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原始歌唱的音乐社会学观察思考

2020-07-09 03:16李恬雅张淼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艺术特征

李恬雅 张淼

【摘要】山西大地孕育了山西山歌《走西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传唱至今。山西山歌属于汉族民歌,受到山西以及临近地区地理、历史、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笔者对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进行介绍,分析《走西口》这首山歌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走西口背后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走西口;艺术特征;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40-03

【本文著录格式】李裕彤.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20,06(11):40-42.

引言

山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歌《走西口》是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山西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反映了山西劳动人民“走西口”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全曲突出“情”一字,词曲以朴实的音乐性格、起伏跌宕的音乐旋律、叙述性的音乐内容、真挚的音乐情感流传至今,这其中一定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丰厚的文化价值。

一、山西山歌《走西口》概述

(一)人文语境

“山西地处于太行山以西,东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西口”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地区,“走西口”指从府谷地区进入内蒙。至明清时期,山西地狭人稠,天灾频临,下层民众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内蒙古地区以地广人稀的自然资源引来多数山西人进入内蒙地区经商谋生。随之,清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进蒙鼓励政策,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并且推动了山西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饮食文化也是形成山西人性格习惯的重要因素,山西人嗜好酸味,这种独特的“酸”的味觉感受也融入到了艺术中,形成了“酸曲”。山歌《走西口》中夫妻分离的心酸、男子出门在外的辛酸以及思念爱人的些许酸甜都与饮食文化有所对应。

(二)创作背景及思想

“从自然环境看,山西地区人口较多,但土地贫瘠,生活较困难,无数的“哥哥”前赴后继地走西口谋生。当地流传歌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在当时荒芜的黄土大地上,骡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人们相约在骡马颈上系上铃铛,头顶上挂着三面镜子,听到铃铛的声响就是有人路过,就有望得到亲人的消息或是归来。”《走西口》这首山歌是对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多是描写爱人分别的场面,即兴编曲,油然而生,深刻地唱出了青年男女的哀怨与不舍,反映了农民的困苦生活及对命运的不满和反抗。

(三)流传现状

在当今文化处于全球化、多样化、开放化的信息社会中,这些在二十世纪活跃在人们生活中的民歌、戏曲等娱乐形式,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逐渐退出时代舞台。山西《走西口》这类山歌已随着近年来流行音乐的冲击而淡化,失去其原有听众。近年来,农村人口尤其青壮年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同时,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卡拉OK等高科技支撑的文化媒体、娱乐方式辐射至农村,这种双向流动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瓦解了民间音乐存在的空间,所以民间音乐活动逐渐减少,唱民间音乐的社会团体处境也处于被动地位并趋于消亡。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及文化大繁荣背景下,国家开始重视保护民歌和民间艺术,并于2006年将《走西口》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性格

山西人的性格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的。山西人质朴厚道、淳朴勤俭,过着恬淡生活,山西人的性格恰恰体现在山西的民歌之中,在《走西口》这类曲子之中,都含有悲情、质朴、如泣如诉的音乐性格。《走西口》所唱“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到了大门口”不使用迂回的表述方式,单纯且直露,淋漓尽致地展露歌词的内容,集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表达出内心最揪心的牵挂,迸发了演唱者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感,突出了山歌《走西口》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朴质、婉转凄凉的音乐性格。

(二)节奏节拍

《走西口》的乐曲常用的节拍是2/4和4/4拍,没有规整的速度要求,节奏悠长,情感发挥较为自由。在陈述唱词部分,运用接近于自然语言形态的节奏,更清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全曲中出现许多的附点、后十六以及切分节奏,进一步突出表现了女子心中留恋不舍的情感。第一至第四小节这段旋律中,多运用附点、前十六、后八节奏,突出妹妹悲伤的情感,结尾运用了切分节奏,质朴又不失曲调地尽情抒发自己内心凄婉复杂的情感。

(三)旋法特点

如例1可见,旋律整体呈现出向下的趋势,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歌词,但却将情感表达一步到位,赋予山歌《走西口》情感的张力。其中以跳进与级进相结合的旋法为主,高起低落与平缓的旋律线相结合,旋律起伏明显,音域较广。旋律中添加了许多衬词来烘托气氛,使音乐更加饱满,并且在其中运用fa为装饰音,丰富了情感表达,使全曲更加生动形象。全曲质朴柔和又不失曲调的情感表达中,多用附点节奏并伴随连续下行的旋律形态(re-do do-la la-sol),表现出女子在悲伤中抒发压抑的情感,荡气回肠却又不失细腻、柔和之感。

(四)曲式调性

例2中《走西口》调式为六声徵调式,是典型的一段体曲式结构,共八小节,分为两句,前四小节为第一乐句,后四小节为第二乐句。主干音由sol、do、re组成并以sol为主音,谱例中乐句结尾时都落于主音,歌词简单明了,情感表达干练而朴实,每一段歌词都是上一段歌词的情感延伸。

从例2可以看出乐句以主音sol开头,出现mi - do的大跳,旋律起伏较大,随后又出现re-mi-re-do-la的级进,使用了后十六加前十六的节奏,紧密且连贯,出现“呀、诶呦”的衬词,丰富了歌词内容,突出了情感表达。后运用逐渐下行的旋律及附点、前十六为主要的节奏,乐句的尾音较长,并落至下属do音上,进一步突出了委婉不舍之情。

由例3看出,旋律第一小节是以附点为主的节奏并出现sol-do的旋律大跳,表现出拉着哥哥的手后情绪再一次的奔涌;第二小节依旧出现sol-do- mi的大跳,并且运用了大切分节奏,旋律开始向下进行;第三小节运用了附点、切分节奏类型的级进方式向下进行,旋律落至主音。由此看出整首曲子中不仅有大跳与级进相结合的进行、运用衬词递进情感的表达,并且旋律整体呈现出向下的进行。

(五)唱腔特点

唱腔是区分民歌的重要因素。《走西口》是女性演唱的歌曲,并伴有山西本土方言语调加入,歌唱时真假嗓相结合。在唱“哥哥”时,要用平缓的真声来唱,在唱“走西口”时转换为假声并且进行情感迸发,尤其是假声的单独运用更具特色。此外,在二人台《走西口》中将“眼泪”比作了“泪蛋蛋”,运用了本土方言和叠字手法,增强了方言趣味性及乡土气息,不论在朗读与歌唱上都给人带来自然、和谐的美感。在演唱歌曲时,发声位置较高且向前,用气息推动声音,“揉进气声,并运用“声断气不断”演唱方法来处理。在唱假声的基础上运用头腔与胸腔,形成上下统一的整体共鸣,气息充足,发声位置高,恰到好处地将妹妹内心的悲痛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山西山歌《走西口》艺术价值

(一)审美性

《走西口》歌词深刻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状况,抓住了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婚夫妇离别为题材,引发广大走西口人民的共鸣,使听众很容易寓情于景。歌词平淡却真挚,反映出了山西人民踏实、朴实的性格,歌词中虽然是送别哥哥走西口,但却体现出当时女性的顽强与坚韧,更体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走西口》具有独特的中原地方民歌唱腔,人们通过唱腔来感受歌曲的美感,演唱者为女性,唱腔柔美,曲调反映出曲子的整体情感走向,将听众带入到依依不舍的情境中,使观众能够通过歌曲了解历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无疑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二)娱乐性

山西山歌《走西口》这首曲子当时的背景而言,当地人把唱歌当做一种情感表达及娱乐活动,当时女性所在的社会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封闭,娱乐活动较为单一,只能靠唱歌来缓解苦闷之情,以此等待丈夫归来。当时的男性在走西口的路上互相传唱鼓气,一是时刻提醒自己家中有妻儿在等待,二是由歌曲来传递思乡之情,缓解路途奔波的劳累。由于走西口途径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山西人便将这首曲子传唱至各个地区。虽然在各个地区曲调略微有些变动,但是基本乐思和情感是不变的,以至于山歌《走西口》衍生改编为二人台《走西口》,改编为二人演唱的故事情节,在现在山西及周围地区,这曲二人台《走西口》较受欢迎,已是二人台戏曲中的经典曲目,十分具有传唱价值。

(三)变异性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通过一定形式的音箱组合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变迁以及审美方式的改变,《走西口》这类民歌已经不再是人们欣赏的主流,但《走西口》可成为再创作源泉。民歌要用方言来唱才有味道,这样才能保持民歌原有的韵味,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入能真正引起当代所共鸣的东西。根据走西口这段历史,白秉权老师对《走西口》这首曲子进行了改编,将全曲最高音改编至小字三组的C。因为作品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给了演唱者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这种改编将《走西口》成功推向了专业舞台;再如综艺节目《蒙面歌王》中歌手李泉也对“走西口”这一主题进行改编,加入木箱鼓、钢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融入流行音乐色彩后,既再现了作品原形的魅力,又结合时代的发展融入了新的创作元素,使其重新焕发光彩。

(四)传承性

走西口从清朝开始直至民国时期已经近三个世纪,经过内蒙古、陕西等地,期间衍生出了一系列有关走西口的产物,由于地域民族风俗的关系,出现了各种变体并且变体中的曲调各具特色。在内蒙古也出现了二人台《走西口》,融入了当地鄂尔多斯少数民族地区的爬山调,爬山调的曲调以五声或六声的徵调式为最多,旋律的起伏较大,节奏则自由多变,旋律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调高亢挺拔,开阔奔放,使内蒙古地区《走西口》情感表達具有宽广直接的特点。陕西的《走西口》则融入了信天游曲调,而信天游在曲调上的特点是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同时又不乏委婉、细腻的曲调,并加入本土方言,使陕西地区的《走西口》具有陕西地方本土特色。山西《走西口》后被改编为二人台的戏剧形式,突出写实,情感表达更为细腻,由原本的一人演唱角色改为二人以上的演唱角色,音域更宽广,进一步突出山西独特、细腻、朴实的音乐性格。

四、结语

《走西口》这首山歌的歌词来源于生活,歌词通俗易懂,以女子婉转柔和的口吻视角来诉说,曲调虽然凄凉忧郁但却又缠绵细腻,既有情感的娓娓诉说也有情感的突然爆发,体现了山西女子对丈夫的不舍情感以及山西女子的坚韧情怀。《走西口》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情曲融入一身的情感,不管是旧人原版还是新人改编版,这些曲子既集山西艺术特色又集时代潮流于一体,是山西民歌以及中国民歌的瑰宝。

参考文献

[1]代国范.浅析民歌《走西口》的艺术特色[J].音乐大观,2012(8).

[2]甄博.浅析明朝至近代晋北聚落的主流形态[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3]陕劲松.“走西口”中的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

[4]祁晓君.民歌在舞台演唱中的“文化记忆”价值体现—以“走西口”生活为例[J].音乐创作,2016.

[5]王鑫.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源头[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6(3).

作者简介:李裕彤(1996—),女,山西省人,汉族,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艺术特征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