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模式探讨

2020-07-06 03:24李畅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李畅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校逐步认识到校园金融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消费的重要群体,通过总结当前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现状、形式及问题,结合大学生校园金融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探讨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的内容建设、形式创新和载体使用,从政府、高校和家庭3个方面形成合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水平。

[关键词]高校;金融安全教育;大学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2.109

[中图分类号]G6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2-0-02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金融业日益渗透到各大高校中。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消费群体,通过使用相关金融平台与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校园金融业的发展给大学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大学生金融素养欠缺、非理性消费观念以及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存在偏差,在无形中带来了金融风险,不仅对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这对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健发展。

1     高校开展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我国,金融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尚未纳入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范围内,属于专业课性质,只有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才有机会得到专门教育和指导。目前,大学校园的金融安全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传统,主要包括专题报告、讲座和技能、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内容上,往往局限于介绍关于金融市场的基础性知识、消费者相关常识和“校园贷”等方面,此外,结合“金融安全活动周”“金融安全活动月”等周期相对较长的活式,通过展板、宣传栏、宣传手册、条幅等手段进行金融安全教育工作。这种形式单调、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灵活化的需求,既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教育效果也不理想,无论在知识理解上,还是意识与能力培养上,只能起到短期、暂时性的作用,很难产生长远、稳定的改变,高校要努力结合新媒体、新需求、新变化,不断拓展和丰富金融安全教育形式,提高校园金融安全教育的效果。

2     高校金融安全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

2.1   校园金融安全知识普及度不高,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高校在金融安全教育方面明显缺位,致使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金融风险防范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面临金融问题、金融困境乃至金融风险时不知如何求助,容易受到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不良消费观等影响,使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主力群体的同时,也成为低金融防范意识、高金融风险的人群。以校园贷为例,一些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向大学校园传递虚假信息,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想要追求新鮮刺激;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对借贷风险与信用知识不了解,最终会盲目相信零利息、无抵押、无门槛等各类宣传,在自己财务能力范围外进行消费,以至于陷入还款困境,造成严重后果。

2.2   校园金融安全教育发展滞后,对金融风险的预防作用较弱

目前,我国校园金融风险以“校园贷”最具代表性,而校园贷的本质是一种P2P(peer-to-peer)借贷模式,即利用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借贷双方通过相关交易手续以确立借贷关系。有研究指出,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产生于2005年的英国,2012-2013年引入我国金融市场。这种新型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形式,在进入我国后就存在监管不力、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高校作为知识传递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金融安全教育方面比较滞后,没能紧跟时代经济发展潮流,及时、尽早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而是在校园贷等各类不良事件已经发生且带来恶劣后果后,才意识到开展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教育的重要性。可见,高校金融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经济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对最新金融知识的把握不够敏感,只能在金融风险事件出现后再通过教育活动进行弥补,预防作用欠缺。

2.3   校园金融安全教育偏科学理论研究,轻教学与实践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金融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高校金融专业教师是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群体,但受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定趋势影响,高校教师普遍以科学研究为主,将精力集中在论文撰写、申报课题等硬性考核指标上,而与科研相对的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活动等,由于评价标准不一、绩效成果不明显,往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金融专业的教师自然也不例外。金融安全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要结合实际生活、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培养学生,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应对现实金融生活中的风险性事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身金融素养与能力。所以,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工作应努力朝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

2.4   高校金融安全教育过程中家庭、社会与政府参与度不够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每所高校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众多异地求学、远离家乡的大学生,在离开父母的照顾与监护后,面对社会上、网络上各种新颖丰富的物质刺激很容易产生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其中,包括互联网金融理财、消费行为的不合理性。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与局限性,既给高校金融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不便,也会在学生遭遇金融风险时,成为父母指责高校、推卸责任的借口。此外,社会金融组织与政府相关监管机构对高校的金融安全教育工作支持有限,在资源共享、法律法规、政策指导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