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7-12 08:55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23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23)

当下,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日益加深,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家国情怀”贯穿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历史与现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追求和文化素养。在大学生文化自信遭遇现实困境时,学术界需要通过家国情怀理念探析提振文化自信的实践理路。以此作为研究出发点,在家国情怀的框架中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便获得了理论基础。

一、家国情怀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意蕴

家国情怀是某个个体或群体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情感,从而自觉承担起相应的使命和责任。它以“天下一体”为逻辑基础,以忠孝一体为价值凝练,以经邦济世为社会实践方式,追求“天下太平”的价值理想。事实上,中华文明数千载演进历程中,家国情怀一直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有着深厚历史底蕴。

家国情怀来源于“家国一体”思想,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宗法制时期,奉周王为“共主”的“家国同治”的政治运作与社会管理模式。1沿革至今,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家国情怀。但家国情怀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赋予家国情怀不同内涵。

在传统社会中,家国情怀不单是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也是士大夫们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追求。在近现代史上,家国情怀则更多的是对身陷囹圄的民族发出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和行动。而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家国情怀脱胎于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以,不同历史时期家国情怀内容有所差异,但都是个体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热爱,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意识。2

“西方某些排斥中国意识形态的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3而家国情怀中所蕴含的一个个体或群体在明确自己身份归属后所引申出来的对家庭、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包含的个人利益与家庭、国家利益之间的取舍,以及自愿支持和自发地形成其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大学生理性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提供价值评判。

二、以家国情怀提振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关系

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主流文化。道家的身国同治论蕴含着一定的家国观念。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言:“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可以看出,道家主张天下应托付给爱自己、保护自己的人,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担当的必然联系,是立足个人层面的家国情怀。儒家文化中,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句有自己与家人以及亲戚之间的交往亲情,有面临外敌入侵,忧心国家命运的发展爱国爱民之情,也有感怀不遇的深沉情感。可见,儒家文化超越个人,是家国情怀在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的高度表现。

家国情怀是影响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认。4它借助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以及对文化产品的认知,保持对国家的凝聚性。5家国情怀蕴含的基于家、国的归属意识和热爱的情感,能够提供个体建构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激发出个体对国家历史与文明的认同感,进而转化成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自信感。由此来看,家国情怀能够在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提振文化自信。

三、以家国情怀提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困境

1.“意识形态陷进”消解家国情怀

一些与中国主流意识不同的西方国家,利用自身雄厚政治、经济实力,一方面宣扬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影视剧、文化报刊、新媒体等手段以幽默化的形式“唱衰”我国的传统文化,勾勒出一幅社会主义生活不如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印象,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主动放弃社会主义、自愿追随资本主义的目的。6另一方面,西方利用高校大学生个体意识的特性,将少数存在的社会问题演化为普遍的集体矛盾。不同属性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相互交织,阶段性的社会机制问题会在潜移默化间变成难以解决的制度枯井,循序渐进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方法被所谓“最佳方案”与“怀疑一切”的舆情掩盖。7

2.高校家国情怀培育工作势单力薄

新时代,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工作面临教学难度大和网络冲击两个问题。从高校自身来看,理论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容易存有照本宣科的缺陷,造成学生功利性学习。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易出现逃课,凭借机械背书的方法应付相关考试等现象。此外,个别教育主体全局意识模糊,只关注科研成果、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没有足够重视及支持家国情怀的教育活动,出现主体责任弱化的现象。8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为家国情怀培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成熟,信息传播的自发性趋势进一步加强,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交互方式的传播场域进一步拓展。9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学校、家庭,自主选择阅读第一手媒体资料成为现今大学生增加知识量的学习习惯之一。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过激的思想乘机涌入大学校园,严重影响部分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判断力的学生,加大高校推行家国情怀工作的难度。

四、以家国情怀提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从家国情怀出发,汲取中国主流文化精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第一步。经典书籍汇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思想内涵。高校应该运用好课堂主渠道,以阅读经典文本为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其中;通过梳理革命文化的历史缘起,将大学生带进先驱们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的意境中,激发出大学生的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的热情。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二步。首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事业与国家事业紧密相连,主动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真正将爱国爱家践行到生活中。10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准确的认知反思和价值判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把个人锤炼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再者,面对现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知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参与到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感知大学生现在以及未来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并在实际行动去诠释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

在互联网技术成熟的新时代,牢牢抓住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创新一套基于网络模式的运行机制则为第三步。一则巩固以党为核心的政治大局,加强党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权。通过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落实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二则构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广泛运用官方正式的网络平台发布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提高传播内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注重创新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变化,话语受众特点的变化,科学调整话语的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网络中,创新为大学生熟悉的生活话语。

注释:

1.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35(07):41-46.

2.张军.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伦理学研究,2019(03):113-119.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4.马运军.在文化自觉自信中提升文化认同[J].学理论,2012(35):170-171.

5.李捷,张露.论国家统一中的文化认同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9,47(01):26-36.

6.王永友,史君.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方式与应对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2):104-112.

7.张姝,亓光.在社会思潮交锋中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29-33.

8.张波.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J].人民论坛,2019(29):128-129.

9.董鑫.微文化视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1):239-240.

10.李艳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自我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27-29+33.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大学生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少女情怀总是诗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