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困生生命幸福感

2020-07-09 03:40范雯绮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幸福感学困生

范雯绮

学困生常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如何帮助学困生发展独特思维、丰富情感、自由精神,树立人生理想,增强自信心,构建生命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学校教育领域,对学困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往往片面地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掌握或记忆程度为标准,教师(包括家长乃至社会)也常常以学业成绩论“英雄”[1],一些教师甚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评价标准,公开或隐蔽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组,给学生“贴标签”[2]。然而,虽然学困生都有学业成绩落后的特点,但并非完全相同,通常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一类学困生自律能力有限,懒惰贪玩或狂妄不羁,学习兴趣淡薄;另一类学困生自律能力强,对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和渴望,努力上进,却始终不得要领。如果简单地根据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将使学困生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越富足越幸福?——物质与精神的脱节

学生的成长是物质需求与精神滋养的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长于21世纪的学生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家长几乎能满足其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有的需求,从而导致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人们也常将他们比喻为“温室中的花朵”,但是“花朵”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

家境的优越与幸福感并非绝对正向统一,物质与精神脱节的现象在当代初中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九年级学生小艺(文中人名皆为化名)家境殷实,父母每年假期都会带她出国旅游,领略世界美景。而小艺唯一的苦恼就是成绩平平,进入九年级后的一次模拟考更是将她彻底击溃,一度出现精神萎靡甚至抑郁的倾向,无法回到学校正常学习。可见物质的富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的困扰,当代学生的问题早已从物质上的不满足转向了精神上的不安宁。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其精神上的忧虑更为凸显。

二、越努力越幸福?——奋斗与成绩的错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总会这样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你的分数比别人低是因为你没有别人努力。可是现实常常并非如此。

情境一:小昕和小宇是同班同学,小昕平日调皮捣蛋,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认真完成作业,而小宇则乖巧懂事,上课认真,作业努力。但每每考试,调皮的小昕总是略胜一筹。

情境二:小琪和小媛是同卵双胞胎姐妹,小琪学习一丝不苟,总是比小媛努力,而小媛自由散漫,成绩却永远比小琪优异。

当现实摆在眼前,作为教师,还能随意说出“只要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你成绩没别人好是因为不够努力”吗?那么,该如何帮助成绩相对落后但又努力上进的学生树立信心,使其更加自信、乐观,努力提升学习能力呢?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巨大挑战。

三、越理智越幸福?——头脑与心灵的矛盾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智力生来不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是教育的要旨,教师理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可是現实评价标准相对单一,极易导致学困生心理失衡、自信缺失。

例如,在一次考试结束后,小宇闷闷不乐地找到笔者,问:“老师,这次考试我感觉答得挺好,为什么分数还是这么低?”笔者回答:“你很棒了,可能有些知识点还没有理解,也可能是考试粗心了,回去再复习复习,继续努力,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他点点头,同意了笔者的说法,并笃信下次会考得更好。可是笔者知道,他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他依然郁郁寡欢,心结犹存。可见,如此“安慰”是苍白无力的,也说明头脑与心灵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头脑想清楚的事并不一定能缓解心灵的困惑和苦恼,逻辑的真理不一定能战胜生命体验的真相。安顿心灵是解除生命内部烦恼的根本办法,但安顿不是简单的“安慰”,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人生态度。

四、越规划越幸福?——命运与意志的对抗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家长的规划和自身的努力,但学业成绩、走过的人生道路绝非全是计划或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成长轨迹,成绩落后也不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因此,教师应该明白世俗意义的成败与主观意志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不应将所谓的学业成功作为学生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目标,要引导他们不必太过为成功得意或为失败自责,坦然面对生命中的任何处境。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心灵有力量的人,帮助其在任何处境中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把成绩优劣作为判定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盲目地与命运对抗。

五、越自信越幸福!——自信与幸福的连接

“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3]”人与人在根本上的不同决定了比较的无意义,虽然学习他人长处和优势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学习不等于成为,学习他人并非要成为他人。教师应帮助学困生建构自信,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对生命始终保持谦卑态度,在自我极限中努力做到最好,最终实现自我的提升,从而获得幸福感。总之,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很多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但内心的力量和自信才是最根本且最难做到的,只有做到内心谦卑、认识自我、感怀生命,才能真正树立自信,感受幸福的人生。

成长不只是文化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综合素养的提升。“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4]”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天性和发展规律,不可负累过度或强迫任何一个学生做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正确认知。在自然的羽翼下成长的学生将不惧风雨,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肖龙海,谢捷琼.在表现性学习中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4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57.

[3]苏联教育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下卷)[M].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辑译小组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14.

[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幸福感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