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东北民歌研究综述

2020-07-13 01:28姚佳欣
河北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调民歌东北

姚佳欣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院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所带来的霸权主义,不仅覆盖了经济层面也对音乐文化层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民族都在为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不停努力着,不同的民族因为长久以来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他们之间音乐文化的差异。而东北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部分,必然要得到传承和保护。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东北民歌,就2000年以来不同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依然以音乐本体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但也有从历史和现状乃至如何发展的开拓性视角进行探究,使东北民歌的研究范围呈现出了音乐本体和音乐文化背景的双重扩张,进而开阔了研究东北民歌的全新视角。

一、东北民歌的形态研究

民歌作为我国古老的音乐艺术,是百姓集体创作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民歌本身的特征是具有口头性,东北民歌也不例外。李金柱在《谈东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及其审美特征》一文中总结出了东北民歌的几点审美特征,包括地域性、抒情性、形象性、表演性、节奏性和韵律性。同时也强调,东北民歌是百姓田间地头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口头性,是“俗乐”而非“雅乐”。

由于东北三省辽吉黑等地与华北地区有着一定关系,近代以来大批山东河北的农民闯关东逃荒至此,因此,加深了关内文化对这里的影响,所以东北民歌的风格特征与其所处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苗晶在《我国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一文中对东北部地区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深度分析研究后指出,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广人稀,因此,历史上山东、河北等地的人民为了生存“闯关东”至此,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传播。王桂芹在《移民文化传播与民歌传承变异——山东民歌与东北民歌之比较研究》一文中从闯关东的历史变迁开始,分析了山东民歌与东北民歌在语言、民俗等方面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现在两地民歌的特点,同时指出二者的异同之处,并分别指出了二者在唱词、曲体、音阶调式、旋律旋法、节奏、衬词衬腔等方面的异同。田小书在《从“闯关东”看东北民歌音乐文化的特征》一文中认为,由于闯关东的人民受到了一定的剥削和压迫,而来到东北之后他们变得自由,无拘无束,再加之东北的天气寒冷,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的硬朗、豪爽和果敢,这不仅形成了东北人民的性格,也成就了东北民歌高亢嘹亮的音乐风格。宁彤在其《东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一文中指出,东北人民以游牧和渔猎为主,因此,形成了彪悍、勇敢的民族性格,又加之四季分明且冬天寒冷,因此,下大雪、刮大风、大口吃肉等中的“大”字便成了东北的代名词,进而也就形成了民歌旋律的宽广和高亢嘹亮的艺术风格。

然而,东北民族众多,因此,民歌的种类也较为繁多,不仅有汉族民歌,也包括一些少数民族民歌和萨满调乃至歌舞曲等。但狭义的东北民歌实则是指汉族民歌中的小调一类。宿辉在《浅谈东北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以<回娘家>为例》中提出,东北民歌的种类不仅仅有汉族民歌,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而汉族民歌中的种类也十分繁多,其中以小调居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类型。那么,为什么东北民歌的小调体裁比较多?史玉学在《谈如何准确把握东北小调的演唱风格——以<小拜年><看秧歌><回娘家>三首作品为例》一文中指出,由于地理环境平坦,田间地头的演出很多以及城镇贸易繁荣,因此,有一些职业或者半职业的艺人出现在了茶馆等公众场合,这些都使得小调在此地区间的壮大发展。

那么,该如何准确恰当地把握东北民歌的风格呢?诸多学者将关注点放到了东北民歌本体的研究上,如大多关注的是旋律调式、衬词衬腔、节奏节拍等方面。方鸿飞在《论东北民歌的调式特征》一文中强调,东北民歌七声调式要多于五声调式。而东北民歌七声调式是属于不完整的七声调式,例如,在角、徵之间加入“清角”,或者在羽、宫之间加入一个“变宫”,这也形成了东北民歌独有的艺术特征。史玉学通过对三首作品的把握分析得出,在旋律方面二人转对于东北民歌的走向是有一定影响的,并指出重复性是东北民歌的一大特征,而级进也是东北民歌常用的一种手法。并同时提出,东北民歌中具有色彩性的六、七度的大跳表现出了东北人民的豪爽和泼辣。而在唱词方面他认为,东北小调的唱词较口语化,词语注重儿化音。并举例《回娘家》中的“头一天儿”“过新年儿”等地方方言。同时指出东北民歌中的衬词十分多,目的是突出生动性,也为旋律的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宁彤也在《东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一文指出,东北民歌在旋律走向上加入了六、七度的大跳,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语调的夸张和民族的特征。而在唱词方面宁彤认为,东北民歌中的衬词尤为居多,目的是渲染气氛、加强效果,也使得旋律朗朗上口。另外,宁彤还强调东北民歌的节奏与歌词是紧密相连的。东北民歌的乐节和乐句大多呈现字多腔少,前疏后密的形态,这种节奏给予了旋律自由的发挥,也形成了东北民歌欢乐的情绪以及表现出了人民的豪爽。由此可见,东北民歌的本体特点正好构成了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艺术价值。

二、东北民歌的历史与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其实,近年以来绝大多数的学者对于东北民歌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了音乐本体的研究上,而笔者认为研究一个民族的民歌要深入民歌的日常生活中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和视角来探讨民歌背后的故事,进而对东北民歌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陈旸在《东北民歌研究的文化之维——以汉族民歌为例》一文中所说:“这些研究侧重在东北民歌的唱腔、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而没有对东北民歌音乐形态下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进行探析。”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东北民歌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来研究东北小调。首先,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早在明清时期东北民歌就已经进入了繁荣期。王宏在《明清时期东北民歌考辨》一文中指出,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东北民歌繁荣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由于当时东北地区的局势较为稳定,因此,音乐文化就得到了一定发展。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他传统音乐的体裁,而大部分的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例如,萨满调、载歌载舞的东北秧歌及地方小戏二人转等。而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一些适应当时题材的歌曲。随着社会经济的萧条,东北民歌跟随破产的农民来到了城镇,为了适应城镇的需要,小调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笔者认为这种对历史的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对东北民歌小调类型总结的一种解释,富有一定的开拓性。

其次,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当今东北民歌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太繁荣。张晶晶在《东北民歌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一文中认为,东北民歌现在一方面是传统的民歌,如《月牙五更》《丢戒指》《小拜年》等;另一方面则是根据传统进行改编的民歌,如《新货郎》等。还有一些则是流行在民间,多为即兴的形式,如红白喜事中的曲调,以及爬山抒发情感时的一些小调。而这些流行在民间的小调,一般掌握在老一辈人的口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而在当今信息化普及的时代,如果没有学者去探寻和研究,这些智慧的结晶就很可能会渐渐失传。值得庆幸的是,东北当地的音乐院校正在进行传承保护的工作,正如文中所说:“新成立的哈尔滨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也在对东北民歌的演唱教学进行重点研究解读。这些专家学者们根据自己的演唱教学经验与采风实践考察,总结归纳……进而再用于指导实践,有利于东北民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陈吉风在《论东北民歌在东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的传承》一文中也强调,东北地区的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对于传承东北民歌是有一定优势的,同时他在文中提出了几点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如可以请民间的艺人进课堂,为学生带来原汁原味的东北民歌,了解其发展的历史、风格以及艺术形式等。这些都对东北民歌的发扬和传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笔者认为,这种以民间音乐进课堂的方式来传承东北民歌的方法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

东北民歌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对当代声乐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盛文峰在《东北民歌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一文中指出,在民族声乐的创作中借鉴了许多东北民歌中的素材,一方面继承了东北民歌的音乐特征;另一方面也使东北民歌在全国各地的人民中较受欢迎。而在民族声乐的创作中也同样运用了东北民歌的风格,例如,一些衬字和衬腔以及一些小调特征等。这些对于当代研究和分析东北民歌的艺术价值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东北民歌的素材。汪苗在《东北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文中提出,由于东北民歌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容易被其他地域的人民所接受,加之其曲调刚直活泼,以及唱法的特点等都十分适合在现代音乐教学中使用,因此,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是其他地域所不能代替的。在具体的教学中他指出,可以将东北民歌专题化研究,并形成专题教材;也可以进行分类运用,按照音律和曲调的不同进行模块学习。另外,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扩展学习的应用方法,如介绍一些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以及将东北民歌中的伴奏乐器带入课堂进行实践操作等。但笔者并不认同将乐器带入课堂进行实操,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中的基础训练课而非演奏实践课,但文中对于弘扬和发展东北民歌,以及丰富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素材这些观点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此外,还有几篇其他角度的研究。于洁在《东北民歌中女性角色演绎新探》一文中提出,将东北民歌中女性视角下所创作的民歌进行了分类,包括女儿歌、媳妇歌和母亲歌。她认为东北民歌中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美学特征,其文化和社会内涵体现在封建礼教下,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泯灭女性心中向往美好的愿望。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对生活进行诠释,体现出了女性的多种社会价值和属性。刘雪英在《中国东北民歌中的抗战歌曲》一文中指出,东北民歌中保留了大量有关抗战题材的歌曲。这些都是当时旧社会人民口头创作并口口相传的文化宝库。其题材十分的丰富,表现了当时人民的愤懑心情。而在体裁方面仍然是以小调居多。由此来看,这些文章的角度十分新颖,为东北民歌的研究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的文章大部分是对东北民歌音乐形态的研究,少量的几篇对于历史与现状乃至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探索。但都未曾涉及详细的实地考察所得出的田野记录实证,因此,缺乏了一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在全球化已经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的现状下,我们要如何看待自己的音乐文化,又要如何文化自信的走出?笔者认为固守本民族精神文化气质以及自我的认同感很重要。也正如果戈理曾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诚如是。

猜你喜欢
小调民歌东北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四 季 相 思
大东北的春节
思 夫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