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0-07-10 22:43任娅晴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策略

任娅晴

摘要: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成语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识字认字,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以成语为窗口,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探究和挖掘成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作用,丰富成语教学方法,指导成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成语教学;内容分析;策略

语文教学自古就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的重任,学生不仅要从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还要从语言文字、文化知识中感受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文章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成语,这些成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习成语中主人公的优点,从而内化为良好的个人品质。所以重视成语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品质。

一、小学成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和2011年版中的总目标里的第二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第3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其中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挑战的战路性价值,同时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果。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和体会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还可以从民族文化中获得创造的智慧,因为民族文化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结晶。另外,学好民族文化,有利于学生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并借鉴、吸收这些文化的精华。立足传统文化,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立足于中华文化,放眼看世界。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成语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说:“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必须学习的常用词汇,一个成语学习好的学生,他的习作应该是不错的。” 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学会运用成语,尽量达到举一反三、出口成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阅读能力,这也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小学语文课标中提到: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重视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所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学习成语的同时,在开放的、丰富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都会得到提升。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很多成语本身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良好品质,在学习这些成语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根据成语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成语有“孜孜不倦”、“勤学好问”、“学而不厌”、“坚持不懈”、“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等,这些成语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小学成语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成语的读音辨认

汉字与英文不同,不是表音文字,要联系成语的含义,才能读准字音。读错音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影响了汉语的交际功能。首先要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字是指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意义有联系或完全没有联系的字,很多成语中都有这种多音多义字,学生在运用这些成语时很容易出现错误,给学习生活带来麻烦。如“满载而归”的“载”不读zǎi,而读zài等,小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很难熟练的掌握成语的音、形、义 ,对汉字缺乏整体的认识,当遇到一个新成语时,他们往往按照之前学过的字音去读,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应该向学生详细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告诉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读这个音,让学生更正过来,把读音纠正过之后,带领学生们齐读,加深理解,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成语的字形识记

成語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大多为四字,为了避免在使用成语时出现错别字,我们要准确地识记成语的字形,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成语背后地含义。成语误写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则是因为读音相近或相同而写错。如“众志成城”经常被写成“众志成诚”出现这类错误时,通常要先了解成语的意思,再根据成语的含义去纠正字形。二则是因为字形和读音都相近而写错。如“拔苗助长”经常被写成“拨苗助长”这样写就影响了成语本身地含义,教师应该在成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加以纠正。

(三)成语的语义理解

理解一个成语要从它的语音、字形和语义入手,每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语义。要想灵活的掌握并去运用一个成语,就必须完全理解这个成语的语义,在此前提下,再把成语运用到写作和口语交际中,如果对成语的语义一知半解就随意运用,就不能充分发挥成语的作用,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弄巧成拙。有些成语的意思比较容易掌握,如“目不转睛”就是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看; 还有很多成语地含义从表面看不出来,如“阳春白雪”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看起来的“阳春”、“白雪”,而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同俗的文学艺术,这类成语往往有一层比喻义或引申义,遇到这类成语时,教师就不能在局限于表面的讲解,而是应该带领学生深挖成语背后的含义,在往后的写作和交际中学生们才能灵活运用这些比喻义和引申义。

三、小学教材中的成语教学策略探析

(一)对成语进行分类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具有可逆性,并且能够进行分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突破逐一教授成语的常规模式,通过归类整理,以点带面,把一定时期、范围内的成语融会贯通,对提高学生掌握成语的数量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成语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情感色彩、成语来源等分类,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批掌握成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使用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习过的成语加以分类,不仅可以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还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住学过的成语。以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日积月累为例,教材中列出了平时常用的数字成语,从一到十分别是“一本正经”、“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带领学生朗读课后的这些成语,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踊跃发言,补充课外积累的带有数字的成语,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二)追溯成语源头

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如“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有寓言故事来源的成语往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好这些成语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神话故事,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经常笼罩照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以“夸父追日”为例,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但是人们对夸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山海经》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夸父追日”有贬义和褒义两种含义,既可以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气魄,也可以用来比喻自不量力,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由发言,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们应该深入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并能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灵活运用。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民间故事、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等,二是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三是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等。历史典故与寓言、神话传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是有据可查的,例如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将相和》,包含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其实就概括了《将相和》这个故事中的两个情节,历史典故在岁月的长河中如同一面明镜,供后人去窥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成语作为汉民族语言的特殊载体,必定也承载着历史文明。历史典故中包含着我们的历史文化,浓缩着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以这些成语为窗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听说教学中学成语

成语的节奏性和音乐性往往在诵读中体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成语的音韵进行成语教学,学生也能在成语本身的音节规律中感受成语的魅力,更加熟练的掌握学过的成语。有些成语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成语中声音的复沓,它的四种形式分别是:双声、叠韵、叠音和拟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成语的特点,在带领学生吟诵的同时,教授相应的吟诵技巧,配合成语的节奏美让学生体会到成语中蕴含的情感与内涵,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四)阅读教学中学成语

阅读是积累学习成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成语,可以积累大量的成语,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知识面的拓宽,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中获得审美体验,锻炼发散思维,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了解故事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成语的含义,针对这类寓言故事,教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背后的寓意,理解成语的喻义和引申义,灵活运用此类成语.例如三年级下册中的《买椟还珠》是一则成语故事,现在的人们通常用“买椟还珠”这个成语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根据小学三年级的学情,学生通过几遍阅读可以读懂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但是他们往往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则故事,运用到写作和口语交际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人买了盒子不要珍珠的故事,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目光短浅、去舍不当的人。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小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分角色阅读、大声朗读,以便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五)拓展活动中学成语

观看动画学成语,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在教授成语的时候,让学生们观看动画,通过动态的、生动的形象去加深对成语的印象,有声有色,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容易接受,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较短,教师采用动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游戏中学习成语,你画我猜、你演我猜。寓教于乐,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营造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目标。芬兰优秀教师爱丽莎认为:“让学生主动学习其实很简单,就是营造出一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氛围。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在游戏中学习成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成语故事新编,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在进行成语教学期间,教师应充分结合学情,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启用教学的创新模式。为学生创建灵活、有趣的教学氛围,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更多有关成语的益智类游戏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游戏中学习成语,激发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率,保持学生对成语学习的热情,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其中包含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其中成语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小学语文成语教学开展的具体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使其表达能力与词汇量相对丰富,有助于其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1-54.

[2]田少青.成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6-20.

[3]彭德忠.谈中学语文课中的成语教学[J].吉首人学学报.1993,3-7.

[4]陈国梅.浅谈成语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6-16.

[5]李可闻.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20.

[6]门张淑.浅析小学成语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语文学刊.2010,3-9.

[7]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4.

[8]柱赛男.关于小学低年级成语教学的悟與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10.

[9]吴雅雷.结合生活教成语一得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 小学 版 ),2009(3):13.

[10]王淑华,徐晓惠,刘珍.小学生成语掌握与运用偏误分析 [J]. 教育探索 ,2009(4):35-37.

[11]陈 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J]. 科技信息 ( 科 学 教 研 ),2008(12):300.

[12]姜正德.小学生作文语言贫乏问题的对策 [J]. 浙江教育科学 ,2007(6):50-52.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