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
——基于新冠疫情流行的背景

2020-07-12 08:02陈映倩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消费导刊 2020年45期
关键词:新冠心理健康青少年

陈映倩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一、引言

青少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新生后备力量,他们的个人状况、未来事业等都与心理健康状况密不可分(陈宗麒,2004)。由于青少年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其心理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由其特定的精神、文化、情趣、物质需求和生活行为需求决定,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开展家庭和学校需求的基础出发点(胡理毅,2002)。我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大多对青少年进行较为严格的管束,要求青少年“乖乖听话”成为了主流教育方式,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被不同程度地压制了,这一未从青少年心理需求出发的教育方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妨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陈宗麒,2004;胡理毅,2002)。根据年亚贤(2012)的调查结果,我国有异常心理倾向或严重心理问题和行为的小学生占20.6%,初中生占16.2%,高中生占17.3%。此外,范虹江(2004)通过调查发现,5.4%的中学生有轻度心理问题,7.7%的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12%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这一心理问题,其他心理问题还包括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承受能力低等。

在我国青少年面临心理问题的情况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满足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陈宗麒,200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一般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普及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等一般心理教育活动;第二,专门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开展的,表现形式包括咨询、辅导和矫治等(林燕,2007)。其中,为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的心理疏导活动至关重要,是疏导学生因社会现代化形势所带来的心理问题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培育和谐校园氛围的需要,最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年亚贤,2012)。

影响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因素包括内部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生理方面,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心理成熟提前和生理成熟滞后的矛盾,更加容易出现心理危机(陈宗麒,2004);环境方面,学校课程教育中的课程知识为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基础,家庭教育和人际交往使青少年形成了“父母-同伴”互动的影响模式,在在与家人和同龄人的互动中不断学习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林燕,2007);第三,社会环境的巨变容易增加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陈宗麒,2004),灾难和死亡发生后,以往青少年大多时间投身于学习,缺乏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天灾人祸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打击,轻则产生逃避、消沉等各种心理问题,重则发生极端行为(陈丹萍、刘沙,2009)。

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流动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线下学校教育被线上课程所取代……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新冠疫情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根据《南都周刊》的报道,疫情期间和复课初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更多了①。因此,在诸如疫情等公共危机背景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仅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也与家庭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如何降低新冠疫情对青少年的心理冲击?青少年、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亟待回答和研究的。

二、新冠疫情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形成机制

青少年在其成长历程中,会接受周围环境生态系统的各种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长此以往,形成了个人的固定反应模式(沈永江,2007)。当青少年亲身经历或目睹威胁到生命安全的天灾人祸时,往往会有极度害怕、恐惧或无助感,严重的还会演变为应激障碍(林红,2020)。有应激障碍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对突发事件毫无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面对大的灾难,容易精神失常、走上绝路等(曾长普,2002)。

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环境生态系统因素(诸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交互作用和影响(沈永江,2007)。并且,由于青少年处于成长和发育的特殊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学习生活相对单一,思考辨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恶化带来的破坏,当其经历了超出其认知范围的应激事件后,会出现生理、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且应激反应程度比员工更高(刘宏等,2017;朱小林等,2020)。因此,构建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的爆发不仅破坏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也使得人民的生命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我国各地政府迅速启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一级响应,对各地、各个小区人员出入采取严格的管控和筛查措施,同时,企业和学校也相应采取了延迟开工和延迟开学的措施(朱小林等,2020),随着疫情情况的变化,又逐步转变为线上办公和线上教学模式。青少年是新冠肺炎疫情波及的主要人群之一,对他们进行及时和适当的心理疏导是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林红,2020)。王慧等(2020)通过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在心理上的问题会通过生理症状表现出来,诸如食欲和睡眠质量下降、焦虑、烦躁、发脾气等,也有的青少年不会有剧烈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花大量时间看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话少、笑容少等,若上述反应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则需要通过专业心理干预加以疏导和矫正。

长期居家封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造成负面影响。沈晓霜等(2020)通过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13~16岁女生的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和总体焦虑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生,四项焦虑总分高于全国常模,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初中年龄段女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金宁宁等(2003)在SARS期间针对高校隔离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的焦虑水平较高。当家长逐步复工回到工作岗位后,孩子大多仍处于居家学习的状态,虽然并未回到学校中进行线下学习,但课业任务和压力与线下学习并无区别,青少年学生的课业焦虑并不会明显下降。尤其是学业和升学压力最大的高中生群体,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线上授课、高考延期后,在学业上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和恐慌(朱小林等,2020)。对独自居家学习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缺乏家长的陪伴和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往往会产生焦虑。部分家长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同理心,当发现孩子居家学习出现不够自律的现象时,通常会通过语言对孩子进行抱怨、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推向更加不利的境地,更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新冠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三、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措施——基于新冠疫情流行的背景

(一)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联动,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生态环境,共同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生态系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基础,如果仅仅从青少年本身入手进行心理健康疏导与教育,往往会事倍功半,青少年很容易回到旧的心理状态;只有改造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消除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土壤,从而从本质上真正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沈永江,2007)。

在政府层面,应当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政府应当鼓励、支持社会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最后,政府不可忽视社会环境的治理,尤其是学校和社区周边的环境治理,对黄赌毒等有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良文化和风气要坚决打击取缔(曾长普,2002)。

在学校层面,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安全、和谐的良好育人环境,能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气到积极的塑造作用(曾长普,2002)。首先,学校应该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可以通过培训等形式使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自身也应当以身作则,主动提高自身心理卫生水平,构建亲密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情绪发泄的对象,提倡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陈宗麒,2004)。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研究教学之余,也应当研究教育方法,多对学生采取“赏识教育”的方式,即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自信面对学习生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也能有所助益(陈宗麒,2004;沈永江,2007)。最后,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疏导长效机制,例如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普查的方式筛查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学生,及时对心理状况异常的学生进行疏导(年亚贤,2012)。

在家庭关系方面,家长应当理性对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以积极、及时沟通的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态系统(沈永江,2007),同时,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学会调整自身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活动规律,避免把自身的紧张和不安全感传递给孩子,也不能以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子女的心理问题(王慧等,2020;曾长普,2002)。为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当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基于孩子特定的心理、生理状况产生的一般心理需求,以及根据自身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产生的特殊心理需求(胡理毅,2002)。遇见家长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时,家长应当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以家校密切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沈永江,2007)。

(二)以思维方式教育为基础,实现青少年思维方式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育整合

思维方式教育包括对价值标准、思维视野和方法、思想观念等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环节(田建安、孟建伟,2007)。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心理发展是由其接触的环境和运行规则引导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枢纽,因此,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育进行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林燕,2007)。但我国以往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往往忽视了思维方式教育,各类教育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整合,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采取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处理,要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认识到思维和心理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教育的重要性(田建安、孟建伟,2007)。青少年思维方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内在素质方面,将思维方式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相整合;第二,在外部因素方面,将思维方式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家庭教育、人际关系等相整合。

(三)域外经验:开发生命教育以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

虽然中美两国在对个体生命观方面存在差异,我国倡导集体主义,而美国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美国生命教育的有益经验仍有可以借鉴之处。美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生命,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以建立自信,最终有益于青少年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成果(陈丹萍、刘沙,2009)。我国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以便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建立健全生命教育相关体系,开发灾难自救、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相关课程,并辅之以必要的实践和体验活动,做到寓生命教育于日常行为活动;制定合理的生命教育政策,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管理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中。

注释:

①《南都周刊》(2020年6月9日):《还在震惊中?你是不是也遇上了“伪开明真焦虑”的家长》,http://k.sina.com.cn/article_1641532820_61d7cd9401900p11t.html。

猜你喜欢
新冠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冠疫苗怎么打?
青少年发明家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