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2020-07-13 01:28岳静静
河北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档案馆少数民族艺术

岳静静

南湖镇人民政府

少数民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特色文化之一,它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是地方群众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通过劳动、工作、生活的积累而凝聚出的艺术结晶,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在国家强调“文化输出”,以增强软实力为未来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扬。为此,地区的档案馆需要就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以及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各地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步,但对于实现“文化输出”的战略目标而言,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所以,各地区档案馆需要更进一步地增强档案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为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力。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传统文化灿烂多彩。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下的传承和发扬。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生活性,它起源于底层人员的日常劳作,是大众在日常的娱乐和休闲中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而创造出的文化类型,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历史的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展现了中国各地在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过往和变迁。我国是多民族体系国家,千百年来,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变迁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与民俗文化艺术也在发展变化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根源深厚又意义非凡的图腾文化和诗歌文化传统,如土家族的巫师文化体系和从巫师文化中衍生出的歌师文化,这种极具土家宗教特色的文化,大多以民俗歌谣与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现,既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又兼具历史人文特色,是土家族世代承袭口手相传的民族艺术,也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瑰宝。

如土家族文化体系一般,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以歌谣或者舞蹈来展现和传承彼此的文化类型,如婚嫁、丧葬、祭祀等诸多生活层面,少数民族都会以歌舞的形式来展现。可以说,乐舞、歌谣等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已经融入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是他们的生活形式、生活习惯。这种生活气息浓郁、生活符号突出的文化形式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民谣独具民族特色,有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歌舞形式和创作灵感来源于底层人民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既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拜,又表现出对生产劳动的颂扬,还体现出对生活的感恩。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种类型,有高昂激烈又低沉含蓄的山歌,有欢快轻松又严肃阴韵的民谣。可以说,歌舞文化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和传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的舞蹈、歌谣、音乐都在长期发展进步中逐渐成为其他文化类型的发展蓝本,对于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展现形式

文化资源有动态的资源类型,也有静态的资源类型,如诗歌、曲艺等属于动态的少数民族资源,通常存在于文艺演出活动、民族节日聚会之中。而文字、图画等属于静态的少数民族资源,如《济火碑》等,一般出现于艺术展览、艺术评奖中,在新时期下,少数民族艺术又衍生出了第三种类型,即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而进行艺术活动创作的民族文化艺术家,这种文化类型既存在动态文化资源,也包含静态文化资源,如少数民族绘画、民族风格的乐曲创作等,这些艺术资源常见于个人艺术活动。

在当下,我国的文化艺术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少数民族文化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崭新的人文氛围和文化生态背景下积极融入新时期的人民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所以,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保护,档案工作者应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传播方式予以改进,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口传心授和文字记录为主。口传心授即是最常见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展现形式,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形成无形流播,存在转瞬即逝的缺陷且误差性极高,但是因为传承的过程简便,限制条件不多,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流传。除口传心授之外,还有一种传承文化是文字记录,这种传播方式的媒介和载体是有形书刊,以视觉作为感官刺激方式,其流传长度更加持久,但表达模式比较抽象,且失传概率高,如云南地区的彝族前身南诏蛮曾经流行双蛇图腾崇拜,但是到今日,相关的祭祀活动和庆典方式都已经失传,除《南诏图传》提及过该图腾文化的存在外,已经无法再获知具体的文化内容和表现方式。

因为两种传承方式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性,为了加强新时期的文化资源开发,档案馆需要构建起新的资源保存、宣传和继承模式。

三、少数民族的艺术档案管理策略

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输出非常重要,为此,档案馆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影响力,现提出以下建议,以作参考。

(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展览

档案馆通过策划制作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形式,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这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档案馆可以从其中提出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进行展览策划,根据相关思路和主题实行多元化的文化主题类展览策划,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策划,以此反映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档案馆应该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将更多社会公众吸引过来,并参与到文物修复、藏品普查等工作中,逐步意识到本地文化资源优势,也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文物本身不会石化,档案馆为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应该主动去推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民族历史文化为例,里面涉及了民俗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渊源历史、传说故事以及经典诗词等内容,需要利用多种载体帮助人们加深理解,对此,档案馆在展示上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这样有利于人们强化认识同时扎根于心田,避免受到展品的束缚,能够融入文化脉络与社会环境中,通过形式展示与表达方式,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档案馆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播工作中,为人们全面、系统地进行讲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加强资源整合

档案馆的少数民族文化馆藏资源涉及民族民俗文物、土司文物甚至革命文物等内容,但是,目前的档案馆普遍缺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档案馆可以和其他的档案机构结成联盟,将不同档案机构的成员、专家、学者整合起来,尽快打造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将与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研发出来,通过统一的组织与策划,实现成果均享的目的。如可以通过专家对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作出全面梳理,结合各受众群体特点研发相应的文化传承教育内容,并采取展览、著作、绘本、课程、文化专题片、教育活动和讲座等形式进行,由各档案馆负责推广与实施,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除了和其他档案机构积极联合,档案馆还要加强和科技的融合,建设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移动档案馆、泛在档案馆和智慧档案馆等,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网络宣传媒介打造具备高传播力和高宣传度的档案馆区域平台,能够在时空上寻求突破,也实现了文化传承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

四、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先辈们用勤劳与智慧铸就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华彩。在国家持续加强对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档案管理机构应当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记录和发扬,让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继续发挥自己独有的艺术价值,为国家的人文社会建设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档案馆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when与while档案馆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