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三省中国画家艺术状况分析

2020-07-13 01:28桑可寒
河北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画报东北画家

桑可寒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东北艺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宝贵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就是伴随着铁路交通的便利,关内流民、多国侨民的移入,带来大量全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教育观念而产生发展的。到了三十年代东北画坛处于日伪统治的高压状态,当局者的意志也在左右着该时期的中国画家们的创作思想和活动范围。来华侨民中日本艺术家人数居多,这也促使东三省美术领域的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一些中国画家们,有的学成返乡后,不肯参与被限定的美术创作工作,甘愿执教渡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北积蓄艺术力量;有的则继续进行无倾向的创作,以夯实的画工出现在各大展览中;有的则以画为武器,在各大刊物发表艺术作品表达爱国情怀。

一、艺术家概况

流入的外省的与毕业于京、沪美专和赴日留学归来的艺术家们,在此时局影响下情绪消极,多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以此继续个人的艺术创作。这使得该时期传统的师徒制美术并没有因西方绘画理念、教学观念的流入而衰亡,依旧保持着中国传统的从师授徒形式,这也为日后东三省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山水花卉画家邱壑、山水人物画家孙玉泉、山水人物花卉画家白耀堂等,都对辽宁绘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求学画的人越来越多,后起之秀可谓层出不穷,师承关系清晰。如梅文润从齐丹山学画,擅长绘羊及花卉草虫;蔡小坡从赵润山学画,擅绘马及山水花鸟;依艮蕃师承王光烈,书体多为篆书、石鼓文、隶书书体,文采绝佳;依艮蕃的弟子高澄鲜,曾先后五次参加国展,其书笔堪称精妙;张之汉除向各家学习外,自创左手画山水。此后的画家有画山水的邢焕文、画竹的白象庚、画人物的朱曼僧、画虎的廖经世以及深受当局者喜爱的画家于莲客及其胞弟于鸳寿等。继续以卖画为生的画家们为营造声誉开始一同举办各种书画展览会,同地区同画种的画家组织各种绘画社团、研究会,再到创办美术专科学校。

民国十三年春,身为共产党员的艺术家韩乐然来东北创办奉天美术研究专科学校。风雨中建立的奉天美专,虽不是辽宁近代史上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但却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美术学校。其完备的教学系统为东北乃至新中国都培养出了大量专业的美术人才。如继任者徐延年,此后的如李寿如、王角、邵宇、陈树堂、孙恩同等,这些美术人才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北、华北等地继续从事美术工作,透过其办学历史,可以窥见近代中国东北地区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状况之复杂。

二、该时期的美术创作

美术作品包括绘画(中国画、西洋画等)、造型艺术(建筑、雕塑)、工艺(民间工艺、刺绣、陶瓷、染织等)以及书法等。民国初年,在蔡元培的倡导下美育得到重视。东三省的部分中小学校先后开设了图画、手工课并注重写生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推进了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也使得此后东三省的漫画、木刻、宣传画、连环画、水彩画均得到了发展,对开启民众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形式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被多为提倡。其中艺术创作的内容、形式、所选取的题材都有所改变。

(一)中国画创作

东三省美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康熙年间就有因擅长指头画闻名的高其佩。清末民国初年间,吉林绘画主要是水墨画,其中山水画、花鸟画较为精尽,人物画次之。二三十年代坚持传统的著名画家有吉林的冯竹士、王兰坡、赵云樵、冯春圃等;辽宁的崇华、关子衡、邱壑、孙玉泉、周铁衡、葛月潭方丈等;黑龙江的赵佩瑶、王味根、郭维汾、王关石、王绍维等。这些大家组成了东三省传统中国画的夯实根基,也为此后的中国画发展留下宝贵财富。创作的中国画内容多为梅兰竹菊、花鸟鱼虫、工笔人物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量日本画家的移入,也为传统中国画格局带来新调整。受当局偏爱的有于鸳寿、于莲客两兄弟以及张紫枫等,但该时期还有很多中国画家坚持中华民族的绘画传统,即使被当局屡屡叫去,还有“南国画”的倾向,仍不肯随波逐流,而这些都是爱国画家所作的无声的反抗。

(二)西洋画创作

三十年代一些艺术家选择迎合当局者口味的绘画题材和形式,最受当局追捧的当属刘荣枫。他曾在日举办个人画展,1930年其作品广受赞誉。其画面富有满洲地域特色也被誉为“满洲的乡土画家”,其创作内容多以忽视当时社会环境,刻意凸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景、市民生活为主,类似画家还有李炳三、李平和等。

但在该时期,还有一些艺术家选择没有政治倾向色彩的题材进行创作,如表现自然风光、街市风景、水果静物等,体现不谄媚奉承的意志,用纯粹优秀的作品出现在东北画坛。其中,哈尔滨的地方画家韩景生与石揖算是代表。韩景生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两年后学成返哈后在哈任教。1940工作于美术研究所,受早期求学经历的影响其绘画技艺精湛、富于变化且新颖大胆,是所里唯一被日俄公认的中国画家。其作品《透笼街教堂》曾在画展中获得佳作称号,但这也仅仅是景象描绘,是画功的再现,无任何政治倾向。

同时期石揖早年以俄侨的西画作为绘画启蒙,后曾与侨居哈市的大部六藏学习西画。在俄、日、黑龙江本土地域美术的多重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画工扎实精湛,绘画风格多元、开放且富于创新。也为后期东北地方艺术的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是一位难得的艺术大家。石揖擅长历史画、人物肖像画,但在三十年代其创作的内容多为无倾向性的自然风光、风景静物等。作品《楼头远眺》《静物》都曾入选大型画展。可见在该时期石揖在创作时在有意识地选择无倾向性的题材和创作形式。

(三)书法创作

当时权贵们的作品经常在画展中以佳作出现。如当时著名的“三笔”——郑孝胥、宝熙、罗振玉,另有袁金凯、于琛澄、蔡运生、郭宗熙、孟思远等墨宝也为人追捧。可见书法在当时俨然成为上流社会的交流媒介。除了政客外当时名声显赫的书法大家如王光烈、依艮蕃、高澄鲜,此三人都是民国时期东北书画界的大家。师爷王光烈为近代东北书法篆刻第一大家,擅长各种书体,对于各种金石刻印也不在话下,其书体各取众长笔墨灵秀,曾担任沈阳大小公报主笔,并与游国臣、荣孟枚并称“关东三才子”。依艮蕃则师承王光烈,其字体古着朴然、敦厚自然。不仅书体文采绝佳,其金石篆刻也是秀丽工整,这与其自幼勤奋好学有很大关系,而这也深深影响着其学生高澄鲜。高澄鲜的书体沿吴昌硕、王光烈、罗振玉的甲骨脉络,使其金文、甲文、古泉文最为出彩。其画作落款与其师依艮蕃一致以干支年号纪年,或只标注名字。当时被奉为“奉天画坛三杰”的葛月潭方丈,其书画也是当时的炙手可热的墨宝。

三、美术作品的传播途径

经过民国初年美育改革后,东三省漫画、版画、连环画等艺术创作形式得以发展。图画作品表达更为直观、便于理解、传播效果好,不同文化水平的民众均可看懂其含义。因此,画报期刊也成为当时的爱国志士们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革命精神的一大重要途径。

建国前的东北美术刊物有《奉天晶画报》《满洲画报》《小公报》《沈水画刊》《大亚画报》《新民画报》《文艺画报》《沈阳画报》《艺光》《文画日报》《东北画报》等。爱国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揭露底层贫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如1939年以后,在日伪创办的报刊上,发表署名白光的木刻《车夫》,以车隐喻日本侵略者,被车夫抽打的老马,则表现着中国人民被奴役被欺凌的情景,表达了中国大众的悲苦境遇。其他如《捡煤核的女孩儿》《洗衣妇》以及署名叶行寅(夜行人)的《自刻像》等,都充分表现了东北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署名孙非常的《狂飙》,作品以黑色为基调,用白色的光表现人物的轮廓,强烈的对比昭示着人物的内心情感,气势恢宏、动人心魄,更直接表现了中国人民那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精神。

四、结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东北艺术在开阔的文化氛围中得以高速发展,而三十年代的东北沦为日伪统治,这期间的美术工作无论是美术组织的成立、美术活动的开展、艺术家的定位都在受日伪当局的影响。大量的中外作品都曾参与日伪举办的美术展览,参展的美术创作题材和内容也受时局限制与浸染。而在此艰难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爱国的中国艺术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的爱国立场。尽管这些声音可能微弱,但也是那个时代爱国心绪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画报东北画家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酷炫小画家
大东北的春节
陕西画报航拍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