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博物馆展陈空间中交互设计的应用与发展探析

2020-07-12 08:55江南大学214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观展观者展品

(江南大学 214000)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及通信等数字技术等普及,信息的获取和交换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往的物理性交互方式转变为了数字化交互。博物馆作为特殊的叙事空间,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空间和时间等媒介,构成丰富的信息综合体同样面临着新的冲击。博物馆服务于城市公共生态,承载了文物财产的保护,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服务群众的任务。它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过去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文化生活的映射,是文化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传统博物馆的设计是通常是基于展品展开的,而观者通常被动得参观博物馆空间,且观者与产品的互动仅仅止于“观看”。因而博物馆空间于观者的关系是相对静态和被动的,且很大程度上受策展人的思想所左右。新兴的科技提供了合适的技术,如何辅以适当的交互设计,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多层次多元解读,改变过去单向被动的信息传递方式,建立历史文物与观者的连接,帮助博物馆实现服务群众的理念是如今博物馆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形式与内容的失衡

在博物馆实体空间的展览中常见的交互方式是展览内容与实物的跨媒体展示、信息站点及移动设备推送展览内容信息。展览内容呈现的方式除了过去常见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声音和机械模型,融入了包括电脑三维建模、立体投影、扩增现实、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在内的数字技术。其目的是在于丰富信息传播途径,提供全新的感官体验,使观者沉浸于有趣的展览空间和体验中。然而,尽管多元化的数字技术已经革新了现代博物馆的交互方式,但目前最为常见的交互媒介仍为屏幕交互。2屏幕界面交互设备已经被广泛得应用于各类博物馆空间,成为数字化信息互动的主要媒介。屏幕互动的信息呈现主要取决于内容设计,是简单得将传统的图片,文字和声音电子化转移到屏幕上,以循环播放的形式呈现给观者。在这种情况下,观者与展品的互动方式仍旧停留于相对被动和静态的观赏上,并未对展品信息重新组织,观者也无法加深对展品的理解。该种方式的创新仅仅是对于信息传达媒介的创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介的转变并不能改变观众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创新应该将重点至于信息的内容而非传达信息的媒介。

2018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展出了对中国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的3d还原版,并将视频发布于Facebook上,在短短三周内便引发了两百多万次的播放。《秋林读书图》是明代画家项圣谟的山水画作品,描绘了安徽齐云山秋季的美妙景色。大英博物馆将《秋林读书图》的画面制作成了3d影片,并利用电子屏幕在馆藏空间内循环播放。影片前一秒,画面仍是静止的,后一秒便进入了3D画卷中。通过3D技术,进入古老的山水间神游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跟随飞鸟进入画中,穿过树林山间,淌过小溪河流,观者可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丰富的细节。设计师利用他们的创造力以电脑动画将二维的绘画转化为三维的动画场景,使观者可以清晰直观得感受画作描绘的自然风光。《秋林读书图》的信息流动虽然还是单向的,但是信息传达的方式发生了转变,设计师通过电子屏幕这一媒介,应用数字技术重新设计演绎了绘画场景,帮助观者观赏和了解绘画中的景色。

虽然《秋林读书图》运用数字技术将静态的山水画转换为动态的影片带来了新奇的展示效果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并未对展示内容有更深刻的传达与挖掘。公众记挂的也许仅仅是有趣的动画场景,齐云山的秋景和明代人们的山野生活受到展示装置电子屏幕的限制,并未得到深入的演绎和展示。新科技所带来的新体验成为了焦点,观众虽乐在其中,如果没有进一步启发观众对展品及与展品相关的知识继续探索深化,就等于夺去了内容本来应该得到的关注。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展示方式及新技术应用的成功之处,是能够把历史放在今天的语境中展示,将观众与过去之间的距离拉近,作为引导观众对知识深化之前的第一步。新技术带来新的可能性,也让博物馆面对形式与内容失衡的危险。

二、展示设备与展示空间的界限

展示空间内的数字交互通常是通过显示装置与观者的互动实现的。突破显示装置与空间的界限,将展示媒介与内容充分融合,从而提供给观者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式博物馆空间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单向的动态参观流线加静态主题单元是展陈空间设计的常见方法。在展示空间中,策展人按照展品的主题,历史年代等元素组织安排展品和展示设备的分布,再通过实体形态的构成,规划出合理路径变化,引导观众参与体验。3而目前流行的数字展示方式中,展示空间中的路径是固定的,展示内容是动态的,通常通过电子屏幕或者小型互动装置实现。观众往往停留于观展流线中的某一个点,与交互设备进行互动。事实上,展示空间应该是思维的,即在三维的空间中融入时间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是依靠展览流线的推进而展开的。

广义叙事学的理论认为叙事本身不仅仅是对故事进行描述,而是更多得关注信息接受者得情境理解和对外部世界的根本认知。4叙事关系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其目的是将信息解构,通过多维度的媒介包括二维,三维和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该叙事关系中,“底本”是信息本身的状态,而“述本”是设计师重构的信息状态。广义叙事学的理论不再讨论叙事者如何精妙得组织设计信息,转而关注叙事者如何扩大“述本”的范围,从而使得信息更接近“底本”。在这个理念下,展示空间,观展流线,展示设备均为叙事关系的“述本”,并且整个展示空间即设计师,观展者,组织者共同协作创造的体验。最终的展览应是一种混沌的,纠缠的叙事状态,观者应当得到多感官的,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设计师也是参观者,参观者也是设计师,人人都是叙事者本身。在动态的观展流线中布置静态数字交互设备的方式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观者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但是对于交互装置过分生硬的应用不可避免得造成了设备与展览环境的界限。

例如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于2017年开放的“艺域漫游——郎世宁新媒体艺术展”,在题材上以郎世宁的画作为基础,应用新媒体和互动装置等方式,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绘画作品。展览创新得应用数位艺术,配合声光科技,创造出虚拟新现实主义的未来美学,为观者营造多感官体验的互动环境。其中一项重要的展项《画孔雀开屏》巧妙结合场地空间布置出了画面中的场景,并应用声光科技动态得演绎了画面中的孔雀,带给观众虚实结合的观展体验。但是对于该画作的演绎仅仅停留于交互装置的创新,并未充分得结合场地环境,观众仍然作为旁观者单向地观赏展览,并未真正走入设计师营造的环境,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三、结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不仅仅照顾过去参观者的观赏需求,更应该致力于提供多维度,多层级的感知体验。博物馆肩负着独特的文化使命,因此应用数字交互艺术丰富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同时,应更注重展品精神内涵的表达与传播。在组织展览信息的过程中,拓展媒介与载体可利用数字交互艺术创新展示空间。在广义叙事框架的指导下,展示设计不再采用传统主客分离的叙事结构,转而将叙事主体与观者合二为一,形成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注释: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1:38.

2.陈碧如.交互设计在博物馆的应用——数字时代的 挑战及机遇[C].鲁晓波,徐迎庆主编.第三届交互 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97.

3.师丹青.数字媒体条件下主题性展览中虚实结合的 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8):22-25,38.

4.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观展观者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文明比观展更重要
观展指南针
端午节观龙舟赛
参观美术馆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观展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