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时代的大众文化初探

2020-07-09 21:02杨雨星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

摘    要:大众文化也变得强势而激烈,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人成为了“角色”,成为社会大机器下的一个螺丝钉,为了抵抗无意义感,大众文化以娱乐和消费的方式出场了,它致力于通过视觉图像的刺激来调动大众的情绪,通过即刻的快乐消解人们内心的空虚;大众文化的审美机制是单调而统一的,技术占领每一寸空间,距离感开始消失,话语也被下放到受众的身上,与此同时,审美也悬置其中。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视觉时代

一、“角色”:现代社会“人”的销蚀

时间是有年代顺序的、技术的、由时钟分割而平均分配的。技能成为工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的劳动分工,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不再是人,而是角色,整个现代社会变成了结构化大机器,在机器内部,等级制度、评估体系、依序升职是规则,这些规则更有益于强化自我的碎片感,因为自我是通过角色来定义的,每个人在机器的齿轮上按部就班地转动着。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时间的紧张感,人们都在“面向未来”而生活,社会要求你在相应的时间做相应的事,人们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所绑架。

二、视觉化消费化:大众文化的审美取向

自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西方审美意向就是围绕时间和空间进行的理性构建。这一时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有着不可愉悦的距离,距离也是审美发生的重要时刻。因此,那时的艺术是专属于精英阶层的。文艺内在的沉思、感性和冲动被理性的枷锁牢牢禁锢,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到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艺术家们开始反抗将理性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他们开始追寻内心的表达,创作上他们打破原先有序的空间,强调“将观看者放在艺术的中心”,艺术没有解释和规则。

由此,艺术走下神坛,走向“日常化”,曾经只有精英阶层拥有的对艺术的绝对发言权如今降落到了每一个大众身上。

1、即刻享乐:视觉刺激衍生的情绪冲动

大众文化以视觉文化为突出表现,“如今,主流话语是视觉。音响和画面构成了美学,指导着观众。”大众娱乐总体上以视觉文化为代表,追求感官刺激是现代都市人群的精神状态和时代风尚。与传统的“冥思”不同,现代人更渴求行动,对于物质和感官的欲求是视觉文化不断生长的源动力。

这种新的体验更加纵容了人们对于视觉的无限欲望。商业电影便在视觉快感的驱使下应运而生,电影创作中的剪辑、拼贴、蒙太奇等都是导演通过对视觉元素的操控达到调动观众情绪达到共鸣的作用。与其说作为媒介的电视电影是现代文化发生变革的根源,倒不如说是19世纪中期的人们开始感觉到新的地理变化和社会流动感,新的美学兴起就是对此最直接的反应。曾经由印刷支配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视觉时代的来临。印刷媒体作为静态媒体,可以给人们的解读和思考的时间,让人们在思考一个意象或观点时调节自己的速度,形成理解,它强调的是观念思维的模式;而视觉媒体,它更强调的是把自己的节奏强加给观众,强调的是意象而不是现象,引发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戏剧化。

快速调动情绪成为视觉媒体强有力的利器,它常常令人们忽略事件本质而专注于情绪的沉浸,例如新闻电视青睐于报道悲剧和灾难以引发人们的怜悯情绪,观看新闻的行为似乎让观众置身其中参与了整个事件的始末,由短暂激烈情绪所调动出来的滥情很快便消失在下一则新闻的戏剧化当中了。“戏剧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快速激烈,能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反觀当下,短视频的出现和壮大也正是如此。短视频和普通视频的显著区别在于短小,大多在10至15秒左右,碎片化的属性充分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快”的观看体验。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当下短视频的动态视觉呈现,是对传统印刷媒体思考性的消解而向“快餐化”的观看行为靠拢,视频内容专注于日常琐碎生活的记录,形式上大多是模仿与重复,这完全符合对文化工业的诉求:批量地制造出相同的产品,是有助于成本控制和资本增值的重要方式。

是的,大众文化直接、快速、冲击、感性,为了让你不“无聊”,每个时刻都具有“戏剧化”效果,它把我们的紧张提升到狂热的程度,却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解决、调和或者转化的时刻,因此在刺激过后,是空虚无聊乏味。因为那些狂热的体验并非来自内容,而几乎完全来自于技巧。其中有着持续的刺激和失向感,也有着迷幻时刻过后的空虚。人被心理“高潮”或疯狂边缘的战栗感所裹挟,飘来荡去;但是,在一阵感性刺激之后,剩下的还是枯燥的日常生活,日常时间和迷幻时刻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且不可调和。

2、话语下放:距离丧失带来的审美悬置

心理距离的丧失意味着时间的悬置。现代主义文化的冲击,分裂或瓦解了关于过去和现在的感觉,时间弥散其中,作品的意义混沌漂浮,充满未知。社会距离的销蚀同样带来严重的后果,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消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行为方式的趋同,个性被抹杀,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荡然无存。网络时代,人们失去了精确表达的能力,“网络流行语”、“段子”成为主流的语言体系。审美距离的断裂则意味着人失去了对经验的控制,失去了与艺术对话的能力,艺术的突破创新不断冲击原有的审美体系,大众文化向我们侵袭而来,人们置身于多感觉的刺激和冲动之中,这一切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类经验的整个范围内常识感知的扭曲。

当这个社会的空间距离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人们就丧失了对空间“想象”的能力。审美不仅承认空间的黑暗性,同时还积极挖掘未知空间的美学意义和精神内涵。而当一个人无法捕捉黑暗空间的时候,为了抵抗认知遗憾,“想象”出场美学由此而生,借助想象接近空间的不可见性。相反,审美距离的销蚀撕毁了黑暗深处的美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意义变化了,现代审美似乎更强调一种弥合内心孤独与外部喧嚣的游戏冲动。

三、结论

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便捷的现代化设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完全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工具理性不断渗透进各行各业,社会时刻进行着结构性变革,科技的路上人们早已无法回头。信息时代人们有了更多发声的渠道,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底层的赋权;但另一方面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所表达的观点一样,文化商品大多数都是同质化的产品,受众大多也是被蒙蔽的对象。

作者简介:杨雨星(1996-),女,汉族,籍贯:江苏镇江,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艺术传播。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消费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消费降级了吗?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