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阳城县商汤信仰发展研究

2020-07-13 01:28孙红梅
河北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阳城商汤宋元

孙红梅

辽宁师范大学

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商朝开国君主。汤革夏命,打破了天子不可变的定律,完成了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而商汤的祈雨求福事迹更使他受到百姓的敬仰和尊崇。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行山以西,山脉纵横沟壑,地形十分复杂。由于山脉的阻隔,导致该地区有降水量少、地区以及时间分布不均的特点。

一、宋元以前阳城的商汤信仰发展概况

早在商朝时期,商汤信仰就开始存在。关于商汤祈雨桑林的传说,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多有记载。

《墨子·兼爱》:“汤曰:惟予小子敢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另外,《论语》《尚书》中皆有类似记录。到秦汉时期,有了关于此故事的更加详细记载。

唐朝盛行的宗教信仰大多推崇上天恩德的重要性,因此,一遇天灾人们总会想到祭天祈福,《全唐文》中就有关于玄宗祈雨的记载。

可见,唐朝对祈雨活动是极其重视的,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相应的祈雨祭祀形式。但祈祷的对象众多,比较普遍的有巫师、雨师、山川以及贤王名士等,商汤信仰也在这一时期得以流传,但并未见其发展的高峰。

二、宋元时期商汤信仰及商汤形象的演变

宋初仍有前代“祈雨桑林”传说的记载。

《太平寰宇记》:“析城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山岭有汤王池,俗传,旱祈雨于此。”宋元时期,商汤祈雨神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商汤信仰也超越了前代后世,发展至高峰。至于商汤信仰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官方政府继承前代赐封神祗的做法,将前代神祗中对社稷有益的人尽可能罗列出来,加以封号,并进一步嘉赏爵位,甚至有了政策层面的规范。

《宋会要辑稿》中就提到:“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商汤信仰亦以此为契机,在此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官方对于商汤形象的重新界定,除了前世颂扬的一代明君,更充分挖掘了他祈雨的功绩,并由此敕封其为雨神。

神宗和徽宗年间因遇大旱,天久不雨,为此特地派官员往析城山祈雨求福,悉获灵验后欣然敕封。因于中央政府的敕封,商汤在民间百姓心中也不再单纯是为了求取生计而祭拜的神明,而转变成为官方明确列入信仰体系的雨神。商汤形象在民间的提高,为商汤信仰在该地广泛流传开辟了更加广泛的空间。

终元一代,畜牧的生产方式始终占重要地位,尤其在统一全国前几乎是这个民族获取生机的唯一路径,但在入主中原并建立王朝后,蒙古族接触到了与此完全不同的汉族农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到寻常百姓,几乎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文明,而旱灾又频繁发生,基于此种背景,元统治者继承了宋代的商汤信仰,祈求以祭祀神明的方式求得风调雨顺。

另据元十七年(1280年)《汤帝行宫碑记》中的记载,在阳城县所建的汤庙共十七处,远远超过周围其他地区汤庙的数量,从中亦可窥见阳城地区商汤信仰的发展态势。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由于生产环境、官方推崇等多种原因,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了以阳城地区为中心的“商汤信仰文化圈”,商汤信仰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明清时期商汤信仰得以进一步发展,其中原因虽也涉及政府强化管理的作用,但总体来看,推动其发展的力量主要集中于民间。这一时期的商汤信仰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趋于民间化的特点。

三、宋元时期商汤信仰在阳城兴盛的原因

(一)农业生产环境的诱因

阳城多山地丘陵、地势高、地形复杂,且受山脉阻隔,湿气难以到达,以致此地降水少。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若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溉,极有可能引发饥荒。且阳城历来有养蚕的习俗,阳城古称濩泽,桑为农作物名称,蚕又以桑叶为食,这一点可作为此地种桑养蚕传统的遗证。此外,“商汤桑林祈雨”的传说在典籍中也屡有记载,也可见阳城对种桑养蚕的重视。而养蚕习俗的延续也正是民间百姓重视祈雨活动的原因之一。综上,阳城因其农业生产对雨水的需求,当地民众祭祀神明的活动便逐渐发展流行开来。

(二)阳城商汤信仰的历史渊源

晋东南地区是中国早期王朝的重点统治区域,更是早期文明的发祥地。该地区在夏商两朝一直受到王朝统治势力的影响,故而商汤在“桑林祈雨”活动后,商汤信仰很快就在民间发展起来了。同时又因商汤的罪己祷雨、爱民舍己的精神而备受民众敬仰,并且民间对商汤的颂扬也早有体现。在以后的时间里,商汤也一直作为先贤圣王和祈雨神明的形象受到民间和官方两个层面的祭祀敬仰。

(三)官方对商汤信仰的支持

宋元时期旱灾频发,统治者或出于安抚民心,或出于真心祈求神灵庇佑的初衷,重视对商汤信仰的宣传和管理。北宋对商汤的两次敕封使商汤信仰走出了民间信仰的范畴,并正式由官方政府管理负责,从而为商汤信仰的继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到元统治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农业生产经验的匮乏,加之生产环境的限制,以致旱灾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元统治者遂更加不敢懈怠对“雨神”的祭拜供奉。这一时期官方对于民间信仰的重视程度普遍都有所提高,而商汤信仰也位列其中。

(四)民间力量对阳城商汤信仰的促进作用

无论在任何一个朝代,与农业直接相关的都是普通百姓的生计。通过研究汤庙的碑文材料不难发现,从商汤信仰产生到发展再到渐渐弱化的过程中,民间力量始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前文提及商汤因其桑林祈雨的事迹广受推崇和敬仰,受此影响,民众多对山川等自然神明存在敬畏之心。《礼记·祭法》中就记载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为神。”另《礼记正义》中又记载:“阳气盛而常旱。山川百源,能兴云雨者也。”可见,民众自发对山川等的崇拜正好为后来的商汤信仰奠定了基础。此外,民众对“商汤祈雨”传说的代代相传也扩展了信众的范围。而当地的村社和地方大族亦是促进商汤信仰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四、结语

商汤信仰起源很早,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以阳城和河内为两个中心的“商汤信仰文化圈”,其中阳城析城山的商汤信仰较为典型,这里多强调的是民间层面的祈雨神形象。基于生产环境、历史渊源以及各方力量的支持使得商汤信仰在阳城有了得天独厚的地域发展优势,并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时期。纵观整个古代中国社会,商汤信仰从产生之初至明清时期,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拥有了根深蒂固的地位,此外,基于当时人的价值观而言,商汤信仰在促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方面亦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阳城商汤宋元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伊尹摄政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天下为家
谋贤才
商汤并非靠仁慈夺得天下
阳城的善政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