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语文教育的一壶暖茶

2020-07-06 03:25潘桂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茶道文化语文

潘桂法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茶,集天地之精华,纳日月之灵气,聚宇宙之乾坤,倾吐万物自然之芬芳;荡涤浮沉,过滤心情,广结善缘,而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载体。她,绽放的美丽尽管是一瞬间,却可在短暂的生命里留下光芒;她的精神活在山上,也活在我们的杯器中吐蕊弘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以茶励志,以茶修身,陶冶情操,终而悟得人间真理!语文似茶,一诗一词清心智;茶似语文,一呷一啜长精神!

现实语文,呈三种“茶境”。一是见茶品茶,广泛搜罗世间佳茗,恨不能喝遍天下名茶,有似“双基”教学。二是见茶论茶,临风而坐,把盏于庭,高吟茶赋,娓娓点评天下佳茗。然而,他们与茶的关系常常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甚至有时,茶,变成了一种门帘、一种掩饰。三是见茶忘茶,师生在“茶”中相遇,要的是课上的一份默契与懂得,不必寒暄,只为投缘。“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此景此境,课如茶园,茶语馨远;文中之情、文外之意,尽在茶香之内。“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一壶暖茶,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流淌着茶的德行。美心修善,立德树人!——这便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茶语文”!

林清玄说得好:“喝茶的最高境界是把‘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悟此,“茶语文”茶文一体,以至真之质、至和之境、至善之韵,传承文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茶语文,以茶励志,以文化人,温润心田,引导每个孩子向着真、善、美的明天奋力奔跑!

一、质美,至真

“熏心只觉浓如酒,入口方知气胜兰。”茶之质美,呷茶入口,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碧螺春的清和鲜甜,一切尽在不言中。文人之于茶,犹茶之于水。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犹如一个个舞女在水中摆动轻柔的舞姿,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白居易为之“平身无所好,且此心依然。架岩结茅宇,断壑开茶园”,杜牧为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陆游为之“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熟睡,汲水自煎茗”……可谓“碧波荡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中华语文,似此倾倒墨客文人的妙龄茶女,清纯质美,千古吟唱着一曲动人飘逸的歌谣:从诸子百家的“花蕾”,唱到建安风骨的“豆蔻”,唱到诗词赋曲的“绽放”,进而唱到今天素养时代的“倾国倾城”……

——质美源自至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语文摒弃花俏,求是,求理,求文化自信。当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兒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道:“孰为汝多知乎?”——掩卷沉思:两小儿的探索求真之精神诚然可贵,但一个大教育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至真情怀不更令人敬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教育,也是文化!有人下载课件,搬抄教案,囫囵吞枣,在“满堂灌”门面上,大挂“立德树人”之茶帘,亦陪以轰轰烈烈之“合作”“探究”等各式茶点、茶具、茶艺装点门面,甚至冠之以洋学派理论,堂而皇之装扮成“示范课”……有悖中国茶道的“清、敬、怡、真”之四规,亦是文化不自信的流露。

——至真需要至品。茶之优,在形、在色、在味;书之优,秀在内,秀在文中的思想,秀在字里行间跳跃的智慧。智慧的汲取,是不可越俎代庖。语文意趣的获得,只能靠“品”:一品文、二品理、三品神。《菜根谭》上说:“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处?”可见品茶与读书,都贵在品一个“神”字。这是一个洗涤灵魂、立德树人的过程。如同泡茶,首先必须心平气和抛却浮在面上的灰垢,然后把茶叶充分浸润;待到茶气腾腾,细啜慢饮,边饮边思,方能满口茶香,领略其中意蕴。

譬如:品读冰心,清纯淡绿,鲜如清明嫩尖;品读鲁迅,浓如云南普洱,酽烈过瘾;读余秋雨,浑身芳香,如碧螺初春……但,假如教师“中规中矩”地教,学生囫囵吞枣地“饮”,那只能称为“被阅读”“被作文”,是一种以语文为名的折腾!

——至品需要厚积。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语文也需要一个“厚积”的过程,博览群书,“望尽天涯路”:始是浅浅苦涩,尔后悠悠一丝清甜从喉中溢出,心中盈动着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和精神,流动着一个个高尚的影子;读毕合卷,便如梦初醒。

——厚积方能薄发。诗人白朗宁说:“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这种让生命突然苏醒的情愫,便是“薄发”。这醍醐灌顶之际充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悟思。

至真至品、厚积薄发的“茶语文”,不再是教师走着,学生跟着,而是通过质疑、对话、探究、感悟,师生间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合作体”。大家通过文本阅读,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缕缕微妙感觉从心中轻轻滑过,灵感顿悟,妙趣横生,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

二、境美,至和

中华茶道,乃至中国道家的哲学主张正是“天人契合”,理论上的“超脱”高于“顿悟成佛”,把“修心”“和谐”置于了最高境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饮始于神农时代,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茶,是和谐之饮。中国茶道的精髓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和”: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是儒道佛思想糅合的总体现。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载体——茶与儒相连依中庸,茶与道相通在自然,茶与佛和在精神完满。由此,我们喝的不仅仅是茶,而是茶境,从茶境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至和”之精华。

正如喧嚣难品茶中真味一样,浮躁难悟书中要旨,中华语文的精髓也是“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课程资源,和谐的互动生成。正似欧阳修说的茶饮“五佳境界”——“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只有“和”,才能让人进入丰富广阔的语文世界:文字是心,心是文字。这便是茶语文的至和!

茶境语文,和如沂水春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里,冰雪,因之而悄悄退去;原野,因之而披上绿装;花蕾,因之而含情绽放;飞鸟,因之而灿烂欢跃。智慧在此孕育,生命在此成长。那一个“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的鼓励,充盈着亲切和蔼的长者风度;孔夫子对子路的那一个“晒之”,展示了委婉批评的艺术。更有,夫子对曾皙那一声“吾与点也!”的深情喟叹,更令多少人醍醐灌顶!

现实语文,有人却是碰到边塞诗,便为战乱之痛、戍边之苦、思乡之切;遇到小说,便是情节之概括,形象之分析,环境之作用;上到文言,便是落实字词,归纳句式……这种散乱串接缺乏美境的教学,犹如香茗在手,清香悦鼻,却为茶而茶,为品而品,更谈不上“润物无声”的境美……2017年版新课标,以素养为纲、实践为线,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配置到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之中;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确定和课程结构的重组,对无美境之教学进行了彻底否定。新课标呼唤大设计,即以统一指向性主题为单元的语境教学。大设计,需要大生态。大生态正需要合理、和谐的关系。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花生。从生态角度说,语文课程就是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语文建设的本质是各类课程资源的和谐共生,意境共创。

至和意境,让师生一道自由呼吸,微笑欣赏。我们便会发现:原来身边小草小花都很美,语文的芳土,原来是一片爽朗,春暖花开!——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宽容与宁静,使心灵回归本性与自然,是茶中之道,是语文之道!

三、韵美,至善

曾几何时,一些声音令人心寒:“日本茶道才是真茶道”,“退回到唐代、宋代的制茶工艺上去”,“现在时尚喝咖啡”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坚信:茶文化,已凝结成为中华文化的记忆和符号;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流淌着茶的德行。茶语文,以经典文化的传承为使命,依托茶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及端正学生文化自信的态度,并探得中华语文之韵美。

——探得韵美,需不忘本来:以至善的传说,为学生的心灵长精神。譬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传说,神农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而且一旦吃到有毒的食物肠子就会发黑,古时,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为此,神农氏就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有一天他吃了72种有毒的植物,肠子变黑了,后来又吃了另一种叶子,竟然把肠胃里其他的毒都解了,神农就把這个东西叫做“查”(音通我们现在所说的茶)。这便是“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美丽传说!

——探得韵美,需吸收外来:以至善的茶道,为学生的心灵长精神。譬如:

善,是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之精魂。哀莫大于心死,对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琼珊,把这最后的藤叶作为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永久黑暗。贝尔曼,一个有点让人讨厌的老画家,却以金子般爱心艺术地托住了“飘落”的叶子……多美的意境!老贝尔曼何尝不是一株常青的茶树?有人说:“茶与水的相遇,是一场久违的美丽邂逅,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让情感之水泡常春之叶,怎泡不成清和鲜甜“碧螺春”?

善,是成就辛格名作《山羊兹拉特》的重要因素。没有硝皮匠全家与善良、温顺、本分的山羊兹拉特之间的深情厚爱,也就没有小说的感人。是啊,“爱是双向的”,当小说开端决定将山羊卖到城里时,爱的情感流向是硝皮匠全家指向兹拉特;天降大雪,阿隆处饥饿边缘之时,兹拉特不但以乳汁维持了阿隆的生存。“咩——咩——”的善良的亲情鼓励,更给孤独的阿隆以爱的慰藉!人之所以感到温暖,不是阳光的普照,而是人心的温度、人性的光辉。这便是茶语文的善道。

——探得韵美,需面向未来:以至善的茶道,为学生的至美长精神。譬如:

美,是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里的心灵迁善。作品交织的是“善的情感”与“理的道德”之间的纠结。作品里最让我们回味的,是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的镇静,以及神父在这位母亲面前的不安。这种镇静与不安的“倒错”说明了什么?“小偷”被世人唾弃,他的死似乎是不值得同情的,但在母亲那儿,却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只有无边无际的至善的母爱。即使在世人面前孩子死得毫无尊严,但在母亲心目中,他却永远得到善的爱怜。母爱的无所畏惧与善良的无所不在,深深感动了我们……这是阅读,但更是灵魂的迁善,立德而树人。这便是茶语文的韵美!

美,是文化自信、文化自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这便是茶语文的神圣使命!

中华茶道,以真为本,以和为尚,以善为美;茶道语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闲观叶落地,静坐一杯茶。”茶香如书香,一草一叶之间,承载着太多的灵性与哲思;书香如茶香,一字一词之中,寄托着太多的慧心与希望。“仁者爱人,智者达人。”其实,在茶语文视域里,我们每一位学子何尝不都是一株清茶?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又何尝不都是一名茶人?

[作者通联:浙江浦江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猜你喜欢
茶道文化语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寻迹万里茶道
谁远谁近?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