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反馈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2020-07-09 11:56杜秋霞刘晓敏河南省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464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3期
关键词:合格率菌落病原菌

杜秋霞 刘晓敏 河南省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464000

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是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不仅与消毒不彻底及操作不规范有关,还与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的重视度密切相关,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防控质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疗的关注,如何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落实感染防控工作措施现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1]。若感染防控不合格,不仅会影响疾病治疗进程,与病情不利,发展严重甚至可能引发全院性感染,因此,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常规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重视度不够,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监控不严格的情况,防控质量较差[3]。而多点反馈管理根据分析感染相关因素,通过加强管理控制,提出多点反馈,进而针对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多点反馈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实施多点反馈管理2017年1月为分界线,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感染管理的作为管理前,随机抽取102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采用多点反馈管理进行感染管理的作为管理后,随机抽取102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管理人员及护士为同一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于我院住院≥5d者;②年龄≤80岁者;③住院病历完整者。(2)排除标准:①入院时已存在感染者;②急救或妊娠者;③合并恶性肿瘤,且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

1.3 方法 管理前给予常规管理模式:全院护士进行感染管理培训,管理模式包括术前消毒、感染病例登记反馈、术后手术切口清理等。

管理后采用多点反馈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方法如下:(1)建立多点反馈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包括临床医师、质控人员及护理人员,组内所有成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病原菌产生原因及危害、日常护理措施质量控制等方面,质控人员即为医疗器械清洗消毒负责人,经过小组成员多角度讨论分析,得出最终感染防控计划。(2)完善工作制度:通过对各科室统一规范化培训感染防控工作流程,启动门禁系统,规定手术器械等处理通道,与消毒供应中心联合及时处置医疗垃圾及手术敷料等,增加术前术后标准休息室,病房及手术室注意通风,温度及湿度适宜,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全部采用推平车运送,且严格按照一人一车、内外区分的标准实施。(3)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嘱咐患者注意术前饮食、禁烟酒,加强对其血糖的控制,且护理人员每日定期观察患者患处皮肤状态,并做好口腔等护理,掌握患者病情并制定围手术期护理计划,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控制导尿、深静脉穿刺等侵袭性操作发生率。(4)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针对防控措施不规范的问题,应加强管理人员的感染相关知识掌握度,并进行季度性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采取奖惩制度给予反馈;针对医院器械交叉感染的情况,应减少流动性外来器械入院率,规范化消毒灭菌后由专人配送器械及手术用品;针对手术中的注意措施,应加强无菌操作的重视性,手术时间>4h,即可追加1次抗菌药物,且术前仔细确认手术所需器材的完整性及可操作性,减少术中出入手术室的次数。

1.4 观察指标 对比管理前后的住院患者不同类型感染发生情况、常见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及感染防控工作质量评价。 (1)感染发生情况:通过对所有患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皮肤软组织及其他类型感染情况分析,记录观察期间的感染率,感染总发生率=新生感染总人数/住院观察总人数×100%;(2)常见感染病原菌检出率:记录管理前后医院常见感染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对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检测,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其值=检出株数/总株数×100%;(3)感染防控工作质量评价:管理前后,随机抽取100份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样本,进行达标检查,并参考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手术室杀菌规范》及《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进行达标率[5]比较,物体表面菌落数或医护人员手菌落数≤10CFU/cm2为合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管理后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7.8%,明显低于管理前的22.5%(P<0.05),见表2。

表2 管理前后住院患者不同类型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2.2 常见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比较 管理后细菌检出总株数为156株,管理前为194株,所有病原菌检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管理前后常见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比较[株数(%)]

2.3 感染防控工作质量评价 管理后的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为9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管理后医护人员手菌落数合格率为95.0%,明显高于管理前的82.0%(P<0.05),见表4。

表4 管理前后两组物体表面菌落数或医护人员手菌落数合格率比较[样本数(%)]

3 讨论

医院感染于现临床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其发生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管理人员有关器械消毒灭菌等操作不规范,灭菌流程掌握不全面,易出现遗漏步骤等失误,导致灭菌效果不够理想;(2)医护人员重视度低,手卫生依从性低,手消毒效果差;(3)考虑到医院环境的特殊性,病原菌可能由空气进行传播,患者因自身疾病引起的抵抗力下降则会增加感染发生率[6]。

常规管理模式中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不够重视,且医院相关培训制度未能完善,群体效应及榜样效应差,以致院内感染率较高,不利于患者病情发展的同时,还相对延长其住院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7]。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则建立感染防控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通过以往临床感染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总结出感染原因,最终制定防控计划,防控计划通过多对象、对角度、对途径进行,其中多对象是指不仅针对患者,还针对医护人员全体,共同维护医院良好的康复环境,而多角度则是指针对各个科室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防控,总体前提是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合格,再者ICU的患者在清洁控制过程中,可着重注意科室内无菌操作的落实度及多重耐药菌的防控,血液科的患者抵抗力低,应从基础做起,保证环境卫生的前提下做好各项监测;多途径则是指通过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防控培训及考核,着重注意医疗器械及医护人员的手两种传播途径的消毒合格率,属于高危感染因素。且该模式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影响,科室主任起到良好的榜样效应,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引起医护人员重视度,提高防控质量及措施落实度[8]。徐小群等[9]研究中,将此模式运用于脊柱手术医院感染控制中,发现较常规模式更能促进相关制度落实度,保证医疗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的医院不同类型的感染总发生率更低,且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及医护人员手菌落数合格率均更高,提示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多反馈管理模式干预,更有利于降低感染率。另外,两组常见病原菌的检出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管理方式不会引起某一病原菌异常升高的风险,且检出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等均较为常见,与仝建等[10]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多点反馈管理模式不仅可明显降低各科室患者感染率,并提高其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及医护人员手菌落数合格率。

猜你喜欢
合格率菌落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对比分析菌落总数检测片与国标法用于生鲜乳中菌落总数的检测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去年国抽合格率首次突破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