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7-14 02:34冯作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小学生问题

冯作杰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教育部新开设的一门思品课程,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现状,针对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出一些对策,以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教育  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6-0091-01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多年来,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都较强,对他们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法治等方面的教育。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质的高低不但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也对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创建法治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但在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针对新时期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对策做一浅述。

一、新时期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方式落后及教学模式陈旧。小学生活泼好动,趣味广泛,好探究,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知识的独特见解。而身为教育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一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依然使用枯燥单一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想获得家长好口碑,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导致部分教师师德缺失、人格不良,缺乏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也没做到全面了解,师生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的内心情感得不到认可,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感受没办法得到增强,很难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这就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成了空洞的政治说教。

2.学校、家长和学生重智轻德观念作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认识不足。长久以来,有些学校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博得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认可,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传授上,把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附带课,任意选派其它科任老师兼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体现在高分数上,认为学生上学学习也只是为了考取好的分数,因此为了片面追求高分数而只让学生注重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认为学与不学道德与法治课都不重要。这样在无形中就给学生留下一种错觉,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对该课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久而久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成了一种形式,让人们形成了一种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错误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儿童不健康人格的形成。

3.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良好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时時处处给孩子起着示范引领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家庭中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优越,而家长又溺爱有加,不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在子女面前也不注重自身形象,言行随意,他们的不良言行会对子女良好的人格塑造带来不利影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1.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摒弃落后的教育观,把道德与法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师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小学生未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改变重智轻德观念,贯彻“德育优先”发展战略,摒弃应试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明确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一种暖暖的情感接触过程,重视学生情感,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取向的了解,积极调动起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接受该学科所阐述的观点及内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增强道德和法治意识,积极开展道德行为演练,把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化。我们应该明白小学生在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发育还不成熟,要想使他们深刻理解某一社会道理或社会观念,就得通过学生自己亲自体验方能清楚明白个中道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多开展一些道德行为演练,把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及道德与法治行为搬进校园里来,努力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学校育人环境;让小学生多参加一些校园劳动、文体活动及校外有益活动等,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做一个对社会有作为有贡献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进行道德体验,让孩子们意识到道德与法治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并规范其道德行为,将自己锤炼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3.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积极创建道德与法治评价体系。学校、班级要结合学生思想变化及生活实际对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行为进行生活化教育,不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如果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乱扔垃圾纸屑果皮、别人发言时不认真倾听、升降国旗不立正行注目礼或敬礼、同学之间发生小矛盾、横过马路时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就要及时予以劝导和阻止;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时时处处体现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坚守课堂,把课堂当作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语文课、道德与法治课、科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综合实践课,还是各种主题班队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要树立诚信教育理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谈举止使学生能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积极构建道德与法治评价体系,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互相监督、互相评价、互相约束,从而得到共同进步。

总之,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有三者齐抓共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作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积极接受道德与法治观点并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孙秀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3)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小学生问题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