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生态音乐学”视野下的江苏“江南丝竹”现状

2020-07-09 03:16杨立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江苏

【摘要】“江南丝竹”之称,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名称出现的同时,也开始了它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以“生态音乐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全新视角,观察“江南丝竹”在江苏的现状。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生态圈,江苏“江南丝竹”的存在、发展状态,及其现状、特点形成的原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综合“生态圈”多种因素,对于“江南丝竹”的保护、传承、发展,从宏观上能起到前瞻性作用。

【关键词】生态音乐学;江苏;江南丝竹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30-02

【本文著录格式】杨立.析“生态音乐学”视野下的江苏“江南丝竹”现状[J].北方音乐,2020,06(11):230-231.

“生态音乐学”是生态学视野下的一门新兴学科。2014年,格罗夫美国音乐词典定义“生态音乐学”是“在相关术语复杂性中的音乐、文化与自然研究”。

“江南丝竹”于明末清初,在环太湖流域,由江浙地区“清乐”“细乐”“丝竹”发展而成,是近现代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丝竹乐合奏类型乐种。进入21世纪,“江南丝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生态音乐学”这一全新视角下观察到的“江南丝竹”在江苏的现状,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生态圈的存在,受到当代社会自然、文化系统变迁的影响,但也保持了与传统的许多内在联系和同质性。该视角下的江苏“江南丝竹”研究,更强调音乐与自然环境及文化的生态关系,从而揭示音乐存在、发展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江苏“江南丝竹”的地域环境

关于“江南”,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就有记载:“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即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所以,春秋战国时就有“江南”之称,指的是楚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到了明清时期,“江南”主要包括的地理范围是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江南丝竹”这一音乐文化艺术就流传于此。

在江苏境内,史料上有记载的明清时期“私家乐班”主要分布于无锡、苏州、扬州、南京、常熟、武进、昆山、太仓等地,之后,“晚清、民国‘堂名兼演丝竹乐资料12例”中所述的江苏境内“堂名”,分布于:苏州(包括吴县)、太仓、常熟、昆山等地。这些“私家乐班”“堂名”,都是可以相互接续的乐社组织,作为江苏江南丝竹乐器演奏家的载体,孕育着“江南丝竹”这一影响深远的器乐乐种。以上所述的江苏地区,水系发达、湖泊星罗棋布,山青水秀,气候湿润、温和宜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有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媚人的田园风光,让国人耳熟能详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城、富庶之地无一不是名出于此。富足的生活孕育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温和的气候、秀丽的风光承载着这一舒缓悠扬的丝竹之音。

二、社会文化

江南地区经济富足、文化兴盛历来都有数不尽的诗词歌赋赞颂江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绘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此,“江南”便有了她特定的文化涵义。唉乃归舟、小桥流水、吴侬软语这一幕幕诗意的画面让人们第一时间就能想起“江南”,这一幅幅画面同样也是江苏南部的典型特征。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昌盛,自古文人墨客多在这一地区流连忘返。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江南丝竹”乐人们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延续着毕生钟爱的丝竹之乐。从旧中国到新社会,面对社会制度变更、政治风云变化、经济体制转变,从容与淡定是江南丝竹不变的主题。在茶余饭后,充满着乡土人文氣息的苏南乡镇,人们汇聚一堂,以“丝竹乐”自娱自乐。在传统的苏南婚丧礼俗中,也少不了丝竹乐人的身影。他们或单奏丝竹管弦,或夹杂鼓乐吹打,或与戏曲班社联盟,或与道教乐班合作……“江南丝竹”代表着当地人们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了朴实、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乐种现状

现今,江苏“江南丝竹”可谓处于传承保护与复兴的时期。2005年,“江南丝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获得批准。之后,江苏省内的“太仓江南丝竹”“苏州江南丝竹”“泓口丝弦”、东浦“丝弦锣鼓”等一系列地方性“江南丝竹”先后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保护”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使“江南丝竹”音乐文化传统的意识形式、行为形式及物质形式等得到极大程度的积极保护。

2014年5月,“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成立,江苏省的“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江阴市周少梅国乐社”“江苏新空间民族乐团”“苏州吴平国乐社”等加入“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在江苏地区,以“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为代表的“江南丝竹”民间组织,为“江南丝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很大的努力:

(一)艺术史料保护

江苏地区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搜集、整理、抢救出了“江南丝竹”相关珍贵历史资料,如清代道光年间《丝竹锣鼓谱》,周少梅编写的《国乐讲义》(三册)等。

(二)艺术作品创新

江苏地区近年来,举办了多次新江南丝竹创作研讨会及相关创作活动,创作了“清清洋山河”“顾山春”“吴风月韵”等江南丝竹新作品。张晓峰编配的《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出版并发行唱片,作品包括“槐黄”“春花秋月”“六花六节”“花花六板”等。另外,融入昆曲、评弹等戏曲、曲艺元素的江南丝竹新作也纷纷涌现。顾冠仁的《新江南丝竹曲集》出版后,在海内外多次举办了“新江南丝竹”作品音乐会,显示了新江南丝竹的魅力。

(三)艺术场馆保障

江苏地区为了能进一步为“江南丝竹”艺术作长期、有效的宣传,利用当地文化优势,建设了一系列与“江南丝竹”相关的艺术场馆,如“周少梅纪念馆”“太仓江南丝竹馆”“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艺术馆”等,这些场馆中有着关于“江南丝竹”的丰富馆藏资料,为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保护、传承“江南丝竹”音乐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艺术宣传推广

为了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江苏“江南丝竹”文化艺术,众多的“江南丝竹”乐社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太仓、江阴、常州等各地建立了多个“江南丝竹”教育基地,与大、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举办专场演出、专题讲座、艺术指导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为了更好地宣传“江南丝竹”艺术文化,“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创办了《江南雅韵》杂志,出版了创刊号,杂志发往全国各地,获得较高的评价;并创建了“江南雅韵”微信平台,使“江南丝竹”获得了全国乐迷的关注,提升了“江南丝竹”艺术的关注度与传播力。

同时,近年来,江苏举办了多次“江南丝竹”活动:

1999年,太仓举行“江浙沪江南丝竹邀请赛”。2002年,举行“中国太仓江南丝竹国际演奏会”及“太仓江南丝竹理论研讨会”。2004年,“太仓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在北京举行。2005年,南京举办“太仓恒通”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2013年,“2013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在南京举办的。2014年,“顾冠仁新江南丝竹首场音乐会”在南京举办。同年10月,江阴举办“顾冠仁新江南丝竹音乐会”及相关研讨会。2015年,“太仓五洋丝竹乐团”在“2015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上获得了佳绩。2016年8月,无锡成功举办“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2017年,南京成功举办“2017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2016年至2018年,太仓连续三年举办了三届“江南丝竹演出季”,演出52场,30多个团队参加,表演400多个节目。此外,从2005年至2019年,太仓每年举办全市“江南丝竹演奏比赛”,至今已举办了15届……为“江南丝竹”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积累。

值得强调的是,舞台化的表演只是传统音乐存在的形式之一,并不是根本。传统音乐的表演行为多以民间信仰与仪式为依托,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现今江苏虽仍有众多的乐社活跃于民间,穿梭于各礼俗活动,但当年颇有造诣的众多艺人相继离世,由于曲目套路繁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后辈传承人屈指可数。目前,多数民间艺人都已步入古稀之年,无疑对他们技艺的抢救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四、乐种现状、环境生态与社会文化三者相互关系探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时代,江苏“江南丝竹”音乐文化活动日趋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文化的变革,各乐社间交流更为丰富、便捷,乐团间相互学习,区域之间的差异随之减小,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强化。可以用下图表示乐种现状、环境与社会文化三者的生态关系(如图1所示):

江苏“江南丝竹”的传承,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乐人对于传统音乐的这一份深情。正是这份深情厚意,让传统音乐的承载者想方设法要将祖宗留下的财富传下去。让我们带着一颗追求本真之心,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传承江南丝竹之音。

参考文献

[1]杨国,蒋薇.江南丝竹传承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齐琨.江南丝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杨立(1981—),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胡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江苏教育研究》2018·4A 要目
邹蕴芳
图说江苏制造
微镜头·镇江故事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看中国·在江苏
公元2000年我国人口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