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乐种的传承与发展

2020-07-09 03:16张熠滢杨立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常州传承发展

张熠滢 杨立

【摘要】古往今来,常州与“江南丝竹”音乐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本文以常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发展现状入手,对“江南丝竹”这一传统乐种在常州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梳理并丰富常州地区“江南丝竹”的理论研究,并提出发展策略,力争为传统乐种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江南丝竹;传承;发展;常州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44-02

【本文著录格式】张熠滢,杨立.论传统乐种的传承与发展——以常州“江南丝竹”为例[J].北方音乐,2020,06(11):244-245.

一、常州地区传统乐种——“江南丝竹”概况

江南丝竹蕴藏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征,是长期以来先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平时的劳作中得到的情感、心得,把它变成音乐流传下来。古往今来,时代虽然在一直发生着改变,但是江南丝竹在百姓的心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览古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江南丝竹”曾盛极一时,国乐大师周少梅当年在常州任教时,曾应邀去电台表演二胡、琵琶,单弦拉戏,丝竹合奏,还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三六》《虞舜薰风曲》等。

根据常州文化站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清朝光绪年间,泓口村的年轻监生王炳荣,收集当地民间艺人世代口传心授的古老音乐,编成十个曲牌,又配丝弦响器,由十二人组成乐班,取名“泓口丝弦”,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

东浦镇的“丝弦锣鼓”至今也有一百多年历史,其生成初始虽移植于外域,但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已日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本土艺术风格。

(二)观今

常州地区如今还活跃着溧阳泓口村“泓口丝弦”、东浦“丝弦锣鼓”等极具风格的“江南丝竹”音乐。“泓口丝弦”如今已被列入了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制度和传承机制。

2016年4月,东浦“丝弦锣鼓”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规模和阵容都超过同类艺术形式,成为融民间风俗、传统音乐展演和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性艺术的结晶,其仪俗、内容、规模、器乐都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征,当地文化馆曾整理、挖掘,将16个曲调从口传“工尺谱”翻成简谱,其“锣鼓经”也一并记录。

二、近年常州“江南丝竹”的成绩与教育传承

(一)丰硕成绩

近年,常州地区的“江南丝竹”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中,取得了众多成绩。2010年,江苏音乐“茉莉花奖”全省民族器乐比赛中,常州市“心韵组合”的丝竹新曲《逗乐》,荣获优秀新作品奖、新作品优秀演奏奖和组合优秀奖。2013年,在“海內外江南丝竹邀请赛”中,常州市歌舞团“心韵”组合获得职业组铜奖,常州市“国韵丝竹”队获得非职业组演奏奖,东浦“丝弦锣鼓”民乐团在2015年金坛区首届器乐大赛中,获得第一。

(二)教育传承

在学院教育方面,常州高等职业艺术学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将竹笛、箫、二胡、琵琶、扬琴、板等民族乐器进行整合汇编,打造常州地区江南丝竹演奏专业乐队,将教学与演出融为一体,为常州江南丝竹的传承留一脉香。2015年,“NCA江南丝竹乐坊”挂牌成立,并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师生共同创编的精品曲目《丝竹韵江南》《拔根芦柴花》把江南文化中的古静雅致演绎的淋漓尽致,多次伴随乐队走出校园、走出国门。

2015年,开始金坛区音乐家协会举办了“送技艺下乡”的活动,组织音乐协会专业老师下乡,义务一对一对东浦村村民进行授徒教学,这有利于当地人民重拾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溧阳老年大学石伟民老师通过采风,对泓口丝弦音乐素材进行挖掘整理,改编创作好乐谱后,组织老年大学“霜叶红”民乐队对泓口丝弦的一些尚存曲目进行排练演奏,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型音乐晚会《琴筝丝竹颂中华》。同时,泓口丝弦以王传家为代表性传承人也开始了传习活动,已经与镇一所学校达成协议,从去年开始,从小学四年级起设置泓口丝弦课程,培养新一代泓口丝弦乐队,探索师传以外的传承机制。至此,常州特有的江南丝竹乐种进入了学校的课堂,使年轻一辈也很好地接触了泓口丝弦这一当地特有的江南丝竹乐种。

三、发展中的局限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江南丝竹的传承已经小有成就,但从大体局势上看,江南丝竹的发展依旧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这些“绊脚石”的存在阻碍了江南丝竹的传承前景。

(一)时代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也跟着社会发展、文化变革、经济增长而改变着。近四五十年,因改革开放的这一壮举,常州慢慢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音乐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外来文化不断流入,大众对音乐的审美渐趋通俗易懂、带有新鲜感,流行音乐流传甚广,使有着“老套”“晦涩难懂”等印象的中国传统乐种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与传承。

(二)宣传薄弱

据2019年8月做的百人问卷调查中可发现,在常州的各年龄段人群中,只有17%的人群对“江南丝竹”有关的知识文化了解较多,41%的人群对于“江南丝竹”了解较少甚至闻所未闻(见图3),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参加工作较久的中年人,还有较少部分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在校学生。

由此可见,在当代中青年一代中,江南丝竹的宣传力度相当薄弱,对其知识及文化感兴趣的大多是老一辈人,从二十世纪保留到现在的对江南丝竹的热爱。纵观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音乐教材中,仅仅只有寥寥内容与江南丝竹相关,常州众多的剧院演出节目单上近年鲜有江南丝竹的名字出现。本地的音乐电视节目及音乐广播与之相关的播出也较少。

(三)传承人减少

现今,多个当年颇有造诣的“江南丝竹”艺人已相继离世,由于曲目套路繁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其后辈传承人屈指可数。目前,仅有的几个艺人都已步入古稀之年,无疑,对他们技艺的抢救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四、发展建议

当今世界变化十分迅速,人们的审美日新月异,就现在音乐发展的趋势而看,江南丝竹想要良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到创新,顺应时代潮流变化,从欣赏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考虑创新的方向。江南丝竹作为中国传统乐派之一,其自身的魅力与生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只要开发的合理,传承的扎实,他必定会绽放出昔日的光彩。

(一)丰富音色

江南丝竹乐曲大多表述了日常的生活情趣,旋律平稳,但其音色往往守旧。在当今,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除了各种乐器的音色,电脑上都可做出无数种类的音色。所以,不乏用丰富的音色来提升丝竹乐的魅力。

(二)曲目创新

顾冠仁、王爱康等先生的新版《三六》《盛世金钟》等乐曲都以传统丝竹乐为元素加以创新,作者在改编中通过对乐曲结构的调整,节奏疏密的设置,音区高低的调配,配器色彩浓淡明暗的对照,使乐曲更紧凑,色彩更丰富,气氛更欢快、热烈,深受听众的喜爱和欢迎。可见,乐曲的创新尤为重要,需要站在当下人审美的角度去思考与研究江南丝竹的发展方向。

(三)教育培养

传统音乐文化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作用。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在教师的培养、参加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提高对民族音乐素养和教学的能力;二是教学过程,既落实到课堂中,也可以举办相關的艺术节,从相关的器乐、乐理到讲座、音乐会、竞赛,使民族音乐教学多姿多彩。

(四)展示平台

宣传和发展江南丝竹文化,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会、音乐竞赛等组织形式,也可以更“接地气”些,恰当地借助当下所流行、大众更能接受的组织形式或自媒体平台,使普通老百姓更加容易接触到,更能走进老百姓的心中。例如在学校或者社区活动中,可以开展简易制作江南丝竹乐器,讲授江南丝竹旋律特色,开设江南丝竹微信公众号等。

由常州的江南丝竹发展现状来可见,与江南丝竹相关的演出大多都是在农村,由百姓自发而起。因此,我们不能只拘泥于农村的“小舞台”,要着眼于城市的“大舞台”乃至是国际的“大舞台”。

五、小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江南丝竹的文化只有走出小众、面向大众,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江南丝竹得以传承与发展,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更会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让更多国外的人了解中国、尊重中国、爱上中国。但是,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必定不是一条顺畅之路,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也不能迷失初心,使其丢失了本来的味道。

参考文献

[1]杨国,蒋薇.江南丝竹传承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齐琨.江南丝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熠滢(2000—),女,江苏常州人,就读于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杨立(1981—),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胡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常州传承发展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