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欺凌的社工介入研究

2020-07-06 16:40谢珊珊
商情 2020年2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校园欺凌对策

【摘要】近年来,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校园欺凌现象的不断增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欺凌现象的发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存制度的不完善。为杜绝此现象的在发生,本文阐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对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式,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支撑,综合分析参与校园欺凌(包括被欺凌者)个体的自我支持和社会支持,提出了社工在这方面的介入方案及模式,希望可以引导更多人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工作者;对策

当前我国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令人堪忧呈现的危害性日趋明显,本研究围绕中学校园欺凌现象开展深入调研,以期能够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中贡献绵薄之力。还校园一片净土,给学生一份安宁。

一、定义与现状研究分析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人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现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心理施压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辱骂、勒索、蔑视、叫绰号、孤立、中伤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是身体的攻击是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身体攻击,包含拳打脚踢、打架斗殴等。

(二)据实践调查目前中学校园欺凌现状

当前我国中学校园欺凌行为令人堪忧,所呈现出的危害性也是日趋明显。通过课题小组综合运用了整合资料数据、问卷调查统计、渭南市临渭区数所中学走访多种实践调查方法,整理日前中学校园欺凌的严峻形势。

(1)以口头欺凌为主的辱骂与绰号现象成为“常态”。欺凌者以不尊重式的快感,口无遮拦对他人进行辱骂、起绰号、直呼父母名字、口头歧视等行为,并长期如此无节制的口出“狂言”,不以脏言骂语为耻,养成恶行。据调查得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同学间的“玩笑式的脏话”属于常態,并不会影响同学间和平相处的关系。起绰号、直呼他人父母尊称也多存在于日常交际之中。而少数学生认识到常态的“玩笑式脏话”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以行为欺凌为主的冷、热暴力现象日渐突出。欺凌者以偏见暴力式的欺压,错误式的维护虚荣与面子、展示魅力与强大;少数欺凌者还存在心理投射式的欺凌,感受快感或者消磨孤独等。由于家庭教育、个人交往、心理素质差等原因,大多数学生养成并享受于校园欺凌。其中包括孤立、歧视、谣言等冷暴力与拳打脚踢、打架斗殴等热暴力。

(3)以隐形势力为主的欺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校园、家庭、学校存在诸多隐形的欺凌势力。例如攀比心理、家庭分裂、网络的危害、校园社会环境、家长老师的错误教育方法以及负能量文化等都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欺凌心理。

二、原因分析与介入

(一)中学校园欺凌原因调查

(1)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影响: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言谈举止;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关系、家庭氛围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认知、行为与成长。多数中学生也正处于心理、性格养成期甚至叛逆期,家庭环境的优劣则影响其子女素质养成的优劣;家庭教育影响。家庭的家规、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中的硬性设施;而家庭人员的教育方式方法、人生的三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是家庭教育中的软性设施,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家庭教育成功与否。

(2)社会层面: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使心智正在健全的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暴力低俗文化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导致多数中学生无法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哥们义气也不断出现在其视野之中,部分青少年失去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感,形成错误的三观,从而盲目崇拜,团伙义气,产生欺凌现象;社会示范与监督欠缺。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往往因为生活与忙碌,形成了诸多的不良社会风气,并且没有注意自我形象对他人的影响。社会并未注重对于优良风气的示范,而讲究经济效益,并且也没有对不良风气加以监督,导致不良风气和中学生“有机可乘”。

(3)学校层面:学校德育教育,教育重心偏移。学校教育重视智育而忽略了德育的发展,注重应试教育与分数,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与品德。关于欺凌现象的校园教育并不深刻,并未重视校园欺凌的现状与危害;惩罚方式错误,多数是以暴制暴(叫家长、体罚),缺乏耐心与理解;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校园中存在诸多欺凌隐患,例如歧视、孤立、脏话、羞辱、攀比、偏见等现象并未完全预防和矫正。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容易忽视隐形的欺凌势力。校规与惩罚并未完全匹配,导致许多同学有侥幸心理;要“惩大治小,公平公正,教育宣传,防患未然”。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与监督。

(二)介入理论方法

(1)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适当的介入到欺凌的行为当中,引导青少年正确的看待欺凌事件,敢于倾诉,勇于反抗。同时应用厌恶疗法和放松练习,使被欺凌者心态放平和,走出阴影,拥抱未来。

(2)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一是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二是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三是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四是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五是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3)社会工作者要促使服务对象应用现有资源的策略。每个人身边都有多多少少的资源,由于不懂或者是不了解可以使用的资源,使服务对象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内外部资源,将现有的各种资源相整合,增强帮助青少年解决难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创新1;三位一体变成五位一体,即寻求学校,学生,家庭合作,解决问题变为以家庭为出发点培养三观与性格:以学校为主要课堂健全人格、培育品德、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点因人而教,讲究方法,注重感受;以社会为净化器,避免忽视来自社会的影响,弘扬正文化,避免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等等;以社会工作为综合点,运用社工知识与力量,帮助青少年解决现有问题,完善社工介入模式,发展驻校社工,提供专业的全面的社工服务。

创新2;作为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社会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介入视角为研究校园欺凌行为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它将有利于预防和介入校园欺凌,通过专业途径有效减轻事件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为学校社会工作和儿童社会工作提供借鉴参考,为学校制定预防和消除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提供实务依据。

三、社会工作对校园欺凌的介入方案

(一)恢复及更好地发挥家庭环境的教育和保护功能

运用社工志愿者、社区、学校老师等社会各方的支持,设立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家校合作,增强家长对家庭的教育职能的认识,加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意识,增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家庭建立民主的教育方式,促使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相处方式。在孩子三观养成的初期,重视对孩子成长的正确引导,培育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三观。

(二)协助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学校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老师,遇到了困难,首先会想到的求助对象也是老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高,有威严,因此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有着举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吐露心声,亦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是学生面临欺凌时不会产生无力感。

(三)培养专业的学校社工队伍,协助学校正确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培养学校社会工作者,推行“学校社工责任制”的政策,坚持一个学校必须要有一个专业社工。要求社工人员通过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活动,从而预防校园欺凌行为,观察发现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引导学生从容应对发生的事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秉持公开、公正、及时的原则,引导同学们积极“捍卫自己权利”,和学校的相关部门主导,让事件当事人参与整个校园欺凌处理的过程。

(四)注重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

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举办拒绝校园暴力相关的情景话剧、宣传讲座等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动员社区居民改善生活环境。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可以定期进行宣传普法活动,加大文化发展力度,建立一个和谐安全的社区和文化环境,使青少年拥有健康生活的环境,发动社会力量,增加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和保护力度。

(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校园欺凌受害者

社会工作者要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首先,社工应该鼓励受害者讲出真相,如果真相一直埋在心里,不仅会使受害者过不去这个坎并且也有可能留下心里阴影,也不利于社会工作者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后受害者越陷越深,寝食难安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然后,可以开展相对应的个案工作,制定全方面的服务方案,用专业的方法,比如家庭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危机介入模式等注重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加强交流,帮助学生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候秋菊.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J].新课程(中),2018.

[2]王志中.青少年暴力问题的心理及社会工作的干预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3]石增国,巴晓.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9.

[4]秦梦钰,张继晓.校园中存在的暴力欺凌问题探究 ——以《悲伤逆流成河》为例[J].年轻人,2019.

基金项目:2019年渭南师范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910723039。

作者简介:谢珊珊,渭南师范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17级学生,本项目主持人;指导老师:穆军鹏。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校园欺凌对策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马戏团
走,找对策去!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