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竹笛艺术传播与传承的调查研究

2020-07-09 03:16孟祥飞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孟祥飞

【摘要】即興创作所形成的作品,远比其他经过千修万改而产生的作品要多一些灵动、脱俗的气质,它是瞬间灵感的产物。即兴创作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音乐创作精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即兴创作;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53-02

【本文著录格式】杨青.“在瞬间中创造永恒”——谈中国传统丝竹乐演奏中的即兴创作[J].北方音乐,2020,06(11):53-54.

“1928年1月22日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几个学生到刘天华先生家欢度春节。刘夫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饭后,刘天华同学生们说笑聊天,心情非常愉快。谈话间,刘天华随手拿过二胡,随意拉着乐曲。拉着拉着,他忽然站起来,匆忙拿起纸笔,飞快地记下所拉的乐谱。就这样,边拉边记,边记边改,一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良宵》就这样诞生了。”《良宵》大家都耳熟能详,其曲调婉转,意境悠远,充满着宁静和谐的意境,是二胡作品中难得的精品,这是在瞬间中创造的永恒。而这“瞬间的创造”其实正是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的精妙所在——即兴创作。即兴创作所形成的作品远比其他经过千修万改而产生的作品要多一些灵动、脱俗的气质,它是瞬间灵感的产物。

一、民族器乐中即兴创作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民族器乐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我们的先辈经过长期的创造,给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富有特色的民族器乐和演奏形式以及大量的器乐曲谱,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民间流传时,为了演奏和表现的需要,演奏家常常在演奏乐曲的同时,随心所欲地使乐曲不断进行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单单指音与音之间的变化关系,而是指在一个较为牢固的骨干音或简单的母曲体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随着演奏者的喜好、风格甚至心情等各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这种变化完全是即兴的、独一无二的。这种即兴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即兴演奏后旋律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演奏者在即兴演奏同一乐曲时,第一遍和第二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传统音乐的发展中,即兴创作使每首乐曲都会有着千变万化的版本,我们现在所用的曲谱,不过是无数次演奏中的一次。这种即兴创作不仅展示了演奏家的高超技巧也丰富了乐曲的内涵。种种不同的即兴发展手法使一个曲调非常简朴的曲调,派生出许多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

二、即兴创作的典型示例——丝竹乐

丝竹乐,丝竹(或称管弦)作为一种演出形式,早在《晋书·乐志》中就有“丝竹更相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的记述。自魏晋以来的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丝竹乐队组合形式和丝竹乐演奏的一些记载,可见丝竹乐的历史相当久远。“丝”与“竹”是周代所出现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是指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就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变、优美抒情,富于轻快活泼的情趣,其由于丝竹乐是室内乐的演奏形式,所以具备了柔(乐队合奏音响柔润)、细(演奏风格精致细腻)、轻(乐曲则重于表现轻快,愉悦的情趣)的音乐特征。“加花”,是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组织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丝竹乐中即兴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是中国音乐即兴创作的一个重要体现,丝竹乐常用的“加花”手法含义有两个:第一指的是乐曲主题,即基本谱赖以发展变化的加花演奏手法,这种加花常有熟能生巧以致发展衍变产生的固定的演奏谱;第二种是指乐手在进行演奏时,自发的奏出即兴变化的附加性和装饰性的音符。由于“加花”的音符有简有繁,故此,乐手在互相合作时,充分发挥“加花”的这一特点,常常故意做出“你简我繁”,“你繁我简”即兴配合,致使在丝竹乐合奏的时候出现了色彩纷呈的乐趣和效果。下面就已丝竹乐中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例。

(一)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种之一,泛指流传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进行演奏,所以称之为“丝竹乐”,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江南丝竹乐是一种民间的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庆喜丧及庙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它的音乐来源于江南民间曲子(如《三六》《行街》《紫竹调》等)、古曲改编(如《春江花月夜》《霓裳曲》等),还有外地曲(如《鹧鸪飞》等)以及宗教音乐。江南丝竹常用的乐器有:丝弦的二胡、琵琶、扬琴,竹管的笛、箫、笙和小件打击乐器鼓、板等,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精巧细腻,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了江南人勤奋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色。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不少,主要代表为八大套曲,即《老六板》或《老三六》《慢六板》《中花六板》《慢三六》《四合》《行街》《云庆》《欢乐歌》江南丝竹在民间发展时,其即兴性非常强,这首先体现在它的编曲方法上,在民间艺人不断的即兴加花创作中,它从最初简朴的原板母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源于母曲又新颖别致的曲调,并将其固定下来,例如谱例1《中花六板》就是从母曲《老六板》的曲调中,通过“放慢加花”的手法衍变而来的。

此处谱例节选了《老六板》和《中花六板》的主旋律做对比,上方旋律《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下方旋律《中花六板》 ,一板三眼,旋律流畅,速度适中。将上方旋律的主干音和下方旋律红色标记的音对照,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运用相同的主干音加花变奏之后,即造就出截然不同的旋律特色。

谱例2所列举的三段乐谱分别是《欢乐歌》头段、二段和二段重复段,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同样的主干音以三种不同的速度和加花方式演奏出来,在不断强调主旋律的同时,给人以变化多端、繁花似锦的感觉,这些都是在民间艺人即兴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衍生并固定下来的最为经典的旋律。

其次,江南丝竹的音乐织体十分别致,在民间演奏时,每件乐器既富有鲜明的个性又互相和谐,手法常用加花变奏,做出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你簡我繁、你繁我简的织体配合。为了使合奏取得更好的效果,乐队组合长采用“单档”手法,就是在乐队中每种乐器只用一件,以避免同种音色由于演奏的即兴性而带来织体杂乱不良效果。这不但需要乐手之间要有相当的默契,还要有高超的即兴本领。但遗憾的是,现在这种传统的即兴方式已渐渐衰落,我们现在听到的江南丝竹演奏大多是即兴创作以后记录下来的曲谱。

(二)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作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是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语语系的地方音乐,其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表演用的小曲,最初是从传统古曲、戏曲曲牌音乐、民歌小调经过润饰加花演奏后衍变而来,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广东音乐的特点在于曲调流畅、自然、活跃、多以各种装饰音群构成一定得惯用音型。即兴创作以旋律加花为特点,其旋律进行除了多以级进为主外,也常常出现大跳,尤其以多八度,并配以节奏的变化,用来表现热烈、高昂或感叹不安的情绪。广东音乐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时,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较少变化,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对曲调进行过程进行大量的装饰加花和即兴创作,逐渐形成了我们所听到的广东音乐的特点,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早期的广东音乐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其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在此之后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芭蕉》等。

三、结语

即兴创作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音乐创作精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致介绍了即兴创作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几个表现方面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即兴的演奏和创作方式的存在,反映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中国书法中每一篇、每一幅、每一字都是包含着即兴创作的意味一样。即兴创作始终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但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优秀的即兴作品都能够及时地保存下来,首先是因为这种即兴的灵感转瞬即逝,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在演奏一遍后不会再有相同的第二遍;其次就是,有些即兴创作的作品并不是用笔可以记录下来的,就像前面所说的江南丝竹中所用的即兴加花手法,如此的复杂,千变万化的旋律,要想一遍就完整的记录下来几乎不可能,而当时又没有先进的录音工具,致使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无形中消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创作手法和记谱方式的不断更新,相信会有更多即兴的灵感能被记录下来,在音乐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五光十色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6.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杨青(1980—),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音乐讲师,国家三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考级考官,广东省优秀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