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质教育与舞蹈教学的思考

2020-07-09 03:31刘晓青
学周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兴趣创新

摘 要:艺术素质是学生综合修养重要方面,舞蹈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融入舞蹈教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当前的舞蹈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了传统舞蹈教育的弊端,指出了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教师要有掌控教学的专业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5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造性的、启发式的舞蹈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上应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善于积累和总结,站在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教学对话,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要求。

一、传统的舞蹈教学

舞蹈课程目前一般是纳入高中音乐课程,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从教学形式来看,主要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其次是教师对舞蹈动作、基本的动作进行演示,然后是学生实践练习,最后教师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这样的课程是非升学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的课时较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所以学习的内容不多。因为需要学习理论,所以在练习方面课上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练习,但实际上学生课下练习的不多。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女生更喜欢一些,在动作练习方面也更加放松,而男生因为兴趣度不够,所以在理论学习中就往往不太积极,导致动作僵硬。到学期末考查一般是以学生舞蹈动作展示为主要考试形式,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以学生也比较容易通过,这往往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总体上来看,学生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的学科上,极少数艺术特长生因为升学专业考试的需要,专注程度要更高一些。

二、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变化。诚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实施,新的评价机制正在推进,特别是国家提倡要重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可能是长久舞蹈教学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变化,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变化,一般还是在坚持原有的教师讲理论、示范动作,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基本上是教师在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少;学生兴趣度往往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这样的现实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背离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

2.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度不够。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是适应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其终身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流程,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科课堂教学中来。而就舞蹈课来看,学生确实是也在参与,但是这种参与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是被动的。同时,在舞蹈课上,有些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给学生自己创造或者发挥的空间不大,缺乏对学生的鼓励,课堂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上的发挥。这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会受影响,学习的动力也会不足。

3.考试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与评价是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和评价能够直观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措施。然而,当前的舞蹈学科的考试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创造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呈现不够。评价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更多,并没有把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纳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的影響就会下降。同时,考试与评价更多侧重于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关注不够,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也不足,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三、艺术素质教育对舞蹈教学的启示

1.掌控教学的专业度。教师能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塑造一个容易和学生沟通的、让学生认同的师者形象,又要展示出自己作为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控场能力使学生信服。在教学中不能走极端,如果教师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刻意隐藏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设置过多的游戏和有意思的活动,或者尽可能做一些学生容易模仿的动作,虽然能使学生顾忌较少地进行尝试肢体活动,但是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使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性产生怀疑,也不易于促进学生动作质量的进步。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为了收获学生的认同而一味地向学生示范“高、精、尖”动作,虽然能打消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疑虑,但是容易使学生心存抵触,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让学生感到“我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水平”,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摸索和尝试,既要及时树立起权威和专业的典范,引领学生沉浸于舞蹈,也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会话状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动。

2.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能止步于课堂中,教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堂外,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艺术课,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投入地去学,更不用说进行课外的拓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致中迅速自然地进入舞蹈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的方法和小成果得到展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舞蹈带给他的快乐,从而发展成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力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学生只有对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舞蹈的寓意,使舞蹈具有生命和灵气。

3.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音乐的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能为舞蹈教学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艺术素质教育下的舞蹈教学的课例设计和具体教学可以借助舞蹈的形式与多学科进行对话交流,通过交叉吸收和跨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了除舞蹈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感受舞蹈艺术。但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必须科学、合理,不能过于牵强,其内容必须围绕舞蹈以及相关内容展开,融合过程要以“舞蹈”为载体,不能喧宾夺主,偏離舞蹈艺术的主旨。这种融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表现,舞蹈与多学科的碰撞,有利于丰富舞蹈课程内容,从而发现创新点,提升协调各学科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创新,舞蹈也是。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训练外在形象,也是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力形成的过程,艺术素质教育下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对于美的东西融会贯通,使之从中获得灵感,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采取“以赛代训”等方式,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舞蹈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创编舞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舞台感觉,提高自我表现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尝试,加强艺术实践。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不能一味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应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只有自己学会创新,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造出更多表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特点的舞蹈动作。

总之,发挥舞蹈的教学与艺术潜能是当前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舞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善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舞蹈、体验舞蹈,不断完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艺术素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青弋.重提“力效”研究对于艺术教育的启示——兼论舞蹈教育在当代的失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3).

[2]李岚.普及型舞蹈教育与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普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王小莲.高中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实践探索[J].艺术教育,2018(9).

[4]张彦平.对舞蹈课教学的几点粗浅认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

作者简介:刘晓青(1982.10—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高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艺术素质教育与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兴趣创新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