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水交替改善CO2驱油效果的适应界限*

2020-07-08 01:23赵凤兰吕广忠侯吉瑞宋黎光冯海如张德明
油田化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级差气水水气

张 蒙 ,赵凤兰,吕广忠,侯吉瑞,宋黎光,冯海如,张德明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化工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

0 前言

随着当前油气勘探开发进程的大幅度提高,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在新勘探开发中的比例逐渐增加,我国低渗透、特低渗透陆相沉积油藏存在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天然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征,进而导致低孔低渗透储集层出现原油流动能力差、非均质性严重、天然及人工裂缝发育等问题。对于低渗、特低渗油藏,常规注水开发见效慢,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水驱开采的采收率较低[1-4]。CO2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容易进入微小孔隙中,可利用其降黏、膨胀、溶解气驱等机理驱替原油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在诸多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中,CO2的驱将成为最有实际开采效果的生产措施。但由于CO2的黏度过低、非均质性严重及天然裂缝发育通道的存在,极易出现黏性指进及窜逸现象,造成不利的流度比。CO2在油藏中的窜逸将严重影响气驱提高采收率的程度,气窜严重的井虽然增油效果显著,但产液量下降严重,甚至停喷。此外,由于重力超覆的影响,在CO2驱替过程中,气体会向油藏上部窜逸,形成窜流通道,导致气驱波及体积较小,严重影响CO2驱的驱油效果,同时增大封窜气体的难度[5-10]。

针对CO2驱油时流度比过大、窜逸严重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采用水气交替注入(WAG)的方式来改善CO2气驱效果。自1957年加拿大North Pembina 油田第一次使用WAG 进行矿场试验以来,WAG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该技术结合了注水和注气的优势,依次交替注入水段塞和CO2段塞,注入的CO2可扩大注入水和注入气的宏观波及体积,改善微观驱油效率,同时WAG 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气驱后的CO2流度,减小油相的流动阻力,增大水相的渗流阻力,使得原油更易被驱替出来,起到扩大波及体积改善驱油效果的作用。本文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WAG在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的渗透率适应界限,结合注入方式、注入速率及注入时机等参数评价了WAG适应渗透率界限的采收率效果。在综合分析WAG 改善CO2驱油效果适应岩心渗透率界限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出适用于低渗特低渗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适应界限的WAG最优注入方式,为油田矿场的开发和改善CO2驱技术的高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实验用油为某低渗油田脱水脱气原油与煤油配制而成,60℃地层温度下的黏度为2.38 mPa·s。实验用水为某低渗油田模拟地层水,矿化度147879.9 mg/L,主要离子组成(单位mg/L)为:K++Na+45916.8、Mg2+1329.57、Ca2+10159.08、Cl-89306.35、SO42-954.84、HCO3-213.26。实 验 用CO2,纯 度99.99%,北京京高气体有限公司。天然露头均质岩心,渗透率分别为0.5×10-3、1.0×10-3和5.0×10-3μm2;人造非均质岩心,渗透率级差为5(5×10-3/1×10-3μm2)、10(10×10-3/1×10-3μm2)和50(50×10-3/1×10-3μm2)。

驱替装置包括HX-2 型恒温箱、2PB00C 型恒流泵(北京卫星制造厂)、手摇泵、中间容器、真空泵、六通阀、计算机、JYB-KO-HAG型压力采集系统(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二维岩心夹持器(30×4.5×4.5 cm)、回压阀、D07-11C 型气体流量计、气液分离装置。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CO2驱替实验流程图

1.2 驱替实验

原油高压物性实验操作流程遵循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6481—2000《原油高压物性分析仪》,具体步骤如下:(1)将岩心刷环氧树脂并烘干,用氢氟酸清洗,测量岩心的长、宽、高,计算视体积Vb;(2)放入岩心夹持器中加环压5数6 MPa并抽真空8数12 h;(3)饱和地层水,测量孔隙体积Vp,计算孔隙度;(4)设定地层温度为60℃,密封后采用恒温箱加热至恒温,水测渗透率;(5)逐级增加环压,饱和油,结束时记录饱和油体积,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老化48 h 以上;(6)老化结束后先进行水驱,通过回压阀设定回压8数10 MPa,水驱至含水率达到95%以上时中止;(7)恒速注入CO2进行驱替,按照WAG比例进行注入,注入结束后更换注入水,依次交替注入,驱替至出口端通过气体流量计监测生产气油比大于3000 m3/m3时停止实验,记录注入压力、出口端液体与气体体积等实验数据,计算采收率。

1.3 岩心实验基本参数

选择的天然露头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基础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天然露头均质岩心实验基本参数

表2 非均质岩心实验基本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WAG注入参数优选

选择渗透率为1×10-3μm2左右的天然露头特低渗均质岩心进行注入速率(0.1数0.4 mL/min,水驱速率和水气交替速率保持一致)和注入量的参数优化实验,在不同注入速率下采收率和含水率随注入体积变化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特低渗均质岩心水驱时间短,水窜程度呈统一趋势,水驱至0.3 PV为水驱采油阶段,无水采油期短(0.1 PV),见水时间快,见水后含水率迅速上升至95%。水驱结束后开始进行水气交替,气水比例为1∶1,注气开始后,含水率开始下降,对应的水气交替驱产油量得到提高,采收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特低渗透均质岩心在进行CO2驱替时,注入压力较为稳定,平均注气压力为9 MPa;注水时注入压力升高,最高注水压力可达12 MPa。

图2 特低渗透均质岩心不同注入速率下采收率和含水率随注入体积变化

4 组实验的含水率均保持在较高阶段,根据相似准则折算出来的低(0.1 mL/min)、中(0.2 mL/min)、高注入速率(>0.3 mL/min)对特低渗岩心最终采收率影响不大,4 组实验的水驱采收率均低于30%,使用水气交替之后,总注入体积在1.2 PV左右气窜严重。水气交替对特低渗岩心提高采收率效果良好,提高采收率在17%左右。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特低渗透均质岩心,驱替速率对最终采收率略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当注入速率相对较大时,水驱见水时间提前,见气时间也略有提前。在特低渗透均质岩心WAG驱时,在CO2气窜突破前采收率随着注入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形成突破后采收率基本无变化。在CO2突破前,会产生2种主要作用[11-13]:第一,随着注入CO2量的增加,CO2在原油和水中的溶解性增强;第二,注入的CO2逐渐推动油、水两相向出口端移动。因此,在特低渗透岩心进行CO2驱替时,增大注入速率会缩短CO2在岩心孔隙中与原油溶解的时间和扩散时间,气窜提前并加剧黏性指进。在CO2突破窜逸后,主要依靠CO2气窜初期的窜流携油能力提高采收率,一旦在岩心内部形成稳定的窜流通道,再注入CO2驱替无驱油效果[14]。因此在特低渗均质岩心中,驱替速率对WAG 最终采收率影响不大,同时说明了在特低渗均质岩心中使用WAG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是可行的,既能达到延缓气体窜逸的效果,还对CO2的流度调节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优选注入速率为0.2 mL/min、注入量为1.2 PV进行后续实验。

2.2 均质岩心WAG驱渗透率适应界限分析

选取不同渗透率低渗特低渗天然露头均质岩心,在水驱至含水率达到95%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比例的气水比进行WAG 驱,进而分析低渗特低渗均质岩心适用于WAG驱的渗透率适应界限。

2.2.1 渗透率0.5×10-3μm2的岩心

图3 为渗透率0.5×10-3μm2左右的岩心在不同气水交替比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随注入体积变化曲线。在WAG实验时,注入CO2后含水率大幅度降低,含水率在40%数100%范围内波动,含水率最低降至44.44%。

图3 渗透率0.5×10-3 μm2 均质岩心WAG驱中的采收率、生产压差和含水率曲线

3 组实验在水驱时生产压差保持在4.6 MPa 左右,随着CO2的注入,生产压差开始下降,注水时生产压差再次升高,水气交替阶段平均生产压差为3.58 MPa。WAG驱的实验组在1.0 PV时开始见气,在1.0数1.2 PV之间生产气油比较小,说明WAG能够调整流体剖面,降低CO2流度,延缓CO2窜逸,改善驱油效果,提高特低渗均质岩心的原油采收率。1.2 PV以后继续进行水气交替,岩心已严重气窜,采收率不再增加,生产已无经济效益,故注入量达到1.2 PV 后可停止水气交替。从图3 可以看出,气水比1∶1 和1∶2 实验组的采收率分别为48.06%,41.56%,均低于气水比例2∶1 实验组的采收率(53.94%)。分析认为WAG注入的水和气形成水气段塞,CO2段塞进入低渗低孔后与孔隙中的原油相接触,原油体积膨胀,使得岩心孔隙中的毛管阻力和渗流阻力降低,更易脱离地层水及岩石表面的束缚,被后续注入段塞驱替出来;同时后续注水段塞推动CO2段塞向前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气体的流度,降低气相渗透率,增大水相的渗流阻力,有效地抑制气体的窜逸,延缓气窜时间,改善CO2的驱油效果[15-18]。因此水气交替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表明特低渗透均质性油藏(岩心渗透率约0.5×10-3μm2),采用水气交替注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有效地延长开发时间。

2.2.2 渗透率1.0×10-3μm2的岩心

图4 渗透率1.0×10-3 μm2 均质岩心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曲线

图4 为渗透率1.0×10-3μm2左右的岩心在不同气水交替比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随注入体积变化曲线。在WAG 实验中含水率在注入CO2后大幅度降低,在36%数100%范围内波动,最低降至36.36%。从图4可以看出,渗透率1.0×10-3μm2岩心的WAG驱实验组驱替规律和渗透率0.5×10-3μm2岩心实验组的相一致,水驱采收率较低,WAG 驱后采收率提高幅度明显,且气水比越高整体采收率越好,气水比为2∶1 时提高采收率29.5%。水驱时生产压差保持在4.2 MPa左右,WAG阶段平均生产压差为3.46 MPa。水气交替驱的实验组在1.0 PV 时开始见气,在1.2 PV 之后生产气油比达到3000 m3/m3。结合采收率提高程度,渗透率1.0×10-3μm2的岩心的最终采收率较渗透率1.0×10-3μm2的岩心的略有降低但增幅依旧明显,同样说明在渗透率1.0×10-3μm2左右的岩心采用WAG综合提高采收率效果良好。

2.2.3 渗透率5.0×10-3μm2的岩心

图5 为渗透率5.0×10-3μm2左右的岩心在不同气水比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随注入体积变化曲线。在注入CO2后含水率明显降低,WAG驱含水率在37%数100%范围内波动,最低降至37.50%。可以看出,渗透率为5.0×10-3μm2左右的岩心实验组的水驱采收率依旧较低,WAG 驱后采收率明显提高,气水比越高,整体采收率越好,气水比为2∶1时提高采收率27%。水驱时生产压差保持在4.0 MPa 左右,水气交替阶段平均生产压差为3.25 MPa。

图5 渗透率5.0×10-3 μm2 均质岩心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曲线

综合均质岩心渗透率0.5×10-3、1.0×10-3和5.0×10-3μm2的3 组不同气水比WAG 实验结果,数据表明在低渗特低渗均质岩心中,气水比越高,最终采收率越高,当渗透率低于5.0×10-3μm2时,采用WAG驱能够有效地抑制气体的窜逸,降低CO2流度,延缓气窜时间,改善CO2的驱油效果,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2.3 非均质岩心WAG渗透率适应界限分析

在均质岩心渗透率适应界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非均质岩心条件下渗透率级差的适应界限研究。选择渗透率级差5(5×10-3/1×10-3μm2)、10(10×10-3/1×10-3μm2)和50(50×10-3/1×10-3μm2)的人造非均质岩心用于模拟实际地层条件。

2.3.1 渗透率级差为5

图6 渗透率级差为5的非均质岩心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曲线

图6是渗透率级差为5(5×10-3/1×10-3μm2)的非均质性岩心在不同气水比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随注入体积变化曲线。实验时含水率出现了和均质岩心实验组不同的状况,非均质岩心实验组在水驱之后含水率达到95%,WAG驱后含水率逐渐降低,最低降至0,在气体突破前后呈现波动状态,最后保持在较高阶段。渗透率级差为5 的非均质岩心实验组的水驱采收率较均质岩心的有所提高,WAG 驱后采收率提高幅度明显,气水比越高整体采收率越好,气水比为2∶1 时提高采收率20.39%。水驱时生产压差保持在4.3 MPa 左右,随着气体的注入,生产压差开始下降,注水时生产压差再次升高,水气交替阶段平均生产压差为3.18 MPa。WAG 实验组注入体积在0.9数1.1 PV 范围内,生产气油比保持在较低水平,再继续增大水气交替注入量至1.2 PV后,生产气油比急剧增至3000 m3/m3,采收率不再增加,生产已无经济效益。对于非均质性岩心,WAG 驱能够调整注入流体剖面,降低CO2流度,延缓气窜时间,增大波及体积,进而改善驱油效果,在水驱基础上明显提高非均质岩心的原油采收率。

分析认为在非均质性岩心中,由于非均质性级差的存在,岩心内部有相对高低渗流通道,注入的水和CO2具有选择性,优先选择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通道,注入的CO2越多,与原油接触越充分,高渗层中的原油采出量越多,而低渗层的原油采出量有限。但是,因为高渗层水流通道优势明显,后续注入的CO2会沿着高渗层的水流通道窜逸,因此使用WAG时气水比过高会造成过早气窜。水气交替时注入的气和水形成气水段塞,推动CO2段塞进入高、低渗透层,与孔隙中的原油接触,使得油、气、水之间的黏滞阻力和界面张力减小,即毛管阻力减小,使得原油被驱替出来;同时后续注水段塞推动CO2段塞向前移动,使得更多的CO2进入相对低渗层中,不仅启动相对低渗层中的原油,还能延缓气窜时间,改善非均质岩心CO2驱油效果[19-20]。因此对于渗透率级差≤5(5×10-3/1×10-3μm2)非均质性岩心,采用水气交替的开发方式既能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又可有效延长开发时间。

2.3.2 渗透率级差为10

图7 是渗透率级差为10(10×10-3/1×10-3μm2)的非均质性岩心在不同气水比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随注入体积变化曲线,含水率和上组保持着相同的规律。结合渗透率级差为5(5×10-3/1×10-3μm2)和10(10×10-3/1×10-3μm2)的实验组可以看出,随着岩心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气水比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逐渐减小,渗透率级差为10(10×10-3/1×10-3μm2)的实验组不同气水比下WAG实验采收率提高幅度相近,气水比为1∶1、1∶2 和2∶1 的实验组气水交替阶段采收率分别提高17.38%、13.09%和18.89%。水驱时生产压差较渗透率级差为5(5×10-3/1×10-3μm2)的实验组的明显降低,保持在2.0 MPa左右,随着气体的注入,生产压差开始下降,注水时驱替压差再次升高,水气交替阶段平均生产压差为1.84 MPa。实验时气水比越大,见气越早,气窜越严重。气水比2∶1和1∶1的实验组在0.8 PV 时开始见气,在1.0 PV 时气窜严重;气水比1∶2 的实验组在1.2 PV时开始见气,见气后生产气油比迅速增加达到3000 m3/m3,继续注入后采收率不再增加。可以看出,WAG 驱对非均质性级差为10(10×10-3/1×10-3μm2)的岩心提高采收率依旧有明显效果,采用WAG 驱可提高采收率17%以上,因此对于渗透率级差≤10 的非均质性岩心,使用WAG 能够有效控制气窜,延缓气窜时间,同时还能够调整流体剖面,扩大波及体积采出剩余油,从而提高非均质岩心的采出程度。

图7 渗透率级差为10的非均质岩心WAG驱中的采收率和生产压差曲线

2.3.3 渗透率级差50

为了进一步探究WAG驱适用于非均质岩心渗透率级差的适应界限,又选择了渗透率级差为50(50×10-3/1×10-3μm2)的实验组,考虑到在渗透率级差过大时,气水比过高无研究意义,因此仅考察了气水比为1∶2 和1∶1 的驱油动态情况,具体见图8。从含水率曲线上可以看出,水气交替注入气体后含水率快速下降,但随着高渗层气体突破,含水率很快上升到较高阶段直到实验结束。

渗透率级差为50(50×10-3/1×10-3μm2)的实验组,无水采油期短,见水时间提前,油水同采时间延长,水气交替后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从实验动态上可以看出水气交替后很快出现气体窜逸,因气窜严重而停止实验。随着气体的注入,含水率略有下降但很快又上升到较高阶段并趋于平稳。水驱时生产压差大幅度降低,保持在700 kPa左右,注气后快速发生气窜,见气后生产气油比迅速增至3000 m3/m3。可以看出在渗透率级差高于50 时,水气注入时注入的流体会快速沿着高渗层通道突破窜逸,使得低渗层岩心中的原油未被波及而继续滞留在岩心中,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因此对于非均质性岩心,当渗透率级差过大时,单纯采用WAG基本无效果,实际开发时可采用WAG 结合封堵调剖措施进行开采。

图8 渗透率级差为50的非均质岩心WAG驱中的采收率、含水率、生产压差和生产气油比曲线

3 结论

特低渗均质岩心WAG 驱替时,室内驱替速率小于0.5 mL/min 时驱替速率对采收率结果影响不大,最优驱替速率为0.2 mL/min,注入量保持在1.2 PV左右时,采收率效果最好。

特低渗透均质岩心的渗透率≤5.0×10-3μm2时,WAG 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达20%以上,表明WAG 的水气段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气体窜逸,实现良好的流度控制效果,降低CO2流度,延缓气窜时间,改善CO2的驱油效果,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当非均质性岩心渗透率级差≤10(10×10-3/1×10-3μm2)时,WAG 可提高采收率15%以上,气水比越大,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但会造成气体的过早窜逸。当非均质性岩心渗透率级差高于50(50×10-3/1×10-3μm2)时,气体会快速沿着高渗层通道突破窜逸,造成WAG的无效注入,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故当渗透率级差过大时,建议采用WAG结合封堵调剖措施进行开采。

猜你喜欢
级差气水水气
级差会话隐涵推理的若干问题探析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反硝化深床滤池气水联合反洗环节滤床迁移模拟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长岩心注CO2气水交替驱试验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