自然资源方面,不仅山水林田草可以成为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地方物种、生态环境等均可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襄阳的保康县尧治河村在矿产资源匮乏之后,利用当地山川、溶洞、传说、历史等资源开发旅游业,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传统习俗、山川河流、社会环境、特色产品、传说故事等都会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人文、山川、环境、产业都将会成为人们在旅游、观摩、学习、休闲、度假的标的物。

3、乡村空间和劳动力的有效分配

“乡村空间”指农民的生活空间及生产空间。“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说的是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农家院落(生活空间)种植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利用空舍、空房发展家庭养殖业以及編织、纺织、食品制作、木制、泥塑等加工作坊来提升农户收益。

“田边地头苗果林药”指农户要充分利用山场、耕地、湖泊(生产空间)的空闲之处种植药材、养殖蜜蜂、育苗种果等,增加农户收益。有的副业在市场经济主导下,还逐渐演变成家庭的主业。

在利用“乡村空间”生产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分配家庭劳动力。湖北房县野人谷镇三座庵村有一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家四口人,主导产业是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60亩左右,年收入30万元,种植规模不扩大也不减少,适度经营。同时,还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开办了农家乐、绞股蓝加工厂,饲养了生猪,每年增收10余万。家中60亩的土地生产由自己和女婿负责,农家乐、加工厂、养殖由妻子和女儿负责。在这一户的“一主多元”乡村产业发展中,有效利用了乡村空间,劳动力合理分配。

二、产业振兴要依托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1、地域资源

鄂西北地区处于湖北西北部,在中国处于中部地区,这里许多乡镇山大人稀、植被茂盛,自然环境优越,没有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比如发展茶叶、蜜蜂养殖、高山蔬菜、道地药材等特色产品。

鄂西北地区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森林植被约有147科、497属、1231种。主要林木有74科、131属、258种。树种为杉木、马尾松、栓皮栎、华山松、化香、山杨、桦木等。珍稀树种有珙桐、银杏、杜仲、红豆杉等;还有优质水源及特有的矿物元素等。这些资源都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具有不可复制性[1]。鄂西北地区的十堰市就有房县木耳、房县香菇、房县阳藿、房县北柴胡、竹溪贡米、均州晒烟、郧阳红薯粉条、郧巴黄牛、房县黄酒等共103个地理标志产品,是以特殊物种资源为条件形成的特色产品。当地农民可依托这些不可复制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而增加收入。

鄂西北地区立体气候比较明显,种植海拔高达3000多米,低至100多米,这种特殊的气候特色造就了特色物种,形成了特色产业类型。

2、文化特色

在乡村产业发展之中,将农业融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桑蚕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农业文化类型。此外,还有耕作制度和农业景观文化[2],如稻鱼或稻虾共作生态文化、循环农业、景观农业等,都可以成为农业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鄂西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民族文化,如民族纺织、印染、特色手工艺等。这些特色产业具有极强的地方性或民族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

三、产业振兴的组织支撑

1、家庭经营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单位

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庭经营便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承包责任制度下,农村家庭拥有了土地、山林、水泊、草地的经营自主权。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农户对农业生产经营具有更高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能自觉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农户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有些人脱离山区农业生产现状,把工业思维机械地套到农业上,不切实际的硬性推行农业现代化;否定农户经营的基本制度,强制农民“流转”耕地,资本下乡圈地;把农民变成“既拿地租,又挣工资”的所谓农业工人。这些做法违背了农业基本特点,既损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伤害了农民根本利益,也极大挫伤了农业投资者的积极性。推行农业现代化要因地、因户、因人进行,最终目的是让农户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最佳收益。

2、培育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目前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农户迁入县城、集镇生活,青壮年长年在外务工,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空缺,部分土地无人耕种。这为家庭农户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户,可以流转已经脱离耕地家庭的承包地,逐步形成具有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家庭农场组成人员都是自家亲人,利益一致,目标一致,可以有效克服“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等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可以因人而异进行有效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家庭农场可以享有规模经营的优势,如稳定土地流转年限、节约生产成本、享有贷款扶持等。最后,家庭农场可以更好的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整合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良种、良法、农机作业,示范推广农业高新科技,提高了科技贡献率。

3、发展农业产业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商品生产者或同类农业经营服务者相互之间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一种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合作社要规范管理、培育人才、打造品牌、保障质量,充分发挥合作社功能,提升农产品市场占位。通过合作社形式可以把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联合起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有效开拓农产品市场,打造农产品品牌,更好的应用农业科学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收益,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但是在鄂西山区,由于农户缺乏合作的愿望及积极性,只是被动加入合作社,因而在组成方式、管理、功能发挥、长远发展等方面存在弊端,导致合作社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效果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张连花.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忠县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乡村科技,2019(32):39-40.

[2] 蒋吉德,高超民.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 山西农经,2019(20):2-6.

[3] 司小妹.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10-11.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贫困山区产业扶贫
简谈贫困山区学生的“自主学习”
聪明药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产业振兴
关于对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慷慨解囊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