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变迁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7-14 02:29唐传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4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五四青年

摘 要: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年的价值观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并深刻反映社会的现实。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五四以来时代主题在切换,青年的使命也在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塑造着青年价值观。爱国思想是任何时代青年价值观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核心主题,青年的价值观才能有主心骨。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爱国主义;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与青年价值观的嬗变相伴相生,相互影响。一方面,时势造英雄,社会发展转型是青年价值观变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青年都冲在时代前沿,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弄潮儿。“五四”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的直接体现。作为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和引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和规律

(一)“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作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青年学生、工人大游行,反对卖国条约。作为文化运动,区别于旧的封建文化,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五四运动的洗礼,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后来很多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栋梁之才。

五四运动,中国青年价值观之肇始,青年群体登上历史舞台,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青年发出救亡图存、革命进步的时代最强音,越来越多地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中宣部等十一部门联合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涉及到的个人和团体英雄模范人物共计193名,其中30周岁以下牺牲或因病等过早去世的就有128人,占到66%。他们用英雄的丰功伟绩证明了青年的信仰和无限朝气,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殚精竭虑,英勇奋斗,过早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成为红色中国的鲜艳底色。

(二)建国之初至六七十年代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百年的屈辱历史得以终结,人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形成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认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对世界形势的定位不准确,导致整个国家政策的偏“左”,对战争危机、阶级斗争产生过于严峻的判断,忽视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广大青年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群体性运动中,如:大跃进、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红卫兵运动。这些运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经济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发展,过分强调阶级斗争,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当然,在极“左”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仍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成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年轻的志愿军战士成了最可爱的人,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在物质极度匮乏、外国实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研制出了“两弹一星”,这离不开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年轻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艰苦创业,为国争光,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广大青年投身新中国的保卫和建设中,充满干劲,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三)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末

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大地回春,坚冰消融,时代主题切换为“和平与发展”,中国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思想的解放为青年主体意识的萌动和追求自我价值提供了自由空间。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让国人的生活中有了市场因素,头脑中有了市场意识,青年文化也进入了新时代,一个受市场力量左右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青年的价值追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走向世俗化、生活化、个性化。青年的躁动、困惑、宣泄更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这一时期,青年开始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反思,突破原有的观念。1976年的“四五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青年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先锋和主力的作用。建国之后直到1976年,青年没有独立的发展空间,青年群体的文化现象都是官方文化的复制和翻版,“四五运动”可以算是新中国青年文化形成的标志。紧接着,1978年的“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80年的“潘晓讨论”引发了全国关于价值观问题的大讨论。价值主体开始觉醒,青年开始从对政治、社会的关注转向对自我的思考。这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价值观的一次交锋,整个社会都在艰难探索中前行,青年无疑发挥了先锋作用。1992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改革目标,市场开始全面进入国人的生活日常,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激发了广大青年的创造性和活力。

(四)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青年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加深,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青年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波及到世界每个角落,对中国青年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经济领域,就业压力和竞争意识冲击着原有的价值体系;政治领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弱化;文化领域,西方文化,尤其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占据青年人的心智。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对此推波助澜,引发了交往方式的革命,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青年在其中如鱼得水,自我意识得到充分彰显。

具体来看,21世纪以来的青年主要是80后、90后一代,他们出生时物质匮乏局面已得到很大改观,享受着现代科技的便捷,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新人类”。这一群体的群像亦可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描绘出。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青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解放军士兵、护士、学生,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参与抗震救灾、积极募捐,彻底改变了社会对90后的偏见,某种程度上是这个时代青年的觉醒。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情感,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光辉的火花。随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一次体现了青年的爱国精神,用身体保护火炬的金晶,以及赛场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取得金牌榜第一的好成绩。此外,在我国承办的各项活动和赛事中,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把国家蓬勃向上的力量展现给世界,中国青年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确立激励了广大青年,社会凝聚力得到很大增强。面对多元化的挑战和冲突,青年价值观开始出现整合的趋势。主流价值观越来越被青年所认同和接受,也在一定条件下吸收青年价值观中积极的、有活性的成分,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形成主流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二、青年的爱国主义基因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每当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国奉献。因此,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一以贯之的优秀基因是无比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但商人、政治家、科学家有祖国,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没有不依赖国家和民族能取得成功的人。爱国主义具有统领作用,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再思考

青年的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更是重中之重,他们掌握先进的知识文化,是国家创新和进步的源泉。张瑜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朴素的爱国情感多于理性的爱国认知,部分大学生在爱国认知上缺乏较为深入的理性认知;第二,爱国思想与爱国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第三,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有待加强,部分同学对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上还存在模糊认识。面对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可以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一直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必要性也得到学生认同。但当面对具体爱国行为时,随着付出成本的提高而出现行为的差异,造成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在教育中要注重价值引领,加强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教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学习,树立坚定理想和信念;加强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善于树立典型,对于大学生身边具有突出爱国主义的人和事要积极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牢固树立党领导一切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要高度统一,不容半点质疑。加强革命历史教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时刻,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并逐步走上民族富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英雄人物污名化,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强国情教育,现实中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世界大势,不了解国家基本状况,导致很多无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要让大学生知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发展中国,当今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三)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

创新教育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社会要弘扬正能量,加强媒介管控,牢牢把握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各方力量要携起手来,在全社会树立起爱国正能量,爱国好典型;爱国主义要与时俱进,随着国家利益的全球化,当代大学生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爱国主义,以积极和理性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中,处理好爱国和关爱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国旗所指心之所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自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四、结语

每个年代的青年人都有每个年代的迷茫和困惑,他们最为灵敏,是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风向标,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个时代的重要课题。由五四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可知,有爱国主义这样一根“定海神针”中华民族就不会被打垮,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延续,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不断走向辉煌。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必须要发挥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自身發展的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发展的汪洋大海之中,才能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编写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姜大为.时代主题转换与我国对外政策调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 杨静.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价值观的转型与嬗变[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5] 张瑜,王光海: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实证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1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传星(1990- ),男,助教,上海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五四青年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