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附属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分类发展改革探索

2020-07-06 03:26周婷婷
经营者 2020年12期

周婷婷

摘 要 以某高校附属综合医院为例,分析目前卫技人员职称发展现状,并将初步分类设想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综合医院卫技人员的分类发展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综合医院 卫生技术 分类发展

自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分类评价”,要求“改进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以来,分类发展改革一直是各行各业近期改革的重点。然而,基于医院岗位管理的特殊性,以及综合高校附属医院教学研究型高水平附属医院的定位,高校附属综合医院卫技人员的分类发展成为本次改革的难点。

一、综合医院卫技人员发展现状

以某高校附属综合医院为例,该医院总人数约6500人,卫技人员占比85%。编外人员占比28%,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比79%,护理占65%。本科以上学历占编外人员比例为85%。

目前,卫生技术人员按照岗位设置方案,分为医、药、护、技四种岗位,每个岗位分别设置初级、中级、副高、正高四个层级的职称,每个层级分别在临床、教学、科研三个方面设置相应的门槛条件。

然而,随着医院不断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粗放的将卫技人员分为四种类型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的分类无法凸出学科差异性。内外妇儿、口腔、全科等各个学科对综合医院来说都很重要同时又各具特色,用同样的医教研评价体系评价各个学科的人才已显得不太合适。

第二,目前的分类无法激发每个个体的活力和动力。每个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不同,有人擅长临床,有人热衷于带教,有人科研能力尤其突出,用同样一套体系评价所有人,将导致无法发挥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无法发现更多的专才,进而无法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

二、卫技人员分类发展改革初步调研

為更好地推行卫技人员分类发展改革,笔者对医院内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卫技人员进行了小范围的调研,为进一步制定分类发展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363份,其中副高人员271人,占比74%。

首先,对目前现行高级职称晋升政策及被调研人理想的高级职称晋升政策中医教研各个因素权重的排序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详见图1)显示,现行晋升政策与理想的评价因素权重差距较大,被调研人认为现行政策对于科研业绩的权重最大,但理因将临床技能评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此外,不论是现行还是理想权重设置,被调研人员对教学能力因素重视度最低,如何提高临床人员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根据初步设想,将医院卫技岗位所有岗位详细划分为临床教学科研并重岗、临床医疗为主岗、临床教学为主岗和临床研究为主岗,收集被调研人的选择意向。调研结果显示69%被调研人倾向于临床医疗为主岗,比临床教学科研并重岗高50%,与我院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的定位有所偏差,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三、进一步推行卫技人员分类发展改革的建议

卫技人员分类发展势在必行,但不可盲目开展,应充分调研,试点先行,边试行边总结经验,进而逐步推开。医、教、研共同发展是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独特的身份属性,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如何挖掘并培养一批有独特专长的人才队伍是设计分类发展机制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人员结构比例设置上,应该从政策上引导大部分人选择临床教学科研并重岗位。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人愿意选择单纯的临床医疗为主岗,因此,在设置临床医疗为主岗的条件时,应提高该岗位的门槛条件,制定详细的评分机制评估申报人的临床技能和业绩影响力,使得真正在临床领域有突出业绩的人脱颖而出。而临床教学科研并重岗位,可以平均设置医、教、研因素的门槛条件,让大部分人员可以符合该岗位条件。

其次,医、教、研各个因素评价机制是重中之重。临床技能评价体系的缺失是目前申报人对现行人员发展政策最大的意见之一,因而,单纯以临床工作的周数来评价所有申报人临床情况过于简单,制定详细的客观的多维度的临床技能评价体系应放在首页位置。提高教学因素的比重,设置更多参与教学的优惠政策是第二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可降低教学为主岗位的其他因素限制,如任职年限、学历学位、科研业绩的要求,同时完善待遇政策配套,充分鼓励临床人员参与教学工作。科研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医院评价体系的重点,但根据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精神,应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理念,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效果,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

此外,在政策制定时,还应畅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岗位之间的流通渠道,为卫技人员提供岗位之间流动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医院编制受限,医院用工方式多样化,更多卫技人员采取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因此应打破用人性质的藩篱,为劳务派遣人员提供更多的晋升通道是大势所趋。

(作者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26/content_5268965.htm,2018-02-26.

[2]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2020-02-20.

[3] 蔡蕾.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师资分类评价体系——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5(11).

[4] 俞蕖,刘波,戴长亮.分类管理趋势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理念与实施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