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大平房仓气调储粮的实践和思考

2020-07-14 01:31陈燕
现代食品·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践

陈燕

摘 要:本文在高大平房倉内实施充氮气调储粮技术,通过对代储点仓房进行气密性改造,同时进行气调储粮应用试验,基本实现了绿色储粮的预期目标,为今后的改进和提升积累经验。

关键词:高大平房仓;气调储粮;实践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echnology of adjusting grain storage by nitrogen filling is implemented in the large warehouse. Through the air tightness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rehouse of the storage site and the application test of adjusting grain storage by air, the expected goal of green grain storage is basically realized, and the experience is accumulated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Large warehouse; Controlled atmosphere grain storage; Practice

杭州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半山分公司隶属于杭州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储粮保管为主的综合性粮库。近年来,顺应储粮保管的主流趋势,积极实施空调控温和富氮气调两大绿色储粮技术,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在仓房气密性改造提升和气调储粮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从2018年开始,为推进外储粮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提高外储粮的绿色储粮比例,选定在浙江中谷国家粮食储备库(以下简称中谷库)进行气密性改造提升和气调储粮[1-2]。与之不同的是,半山分公司进行气调储粮的是包装货位和仓容在3 900 t以下的平房仓,而中谷库的都是跨度在25 m、仓容在6 000 t的高大平房仓,如何对储量仓进行气密性改造提升和实现绿色储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难题。半山分公司与代储单位协同配合,经过实地勘察,多次分析讨论研究,结合半山分公司近年来在仓房气密性改造和气调储粮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切实有效可行的办法,通过试验,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仓房

中谷库9号仓:仓容量6 000 t(小麦),仓房长42 m,宽33 m,墙体高度10.5 m,檐高8 m,堆粮线高6 m。

1.2 仓房结构

建造于1999年,钢架与砖混结构,仓顶附有一层隔温材料,无吊顶,檐墙两侧均有3个通风口。

1.3 改造前的情况

仓房水泥地坪,裂缝较多,部分有沉降的现象;仓房墙体内部无保温层,墙体表层为石灰涂抹,黏贴有隔温板,隔温板之间用普通密封条密封,墙体上无槽管开设;在挡粮门和仓门之间仅有比较细的旧式槽管,且设在靠近仓门的一侧;通风口无密封装置。

2 试验改造

2.1 地坪处理

首先清理地坪,将地坪上的细小裂缝用切割机割开,然后灌入环氧树脂;大的伸缩缝直接打上结构胶。地坪处理完毕后,再在整个地坪上铺满旧膜片。

2.2 墙壁处理

墙壁以原来的隔温板为基础,清除所有隔热板上的封条后,全部打上结构胶;取下所有墙根处的隔温板,在裂缝初重新抹上腻子粉补漏,再重新安装PEF隔温板,且与地面连接,形成弧面覆盖。

2.3 槽管处理

粮面上方设置双槽管。具体处理:先固定槽管,在墙体上打孔,嵌入小段木条,然后将槽管与螺丝打入木条固定,这样安装更为牢固。槽管安装之前在背面涂上结构胶,固定之后在槽管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处再打上一层厚的结构胶。

2.4 仓门处理

在挡粮门和仓门之间,紧贴挡粮门,采用开槽的方式将槽管做进墙中,槽管之间的缝隙填满结构胶。4个大门均用此方法。

2.5 通风口处理

将新安装在墙根处的隔温板安装延伸至通风口内,在通风口的内侧沿通风口新设置槽管,新剪一块薄膜做成筒状,一头嵌到槽管上,另一头用活动槽管密封完整。

2.6 工艺孔洞处理

粮情测温线走粮面以下,膜片上不留孔洞;原有的熏蒸检测孔和回流管均用结构胶密封。

3 实仓密封

3.1 新粮入仓

2019年8月,新入库山东济宁小麦6 000 t,水分12.2%,中等质量,粮堆高5.35 m,体积7 768 m3。入仓完成后,埋设测温电缆线和T字型回流管,布设粮面走道板,清洁仓内卫生。

3.2 虫害检查

新粮入库完成后,经筛检主要为玉米象和麦蛾,最高部位虫害密度达到严重虫害标准以上。

3.3 薄膜密封

先制单面膜,为减少薄膜焊接缝,采用4 m宽幅的薄膜,制成长50 m、宽40 m的单面膜;然后用双皮线将单面膜紧紧地嵌入到双槽管内密实。为减少薄膜上因摩擦引起的沙眼洞,用人工将质量为200 kg左右的薄膜抬上7 m多高的粮面上进行密封,密封后对单面膜、孔洞和通风口进行查漏补洞。

4 实仓气密性检测

①检测方法。实仓薄膜负压法,衰减范围x-300~-150 Pa。②仪器设备。广西中储粮出产数字式压力计1台,秒表1只。③检测点布设。按照

GB/T 25229-2010《粮油储藏 平房仓气密性要求》测试的要求,在粮面上布设2个检测点。④检测结果。在2个检测点上分别检测气密性,1号检测点气密性242 s,2号检测点245 s。该仓的气密性结果为242 s。依据GB/T 25229-2010要求,该气密性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可以进行充氮作业。

5 实仓充氮

5.1 充氮过程

①充氮设备。杭州富阳聚科生产的移动式制氮机,产氮量:60 m?·h-1。②充氮目的。杀虫控虫。③目标浓度。膜内氧气浓度2%(含)以下。④氧气检测仪。德尔格Dam-5000型气体检测仪。⑤充氮过程与记录。充氮气调记录见表1,膜内氧气浓度变化记录见表2。

5.2 充氮过程分析

从10月15日开始制氮气调,经过129.5 h间歇式制氮气调,期间进行一次下吸式抽气,时间3.5 h,至11月7日测得膜内氧气浓度达到(两测定点)均为1.9%,达到杀虫致死浓度。这时停止制氮,气囊高约为2.3 m,面积约320 m2。随后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每天测定膜内氧气含量。11月8日测得中间点膜内氧气含量为1.9%,靠进门墙边点氧气含量为2.0%;11月11日测得膜内氧气含量(两测量点)均为2.0%,停止充氮96 h后膜内氧气浓度仅上升了0.1%,气囊高约1.4 m,面积约250 m2,脱离于粮面,初步判断气密性符合要求的。观察膜内玉米象、谷蠹之类第一食性害虫致死率达到50%,处于昏迷状态的约20%,缓慢活动的约30%,而锈赤扁谷盗、赤拟谷盗等小体型害虫,90%能见其爬动,10%处于昏迷状态。

至11月22日膜内氧气浓度测定两点均为2.6%,气囊很小,高度约0.7 m,面积约为50 m2。以后测定氧气浓度平均每2 d上升0.1%,至11月25日气囊基本消失,观察膜内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等害虫致死率达到85%,约15%处于昏迷、或行动迟缓状,锈赤扁谷盗和书虱等致死20%,80%处于未死状态。

到12月4日由于气温下降,粮堆需揭膜放气,此时测得膜内氧气5.4%和4.9%,虫害总体致死率约80%,活的害虫以锈赤扁谷盗和书虱为主,约占90%,玉米象和其他10%。

6 结语

从中谷库9号仓气密性改造提升和气调储粮的效果来看,实现了绿色储粮的预期目标,但还是有几点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6.1 气密性提升

需制作更宽大的粮面膜片,膜与槽管的衔接处需平整服帖,特别是进出粮门和墙体转角处,如若处理不好极易产生漏气点;通风口密闭最好加软性垫密封条;槽管与槽管的连接处存在缝隙,需加注硅酮胶。

6.2 气囊保持

及时补充氮气,使膜内氧气始终保持低含量。在本次充氮气调储粮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只有当氧气含量足够低时,保持需要维持的时间,才能达到杀虫的目的。适时补充氮气,使膜片与粮面始终保持有气囊,利于粮堆内部气体均衡,保持低氧浓度时间较长,杀虫效果明显。

6.3 充氮工艺

观察在粮堆密闭的情况下,采用下充模式(通风道口)充入氮气,使气囊鼓起,膜片离开粮面,继续充氮使气囊最大化,停止充氮数天,均衡气体后,再利用气体的比重不同,从通风道口抽气,使抽出量与补气量一致,这样操作时间短,效果佳。

6.4 充氮粮温

一般以最适宜害虫生理活动的温度为最佳,粮温25~30 ℃,此时膜内害虫活动最旺盛,自身的耗氧和粮食的呼吸耗氧均相对较大,充氮杀虫效果最佳,随着粮温的下降,害虫活动相对减弱,充氮杀虫的效果也随之降低。

6.5 气流扩散

为加大粮堆內部上下气体流通的顺畅,在粮堆内部预埋垂直导气管,导管上开小孔,特别是对杂质密集区,可加速气体扩散,达到均衡内部气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子丹.绿色生态低碳储粮新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1.

[2]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企业标准.Q/ZCL T8-2009 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规程[EB/OL].(2016-09-07)[2020-02-15].https://wenku.baidu.com/view/e5b99130d5bbfd0a78567377.html.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