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0-07-09 03:31王玉红
学周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快乐学习体验生活化

摘 要:新课改理念下,我们要打造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程,从而激发课堂活力,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本文从课前准备,课前引入的新奇、新颖,教学设计、内容的创新,贴近学生生活的体验及快乐学习的过程,结尾用顺口溜、教师寄语、歌曲等方面,来升华学生情感,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关键词:活动型课程;教师仪表;快乐学习;体验;生活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67

活动型课程是我们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今后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努力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此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享受幸福的课堂。由此,我用新的课程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活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和学生成长有机地结合,用教学智慧构建智慧的课堂,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服装仪表。服装整洁得体、优雅大方,有气质、有美好形象的教师,必然为学生所喜欢,进而喜欢我们的课堂。课前教师要做足充分的备课准备,课前准备越充分、越熟练,课堂驾驭越能运用自如,学生学习效率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而言,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备课阶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地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制订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此外,课堂开头要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效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我在讲《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我的热身设计是这样的:“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学生齐声说:“好。”我说:“当我举起左手时,你们就鼓掌,我举右手时,你们就欢呼,好吗?”学生回答:“好。”在学生准备跃跃欲试的时候,我突然举起了双手,顿时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学生热情饱满地进入了下面的课程学习。

二、让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爱玩的,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快乐”的素材,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刺激学生“快乐”的感官,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快乐学习,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身边的诱惑》一课时,设计了“诱惑接龙游戏”,让每人说出自己身边的一种诱惑,并且说出它是好的、坏的还是中性的,让学生在玩儿的过程中学习诱惑的种类和好坏,进而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此外,幽默风趣的教师也很重要,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还能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定位,也是新课程对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要求。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成长为有责任、有爱心、有公德的合格公民。新课标明确指出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之一。情感体验决定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是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自去体验的,只有亲自体验才是最真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作为本源,善于创设和利用教育情境,注重学生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和习得,进而在心灵体验的基础上悟得与内化。例如,我在讲授《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时,师生共同表演情景剧《负责任的大老李》,师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道理,高效实现了课堂的灵魂,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课堂生活化

“教育生活化”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理念。由于初中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处理的关系更加多样化。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里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生活化的课堂给了我们更好的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的公民。

我在《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教学中,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有机碰撞出学生真实的生活,巧妙地引出有“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即使是有缺陷的人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也要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主题,赢得了班级学生由衷的佩服和掌声。总之,“给学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实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政治课堂多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灌輸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更加综合、更加广泛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要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政治教学的新突破,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政治课堂的创新包括对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我在讲有关挫折的内容时,重新整合了教材,設置了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要坚强、应对挫折有方法三个教学板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茁壮成长。

六、教学内容有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是成体系的,一般每一课内容是一个小主题的呈现,而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大主题。要想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构建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就需要给学生有序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这一方面,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学情是为了更加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了解新课标是为了全面把握教学要求,落实三维目标。另外,要在准备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明确主线,有必要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整合,便于学生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特别是情境设计中最好是穿插一条主线,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逻辑性和体系性会更强,也能够使学生感觉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梳理知识。

例如,教学《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一课时,课堂以“关爱生命万里行”为主线,用“行使权利——爱自己、履行义务——爱他人、传递温暖——铸大爱”贯穿课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流畅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优化流畅,十分有序。

七、课的结尾要精彩

一堂课的结尾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和成功的过程,更要有精彩的结尾。结尾设计的好能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期待下一次课,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起学生的信心、志向,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适当的结尾,如提纲挈领式结尾、设置悬念式结尾、音乐陶冶式结尾、故事回味法结尾等,使整堂课更加精彩。

我在讲《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把整节课的内容,编成顺口溜,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好听易记,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游戏好玩,适可而止。黄赌毒害,切莫沾边。正视诱惑,笑对青春。”给学生一种寓教于乐的感觉。最后一曲《怒放的生命》,给学生情感上的升华,祝学生今生能“把握人生,放飞梦想”,让生命之花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我通过将以上多种教学措施并举的策略,在课堂上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前准备、教师仪表、开头新颖吸引学生。中间教学过程中,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进行创新等多种措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幸福的课堂,课堂的结尾也要重视,它不但要总括全篇,同时也要带给学生情感上的升华。总之,通过多措并举,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身体力行,才能大大激活我们的思想与法治课堂,这样带给学生的才能是丰盈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陈碧霞.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4).

[2]石洪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8(10).

[3]王谦峰.巧用当前时政热点 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以九年级“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7(13).

[4]李淑梅.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8(11).

作者简介:王玉红(1972.11— ),女,汉族,甘肃张掖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

猜你喜欢
快乐学习体验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