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例儿童甲真菌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2020-07-14 10:00翁生良张优拉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真菌病趾甲念珠菌

翁生良 张优拉

甲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甲疾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儿童甲真菌病的发病率低,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部分报道发现,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本文对儿童甲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和菌种分布等资料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皮肤科门诊临床拟诊为甲真菌病的患儿,且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均为阳性,年龄≤14周岁,共计77例。按年龄分为0~3岁组、4~7岁组、8~11岁组、12~14岁组。

1.2 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对77例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甲外伤史、吸吮习惯、基础疾病、真菌感染家族史、有无手足癣、临床类型和治疗策略等资料。(2)真菌镜检及培养:先用75%酒精消毒病甲,取病甲屑置于玻片上,加1滴10%KOH 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待标本溶解,轻加压盖玻片即可镜检。显微镜下观察,找到菌丝和(或)孢子者即为阳性。标本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上,置27℃及37℃培养2~4周,4周无菌落生长者为阴性。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生长速度、色素及镜下结构等进行菌种鉴定,必要时做玻片小培养、37℃培养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到种[2]。如有酵母样菌落生长,则进一步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及API 20C AUX 酵母菌鉴定系统(采购法国梅里埃)鉴别。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77例患儿包括男48例(62.3%),女29例(37.7%)。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10.1±2.7)岁。3个月~3岁组患儿9例(11.7%),4~7岁组 14例(18.2%),8~11岁组 23例(29.9%),12~14岁组31例(41.2%)。77例甲真菌病中趾甲占54例(70.1%),指甲占17例(22.1%),同时感染指甲和趾甲6例(7.8%)。每组患儿的指(趾)甲真菌病的人数具体见图1。发病季节在春季13例,夏季26例,秋季23例,冬季15例。

图1 不同年龄组指(趾)甲真菌患儿数(n)

2.2 甲真菌病临床特点 从甲真菌病的临床类型分析,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50例,占64.9%,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TDO)15例,占19.5%,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SWO)10例,占13.0%,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PSO)2例,占2.6%。甲真菌病患儿同时患有手足癣的比例高达45例(58.4%)。家族中父母及密切接触者存在皮肤真菌感染者占43例(55.8%)。有吸吮指甲习惯的患儿6例(7.8%),有甲外伤的患儿为4例(5.2%),甲沟炎患儿6例(7.8%)。

2.3 菌种发布 77例甲真菌病经培养鉴定,共分离到83株菌种,其中指甲23株(27.7%),趾甲60株(72.3%),最为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45例(54.2%),其次是酵母菌34例(41.0%),其中包括白念珠菌29例(34.9%),近平滑念珠菌3例(3.6%),光滑念珠菌1例(1.2%),热带念珠菌1例(1.2%),其余菌种是须癣毛癣菌3例(3.6%)和烟曲霉1例(1.2%)。23株指甲真菌感染菌种中以酵母菌为主16例(69.6%),其中包括白念珠菌13例(56.5%),近光滑念珠菌2例(8.7%),热带念珠菌1例(4.3%),其余7例均为红色毛癣菌(30.4%)。而60例趾甲真菌感染的病原真菌则主要为红色毛癣菌38例(63.3%),其次为酵母菌18例(30.0%),其中包括白念珠菌16例(26.7%),近平滑念珠菌1例(1.7%),平滑念珠菌1例(1.7%),其余为须癣毛癣菌3例(5.0%),烟曲霉1例(1.7%)。从年龄组分布来看,每组年龄段儿童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呈现不同的特点。具体数据如表1。

表1 不同年龄分组甲真菌病的病原菌菌种分布(株)

3 讨论

儿童甲真菌病发病率低,临床上较为少见,尤其是7岁以内的儿童。其可能的原因包括甲生长速度快、甲接触面积小、不易出现外伤、真菌定植几率低、合并足癣比例少,较少接触公共场所等[3]。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显示,近年儿童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作者发现儿童甲真菌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一致[3-4],提示年龄增大是甲真菌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尤其是对趾甲的甲真菌病而言。本资料发现甲真菌病男性比例偏高,可能与卫生、多汗、运动等诸多方面有关。本资料结果显示,约3/4的入组儿童患有趾甲甲真菌病,1/4的儿童患有指甲甲真菌病,与以往报道的成年人群甲真菌病的比例类似[5]。然而作者发现7岁以内的患儿指甲真菌感染比例高于趾甲,可能与年龄小的患儿吸食手指习惯以及易患甲沟炎有关,亦有报道可能与小儿指甲外伤有关[6]。从发病季节来看,夏秋季甲真菌病发病率更高,与韩国等研究结论类似[7],可能与金华地区地处亚热带,夏秋季气温湿热,易出汗、真菌繁殖活跃等有关。

国外报道儿童甲真菌病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唐氏综合症、围产期缺氧、免疫缺陷、甲真菌病家族史、足癣、运动等[1]。当患儿同时合并有手足癣和/或存在真菌感染的家族史可能是甲真菌病感染的一个潜在来源。本资料发现甲真菌病患儿同时患有手足癣的比例高达58.4%,而家族中父母及密切接触者存在皮肤真菌感染者占55.8%。因此,有必要对家庭成员进行浅部真菌病评估,以减少儿童罹患甲真菌病的机会。我国群居生活中尽量避免共用生活物品,家族成员如有手足癣及甲真菌病等情况应及早正确治疗,避免成为儿童甲真菌病的传染源。家长亦应提高对儿童手足癣的重视程度,避免出现就诊不及时、盲目用药等问题。此外,作者发现7岁以内儿童有甲外伤、吸吮手指、甲沟炎病史,亦可能是儿童甲真菌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应尽量避免过度运动及穿不合适鞋等因素导致的甲外伤,以及及时纠正部分儿童长期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

本资料结果显示,儿童甲真菌病最常见的类型是远端侧缘甲下型,而全甲营养不良型、近端甲下型和浅表白甲型均较少见,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论类似[3,6]。本资料表明:>7岁的儿童患甲真菌病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与成人的菌谱分布类似[8],与国内大部分报道一致[9]。而7岁以内儿童甲真菌病主要以酵母菌感染为主,与>7岁儿童的菌种构成比呈现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1)儿童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有关,而口腔及消化道念珠菌定植率较高。(2)儿童罹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甲沟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存在家长盲目和部分医疗机构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本资料发现酵母菌是指甲真菌感染的优势致病菌(69.6%),而红色毛癣菌是趾甲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63.3%),与浙北地区潘露等研究结果类似[10],除与指、趾甲的接触面不同外,亦与儿童吸吮手指及抗生素使用有关。

综上所述,儿童甲真菌病临床特征和菌种构成等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有区别于成人,且存在一定的地域性。

猜你喜欢
真菌病趾甲念珠菌
更 正 声 明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血培养分离出212株念珠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跑步人遭遇“黑趾甲”有因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PCR技术在使用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中检测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我为母亲剪趾甲
趾甲内生—糖尿病患者易患并发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