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思路探讨

2020-07-12 14:37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滨州市全域农村土地

山东省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 滨州 256600

一、滨州市概况

(一)概况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临东营市,南连淄博市,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与德州市接壤,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全市土地面积9600平方公里,辖滨城、沾化两区,邹平市,惠民、阳信、无棣、博兴四县和市属三个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内最大的行政区。

(二)自然条件

滨州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夏季气候潮热,降水集中。多年平均气温12.7℃,降水量564.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632.0小时;风向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

全市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山地、山脚丘陵地、山前倾斜平原、缓平坡地、河间浅平洼地、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背河槽状洼地、海滩地等九种。地势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以小清河为界,全境呈现南北两种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小清河以南为低山丘陵区,以北为黄河冲击平原。

滨州市境内以黄河为界,南部为小清河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过境河主要有黄河、德惠新河、徒骇河、马颊河、支脉河、小清河,各河大致流向东北,注入渤海。海岸线长23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北部沿海有滩涂面积9.37万公顷,负15米浅海面积20万公顷。岛屿50余个,渔港5处,宜盐面积9.6万公顷,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沿海滩涂、浅水海域发展水产养殖和制盐业潜力巨大。

滨州市境内土壤共有五个土类,13个亚类,28个土属,127个土种。五个土类分别是潮土、盐土、褐土、砂姜黑土、风砂土。本市境内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森林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自然植被为灌草丛植被。

二、土地利用现状

滨州市土地总面积1375.83万亩,截止2019年底,全市有耕地695.79万亩、园地43.61万亩、林地30.65万亩、其他农用地179.06万亩、盐碱地31.87万亩、其他草地35.40万亩。全市地势平缓,土层深厚,适宜发展多种种植、养殖业。

三、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滨州市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农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土地整治缺乏统一规划。滨州市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生态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水利工程专项规划等分别由不同部门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不衔接、不统一,导致农村土地整治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效益差。

(二)农村土地整治手段单一。在农村土地整治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农业示范区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分散在不同部门,各部门出于不同目的分别开展土地整治。

四、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思路

(一)“十四五”开展农村全域土地整治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1.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开展全要素综合治理,统筹安排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统一解决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2.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开展乡村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功能,对恢复治理农村受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3.有利于加强耕地保护。“十四五”时期,滨州市耕地保护难度日趋加大。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零散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进行空间置换,加快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二)滨州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路

1.把全域规划放到首要地位。在《滨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控制下,加快编制《滨州市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综合评价不同地区不同乡村的经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制约因素、功能定位等,确定编制目标多元、要素融合、各具特色的乡村土地整治规划,统筹生态修复、耕地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空间布局,引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科学、规范推进。

2.科学编制实施方案。以整乡整村为项目单元,确定实施范围、建设规模、目标任务、时序安排等,统筹安排各类整治工程,明确资金预算和使用计划,提出具体推进措施。

3.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修复。通过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统筹耕地提质改造、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工程,在保证永久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不减少前提下,促进农业用地集中连片、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整治。从乡村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性着眼,创新“土地整治+”模式,通过有侧重点地实施“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土地整治+生态建设”“土地整治+乡风建设”“土地整治+智慧乡村”等模式,因地制宜地将土地整治与乡村社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与经济价值等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5.用好土地政策。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允许在项目区内对零散分布的建設用地、耕地、园地、林地及其他农用地进行空间置换和布局优化,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时统一调整。二是促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允许开展零星分散耕地整合归并、提质改造等工作,形成的高质量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并在补划前按一般耕地管理和使用。

6.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发挥资金综合效益;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整治。

五、结语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种全新的土地整治模式,对保护耕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滨州市应及时转变农村土地整治思路,立足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全域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乡村有机更新。

猜你喜欢
滨州市全域农村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中学啄春泥文学社
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强化承包经营合同管理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