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及路径选择

2020-07-09 03:16林为湘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路径选择新时代

【摘 要】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道德情操、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社会阅历,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应结合专业学习的需要,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形成向善向上的舆情。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意义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04-0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青年学子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砥砺品格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了解社会、发现新知、检验所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品行意志。因此,新时代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其当作德育课和实践必修课,赋予社会实践活动新的教育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普及和政策宣讲。新时代,全国上下大力开展理论普及和政策宣讲,探索出新时代讲习所、新社会讲堂、新网络讲堂、新文化讲堂等重要宣讲阵地。大学生是开展理论普及和政策宣讲的重要力量,在开展社会实践中应该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主动作为、下沉力量,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边远山区等,开展理论宣讲、形势报告、法律援助、理论交流、政策宣传等活动。

(二)科技支农和服务百姓。在新的历史时期,脱贫工作进入攻坚期,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高潮,帮助农村农民更好地脱贫致富,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是关键。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在社会实践中要主动将新科技、新思想、新技术带到新农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力量帮助党和政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深入重点贫困村围绕国家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主动联合当地的农业农村部门和科技信息部门,帮助农民做好技术培训、信息推广、知识普及,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销售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运送中遇到的技术困扰,使得“互联网+农业工作”在新时代显现出新的活力和成就。

(三)教育关爱和文艺服务。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重点围绕贫困地区和边远山村的教育困难,给贫困地区带去更多的教育服务和文艺汇演,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雅的文艺气息深入农村农民,在开展志愿服务中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主动联系当地的教育部门,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边远山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学业帮助、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艺术创作、文艺展演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

(四)社会调研和献计献策。大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因此全国各地應该主动搭建平台、开拓阵地、创设载体,让青年大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农村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社会调研,以农村为基础,选择社会发展热点难点开展社会调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兴趣爱好,认真落实调研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农户访企业,主动接触农村农民,掌握乡情村情,熟悉农村农业,了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前景和状况,想方设法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他们破解发展和改革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更新颖、意义更重要,他们可以重访党史重要纪念地,重温党的发展历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可以深入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开展扶贫扶志,弘扬革命精神;可以奔赴改革前沿,见证祖国繁荣,思考时代使命;还可以走进农村、企业,深入群众百姓,开展社会调研和专业实践,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情操、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社会阅历。

(一)提升道德情操。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根据社会热点和时代背景,开展政策宣讲和理论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十九大的精神,深入革命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先烈故居等,主动学习革命思想和开展红色教育。这一过程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革命,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把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应用到志愿服务中去,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纾民困、解民忧、排民难,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完善知识结构。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不仅要学习课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从而进一步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要深入基层,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了解民意民情,掌握社会需求,认真思考、总结提炼,为当地政府献言献策,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基层状况、增强生活体验,同时在活动中要虚心学习,向人民群众请教,发挥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最后,大学生要将在社会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技巧带回到校园中来,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工作的不足,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增加社会阅历。当下的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当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很多大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困惑迷茫。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锻炼能力、丰富生活、增加阅历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应主动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到企业增强工作体验。这些活动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对自身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是其熟悉社会、了解民意、掌握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和检验自我的重要手段。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要突出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将社会实践寓于学生的德育、能力提升和个人发展之中,要开拓出促进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新路径,特别是要结合专业学习的发展,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形成向善向上的舆情。

(一)结合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紧密结合专业学习的需要,帮助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统一,有效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以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组织他们开展热点调查、志愿帮扶、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和公益服务等活动,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从社会获取知识转变到向社会输送贡献,达到学习成长与志愿服务的相统一。

(二)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高度出发,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高度出发,因此其内容要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发展相融合,并推动当下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围绕反映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和新中国的壮大史,传承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把红色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把红色文化根植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坚守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传承革命文化,以实际行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更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凝聚人心、增进共识的巨大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社会实践,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人文关怀社会实践,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社会实践。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融合思想教育与情怀教育,依托行業企业、城市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四)形成向善向上的舆情。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要理直气壮做好宣传报道,形成向上向善的宣传舆情。要利用好现代新兴媒体,特别是通过网络媒介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能量,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以点带面壮大实践力量。要发挥传统媒介的宣传作用,着力打造一批传统媒介使之形成强大的导向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传统媒介的报道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队伍当中来。要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发展,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专栏、专题、网页、频道,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典型宣传等形式,深入宣传实践中的正能量,宣传实践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加强正面引导,强化舆论监督,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

[2]张铁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作者简介】林为湘(1986— ),男,广西博白人,研究生学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路径选择新时代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