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2020-07-13 09:13程进军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教师应法治意识

程进军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事关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在课堂上,哪些因素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呢﹖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包括传统教师权威观念、学生拥有的信息因素、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等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合作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必须提升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首当其冲要重视、提高国民直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因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建成有赖于民众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而现实是,我国民众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亟待提高。作为一线教育者,我们义不容辞,必须作出应有的努力,痛下决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什么是问题意识呢﹖它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应对的困难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面对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情境时,对其中所包含的问题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它体现着个体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体现着个体认识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到性。学生问题意识一旦形成,会在思维过滤下接受、吸纳知识,会在深思熟虑之后认可某种外来信息,进而把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一味接受式教育现状,那时学生没有问题走入教室,被动囫囵吞枣记忆知识,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去问题”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扼杀了教育应有的活力,也剥夺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十几年的小学、中学教育的日复一日的“熏陶”下,学生习以为常,听课,作答,机械训练,这种常态化教学下的学生,思维僵滞,双目木然,质疑倾向被阻断,最终制约了我国整体创新力的提高。改变,迫在眉睫。

2.事实上,现在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传统教师权威观念的制约。教师文化知识占有早,占有多,人生经历丰富,导致学生对教师作用莫名认可以及对教师形象的崇拜,很长时间以来,师道尊严,老师讲,学生听,天经地义,成为压在所有人头上的高压线,触碰不得。时到如今,老师习惯了说什么是什么,学生习惯了听什么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认知发展,难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问,正逐步被遗忘;问题意识,已经被忽视。其次,受学生拥有的信息因素的制约。以教材为例,很多内容涉及到国情国策,需要了解大量的课外知识作积累铺垫。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自主时間极少,客观上不具备获得这些补给的条件。加之学生重压下学习态度消极,不愿主动出击,不愿主动参与教学,一味被动接受。问,在学生不能、不愿中退出课堂生活。再次,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把课堂作为自己的主战场,用讲覆盖整个课堂,留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时间严重不足,用自己无谓的辛苦,替代学生思考、提问,使学生与问题意识的形成失之交臂。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效果

我个人认为,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得到改变。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的课堂义不容辞。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顺应新课改精神要求,提出以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第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批判。现代素质教育观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主张一切知识和思想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内化为他的认知模式和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迫切性,用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显性德育课,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课堂知识的讲解,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与理论之间架线搭桥后理解接受知识。

第二,优化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的课堂氛围的潜移默化,一贯的课堂行为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问题意识,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教材,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去整合教材,优化控制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也就是说,教师应控制自己的展示欲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活动环节,怎样寓知识的学习于学生参与有机结合。实际上,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教学相长。

第三,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对学生的提问行为进行积极化。问题意识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一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学生毕竟知识面窄,能力欠缺,提问并非易事。教师应帮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特点,了解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功能,从各个方面帮学生学会提问。最早,我们可从几种思维模式入手,去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看待事物的基本思维套路,并长时间贯穿课堂。学生耳濡目染,习惯性思维养成后,就会不自觉地跟着去问,去想。当然,教师应身体力行,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也要思维缜密,随时发问,让“问”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让问成为师生交流的最好方法。最终,使提问由一种叛逆思维成为学生对待新知的惯性思维,伴随学生一生。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将问题意识培养引入评价指标,使学生有动力发现并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以鼓励学生提问思考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注入内能。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事关建设创新型国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必当更新观念,勇于担当,紧跟课改步伐,以教师的担当作出应有的努力。

猜你喜欢
教师应法治意识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