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教育生态分析

2020-07-09 21:02林青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一带一路

林青

摘    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别是财经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推进,对“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实施具有源头式的持续支持作用。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误区,若能跨越这些误区,有利于财经类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更好的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实施服务。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分析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而结构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要求。结构改革的驱动力量在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创业精神。经济持续增长有赖于对这三个动力要素给予有效的激发。只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形成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注重整体推进和构建生态,才能有效应对发展动力转换面临的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别是财经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推进,对“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实施具有源头式的持续支持作用。

然而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些误区会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产生偏差,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推广和应用。

一、财经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误区

(一)重创业,轻创新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其中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创新包括创新意识的开拓,创新活动的开展。这里的创新不仅指的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包含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总之,只要能够给资源带来新价值的活动就是创新。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并进而创业的活动,就是创新创业。

“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就是在传统历史沿袭基础上的持续性创新发展,伴随着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广阔,更为需要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而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财经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多重视创业实践,对广大财经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关注较少。对于创新创业概念的混淆和模糊,让大多数职业院校更关注创新创业的结果生成,也就是创业,而对处于基础效应的创新搭建甚少。殊不知创新基础的搭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创新思路的延伸实践是尤其重要的,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得以落地的前提和准备。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脱节

在市场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创高新创业学院设立的形式各不相同,且在学校所處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不一样。

比如有些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由学生工作处兼任,两块牌一套行政人员。由于学生工作处的日常事务本就异常繁忙,一方面分身乏术,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的事务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工作处不像各个二级学院是直接与学生对接的,学生工作处多与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对接工作。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学生工作处无法对创新创业潜心研究,无法做出基于学生特点和层次的创新创业判断,更无法基于各个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出适合可行的创新创业判断。此类学校主要是开展以招生就业和学生工作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活动。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财经类旅游,酒店,商务英语,跨境电商,连锁经营,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领域的创新性人才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若与专业脱节,无疑不利于“一带一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孤立

有些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是挂靠经管类的学院,基于经管类和商贸类的学科,开展思维创新的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基于经管商贸类的课程主要有《创业基础实务》,《创新创业领导力》,《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等。以上课程均是以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基础的课程。这些课程与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有一定的对接,其他经管商贸类专业主要将以上课程纳入到扩展类课程中,并未与专业课程形成融合,仍然是孤立的状态。所以在课程融合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另一方面,由于经管商贸类学科的局限性,创新创业仅限于商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创意等方面,缺少以工程中心等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创新创业的创意缺少实体基础和技术支持,难以持久,多还未初创成形便已夭折。都是由于创新创业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深入对接和融合,使得创新创业和课程的孤立。学生虽然学习了创新创业的概念和意识,但是缺乏融会贯通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转移和运用能力。经管类的商业创新若能与技术创新对接上,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业态”的持续性发展更为有利。

(四)创新创业等同于创新创业比赛

很多学校将创新创业的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开始,部分学校虽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掌握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不高。主要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将创新创业活动等同于创新创业比赛。学校将更多的精力,甚至是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创新创业的比赛上,因此方向确定,行业定向,文案撰写和演示演讲均是以比赛为导向展开的。这一导向肯定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创新创业比赛随能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毕竟只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离真正的投入经济市场,开展创新创业事务仍有一定的差距,更无法服务于“一带一路”经济“新业态”发展。

二、基于教育生态的误区因素分析

目前财经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和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形成。

(一)思维层面缺乏整体效应的思考,对创新创业的定位认识有待提升。

创新创业活动是由创新和创业等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各个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各个参数及其变量,彼此间有互相调节和制约的作用,产生整体效应。若在思维层面未将创新和创业作为系统的整体看待,更忽视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对创新的基础地位以及创新基础的实现和落实仍有待提高,对创新创业的整体效应认识有待加强。

(二)学校层面的花盆效应,使得创新创业无发展的生态环境。

花盆效应又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却经不起风吹雨打。“花盆效应”削弱了教育生态个体和群体的生存能力。对复杂的事务缺乏识别能力,需要加强正面引导。学校对创新创业提供的生态环境过于封闭,学生和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知识和技能均在进行闭锁式的小循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的独立思考,鉴别真伪和理解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对专业和课程的边缘效率理解不透彻,将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脱离开来。专业之间的边缘聯系,课程之间边缘相关,对创新创业的基础性和持续性的开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别是财经类的专业群体现更为明显。跨境电商,商务英语,商务管理在专业边缘上的互补和协调共生;物流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在营销方式,经营方式和仓储方式上的对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协同发展,商务数据分析,会计为以上各个专业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均是创新创业的创意阶段和初创阶段企业不可或缺的经营生态系统。再加上行业层面的技术支持,这样的创新创业才能长远性的开展和持续下去。

(三)教师层面的限制因子和竞争协同作用,师资的创新创业能力受限。

职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繁忙,对创新创业指导的时间有限。创新创业师资能力也因教师专业背景的单一性和层次性受到了限制。且创新创业的指导多分散在各个不同专业的二级学院,学院和学院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彼此的协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同于专业性的技能大赛指导,仅靠某一项或者某一类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只有发挥各二级学院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专业能手教师协同起来,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才能增强创新创业团队的竞争力,将团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四)短期效应驱使,迁移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仅仅立足于比赛,未转化成果。虽然创新创业比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一部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也确实会有通过比赛脱颖而出的创新创业案例能转化为实际成果,但毕竟是比赛获胜的少数获利,且在这种比赛为导向的优胜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亲水性,往往搁浅者居多。这种短线的投资无法形成长期的成果迁移,比较适合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始探索阶段,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持续性开展和落地生根未成气候。

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2017GB161)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一带一路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