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才高“八斗”

2020-07-14 08:49易介南
湘江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齐株洲医院

株洲县的“八斗”,并非是对文人才华高度的标识。它是地名,处于株洲县偏远的东南角,“八斗”标记着与城市生活的距离。长冲八斗连在一起,都以地形地貌得名。两山之间谓之冲,名之为长冲可见地方之闭塞;民以食为天,可以种粮食的水田最大也不过八斗,想见当地人生活之艰难。八斗设有一个地区医院,管辖长冲八斗的防疫和医疗。我于1975年到1978年在八斗医院工作了三年多,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我父母都是株洲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父亲易孟良是名老中医,我们家中医眼科已经祖传三代。《株洲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解放后,眼科医生易孟良,先后治好数名双目失明病人。”把祖传眼科传下去是我父亲一生的愿望,家里兄弟姐妹五人,我好像最具备条件,我也几乎有了成为新一代传人的机会。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有四人上山下乡,大姐大哥还下了两次。大姐是回城后又响应“我有两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带着小孩再下乡,哥哥招工到渌口造纸厂,有人告状又回到老家漂沙井。二姐和我也下乡,只有三姐留在渌口的街道工厂工作。母亲又在这个艰难的时候患重病,49岁就办了病退,我这个满崽有了顶职参加工作的机会。父母都以为我可以顶职到医院跟我父亲学医,也向组织提出了要求。县卫生局没有同意我学医,几个顶职的人一起到卫生局报到统一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八斗地区医院当会计,父亲的愿望落空了,我也与祖传眼科失之交臂。母亲更伤感,以为我顶职可以回到他们身边。没想到去了八斗,比原来下乡的南阳桥建佐湾还要远得多。

我16岁就当了八斗医院的会计,县卫生局的主管会计刘汉初给我培训了一个月就上岗了。除了当会计,我还管理医院的医药库房,每个月还要到淦田街上的药材公司去调一次药。单位虽小,会计凭证也只有一本,但会计工作比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还是要复杂一些。我进了药要算差价发给药房,其中有一些利润。中药还要计算损耗,比如一斤当归,进价是多少,出价是多少,加工损耗是多少,卖出去有多少利润,都必须算清楚。我这个16岁的懵懂少年,又没有学过会计,不容易理得清。好在师傅刘汉初很负责,一有问题就迈着大长腿来了,渌口坐火车到淦田下车,到八斗要走三十里山路,来一趟不容易。年底他是一定要来的,要帮我整理审核一年的账务。每年都是库房和药房的账不能平,总数差不多,药房长了钱,库房亏了钱,他绞尽脑汁在账上也找不到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住楼上,楼下是药房,隔壁就是库房。药房翠姨叫道:“南蒂子,调一斤当归两斤党参!”我正沉醉于《唐吉诃德》《约翰·克利斯朵夫》不能自拔,“翠姨,你来拿!”我答应道。“懒家伙!”翠姨嘟嘟噜噜上来了。翠姨是药房药师,也是院长的夫人,两口子都是我父母的老同事,很关照我。她从我手里拿走钥匙,自己在库房里称药,把钥匙还回来时,还要提醒我,“记着登账!”我答应着,有时记得有时不記得,这就是库房亏药房长的原因。年底了,刘汉初事情也多,不能老呆在八斗。查得烦躁了,一拍脑袋说:“看牛伢子赔得牛起啊!”于是把药房长的补了库房亏的,平了账走人。我是最不具备当会计素质的,见了数字就发懵,至今我还很难记得一个电话号码。我能做完三年会计,完全是师傅刘汉初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看来,当时的医疗体系还是完善的。县城渌口有县人民医院,下面八个区,每个区有一个区医院。为了照顾山区,淦田区设有两个区医院,淦田医院和八斗医院。每个公社有一个卫生院,每个大队有一个合作医疗站,至少有一位赤脚医生。形成了县、区、公社、大队四级医疗防疫体系。这个体系的运作也是有效率的,比如八斗经常有五步蛇咬伤的农民,需要上级医疗防疫部门的支持,我记得特别需要一种血清蛋白。晚上有五步蛇咬伤的病人由赤脚医生送到我们医院,我们的医生一边紧急处理,院长一边向上级报告。晚上十一、二点,市县防疫站的车呜呜地开进来,红色的警示灯在八斗的夜空闪烁,场面很是震撼。那时为了一个受伤的普通农民,要牵动市县许许多多的人。

医院只有二十几个人,有从市县医院下放的医生,更多的是株洲卫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多是赤脚医生出身,卫校学习两年后分配到医院,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有些本是城市周边农村的赤脚医生,推荐上卫校端上铁饭碗,没想到来到了穷乡僻壤的八斗,离城市更远,大多数人都不安心。我也是属于不安心的,既不喜欢会计工作,又不喜欢八斗这个地方。也有安心的医生,一个是沈寿朋,外号狗仔,他是城里人,夫人是药房的小齐,小齐是长冲人,他好像没有离开的打算。还有一个宪宝,太湖人,名叫易洪宪,我的家门,正与公社的接线员金子谈恋爱,也属于当地的扎根派。狗仔宪宝年纪大一些,两人是好朋友,医院的乐天派,每天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们单身男女都住在二楼,楼板地,走路进进出出都听得清清楚楚。楼下办公室有一台电话,宪宝每天清早就踏着拖鞋滴答滴答下楼打电话。晚上楼下电话响,宪宝摸黑跑下楼,弄得地板啪啪响,都知道宪宝去接金子的电话了。一早一晚,两个恋人的电话没有断过。我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们:“笑嘻嘻,银线牵宪宝下楼;甜蜜蜜,铃声喊金子起床。”宪宝觉得写得真切,还拿着在金子面前炫耀。小齐却对宪宝上下楼的躁动十分不满,她和狗仔住在靠楼梯口的房间,怀孕挺个大肚子,噼噼啪啪楼板的响声吵得她心慌。她每天要痛斥宪宝一通。不管小齐怎么数落,宪宝都一声不吭,每天照样早晚楼上楼下跑。有一天我们吃完饭上楼,狗仔搀扶着小齐。上楼后宪宝把小齐从狗仔手里接过来,说:“兰妹子,我告诉你走一套步伐。”小齐叫齐兰英,宪宝叫她兰妹子。小齐虽然出身乡下,家里是满女,也比较娇气,怀孕后狗仔捧在手里嘘寒问暖。小齐对生产心怀恐惧,狗仔经常收集一些孕妇的运动方式,希望帮助小齐能够顺产。宪宝挽着小齐,一起抬腿,一起迈步,轻轻地从楼板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小齐很认真跟着宪宝走。宪宝问:学会了吗?小齐点点头。楼板不响吧?不响。小齐问,这套步伐有用吗?我们都以为宪宝是为了帮助小齐生毛毛。宪宝却说:用处大了!你以后偷人,就走这套步伐,楼板不响,狗仔听不见!狗仔和我们笑得直不起腰,小齐红着脸使劲捶打宪宝。

宪宝的搞笑经常出其不意,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他是不笑的。我也上过他的当。有一天他一本正经找我谈话,有个好事,好得不得了的事,问我愿不愿意接受。我也被他认真的神情给蒙了,一再追问什么好事。他一定要我答应了再告诉我,并信誓旦旦说家门不会害你。我笑着答应了,宪宝才说出来。有一个株洲的女知青,怀孕八个月才发现,送到我们医院住着。胎儿太大,又不能引产,只能让她生下来。女知青年纪不大很单纯,每天说说笑笑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那天生了一个胖小子,宪宝就找了我,说只有南蒂子合适,找这个女知青做堂客,崽是现成的,做丈夫做爸爸一次解决,多好的事。宪宝说,南蒂子,你不知道谈爱有多麻烦,怀孕生崽有多操心。我和狗仔都有体会。现在有机会,你可以不劳而获,现成的,只要你答应,马上可以又做丈夫又做爸爸。

在众人的笑声中我赶快逃跑。胖小子被当地人收养了,女知青第二天也被家里接走了。

狗仔在医院呆的时间比较长,周围的人和事都比较熟。我经常陪着狗仔去出诊,一路上都有人恭恭敬敬叫沈医生,他见一个人就能说出一个故事。

我们医院前面有一口水井,泉水清澈,不断往外涌,周围农户都来挑水。有一个穿着整洁的乡里婆婆,每天拿一个小桶子提水。她的穿着与乡里婆婆无异,但神情安详,气质不凡,脸上时时保持一丝淡淡的微笑。总是安静地在一旁等别人挑水,她再提水。狗仔告诉我,她是八斗大地主的女儿,解放前就出去了,“文化大革命”中从北京遣送回家的,已经几年了。据说她老公是个大官,也有说是一个科学家,已经死了。我注意到她每天提两次水,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我多次在井边遇见她,几次想跟她说话,终于不知道说什么,也就相互笑一笑,望着她提着水缓缓离开。一身黑布衣服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离开八斗前,她就离开了八斗,是小汽车接走的。那时的八斗很少有乌龟汽车进山的。

八斗我还遇见过一个让我动心的男孩。有一次晚上跟狗仔去出诊,山冲里一户人家,破旧的房子里,女主人肺气肿躺在床上,是一个因操劳而干瘪了的丑陋女人。煤油灯下,却有一个白净斯文的小伙子抱着女人的脚在帮她剪脚指甲。小伙子与我年龄相仿,长得很漂亮,五官轮廓分明,完全是现在明星小鲜肉的模样。我觉得很震撼,八斗会有如此灵秀的男孩?我弄不明白他与这个女人的关系,出门后我问狗仔这男孩是谁?她儿子呀!狗仔说。她生的?我有点怀疑。当然啦!狗仔告诉我这个女人前面生了几个,都没有带活。生了这个男孩,长得又漂亮又孝顺,现在做蔑匠。哎,我是个女人我就要嫁给他。我感叹道,简直是一个宝玉,做蔑匠多可惜啊!

八斗过去是穷乡僻壤,用现在的眼光看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提水的婆婆和蔑匠小哥都有八斗山水的灵秀。天地灵秀之气钟情于山水,偶尔也会分享给八斗的人。得天地灵秀之气的八斗人一定有好的命运。提水的婆婆和篾匠小哥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八斗工作的几年最深刻的记忆一是肚子饿二是坐车难。

医院每天没有几个病人,大家都很闲。我每天除了看书外就是与同事们聊天,热天围坐在坪里,冬天围坐在木炭火旁,有说不完的笑话故事。冬天在木炭火边谈笑脑壳炸痛,第二天起不来,也不愿意起来。医院大门紧闭,外面有人拖着长长的八斗腔在呼喊:医生咧,买药啰!大家才陆陆续续地起床。不愿意起床的原因是白天总有一个难题不好解决,肚子饿。前面这口井水好,含矿物质多,喝了肚子更饿。一星期肉店只卖两次肉,有肉买这一天是我们的节日。至少有三四个人一起兴高采烈地去排队买肉。八斗有三个国家单位,学校,医院和商店。商店地位最高,特别是卖肉的,那位卖肉大叔到医院来,我们就像迎接贵客。院长要张烟,翠姨也要泡茶。我记得卖肉大叔是不苟言笑的,我们这些小孩还说不上话,去买肉还要出动狗仔宪宝这些有身份的医生。但医院比学校地位高,第一个买到肉的肯定是医院。狗仔或者宪宝第一个高高举着肉从人堆里挤出来,手里一大块肉就像举着的一面旗帜,我们跟着后面就像得胜的士兵。我几次看到学校的范老师,手里卷着喇叭筒,踮着脚在人群外面徘徊张望,看着我们骄傲地从他身边走过。范老师是我的文学朋友,在八斗唯一的知己,他此刻的不幸我也无能为力,只能同情地向他招招手。

肉买回来了,大家一上午都情绪高涨,对中餐充满期待。听到大师傅龙铁一声招呼,恰饭啰!大家一拥而上,领取自己那份炒肉。一动筷子常常情绪一落千丈,龙铁的厨艺实在是太差了,一点好肉被他炒得没有一点味道,好像被他吃过一遍了。龙铁是我们最恨的人,又不能换,他也是正式职工。有时候买肉回来我们推举女同事炒菜,龙铁还满脸不高兴,那是对他工作的否定,站着一边一脸的横肉砍都砍不进。这时候还要有人出来奉承龙师傅,安抚他的情绪。不是万不得已,也没有人肯出来炒菜。

现在想起来,龙师傅除了厨艺差一点,其实人特别好。他是厨师,只能为我们那段饥饿的记忆背锅了。

进出八斗坐车也难。淦田到八斗的公路口设了一个竹木检查站,每天只有进出八斗拉竹木的货车,没有客运车。公路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进八斗,你如果不想步行,就只能在竹木檢查站等进山的货车。还要碰运气,遇到好心的司机才会让你上车。能够爬上货车感觉很幸福,虽然一路颠簸,比走三四个小时山路舒服多了。进山是空车,出山的车都装满了树木和楠竹,要搭车出八斗,只能坐在树木和楠竹上,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随车起伏。现在回想起来很不安全,当时觉得有车就万幸了。爬上高高的竹木车,就像现在上公共汽车一样自然。我们医院跟对面公社是平级单位,与公社关系也比较好。我们院长,或者来了贵客,找公社,最高的待遇是可以坐到货车驾驶室。竹木出山是受管制的,每一辆出山的车都要有出山证。出山的权力在公社,货车都要听公社的。公社说有人要出山,押运的人也得把副驾驶的位置让出来,自己爬到竹木车上去。

我每月要到淦田医药公司去调药,几个纸箱的西药,几个藤篓子的中药,雇人用板车拖到竹木检查站,等着进山的车把药运到八斗。有时一等就是一天,求路过的货车带货。后来竹木检查站的人熟了,请他们帮着拦车就方便多了。守着一堆药品,找不到车,是我最痛苦的记忆。那时候没有手机,你完全是无助的。

我是从八斗开始文学创作的,每天的生活就是以看书写作为主,写了稿子乱投。什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都敢投,甚至投到《红旗》杂志去了。小说、散文、理论文章什么都敢写。那时的报刊杂志店大不欺生,只要你寄了稿子,都会回一个正式的铅印退稿信,手写你的名字。我就收到过《红旗》杂志的退稿信。

本地的《株洲文艺》的老师就更认真负责,我把小说寄过去,他们不仅回信,还特意跑到八斗来看望作者。那几年我开始在《株洲文艺》发表小说,也在《株洲日报》发表小文章,成为株洲的重点业余作者。八斗是我文学创作的起点。

第一个来看我的是柳扬老师,我记得他喜欢穿一身布扣子衣服,笑声爽朗,谈吐不凡,一身的感染力。他是走路进山的,没有一点倦意。他告诉我他在莽山林场的经历,讲了许多莽山林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莽山也有五步蛇。我们好像一见如故,我的第一篇小说就是在他手里发表的。他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给与我许多指导。记得有一次在朱亭参加创作班,他眼镜挂在鼻尖上,很严肃地找我谈话。我写作不会使用分号,柳扬老师指出过几次了,我交的稿子还是有这个错误。柳扬老师不止一次到八斗。记得第一次送他出山,我好不容易找到一辆车,请柳扬老师上车,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爬上去了,坐在摇摇晃晃的竹子上对我招手。

广谢也去过。广谢是《株洲文艺》的编辑谢学炎老师,他为人很忠厚,善解人意。广东人,与湖南人说话有点艰难。他平易近人,我们跟他很亲密,都叫他广谢。他是海军转业的,喜欢穿一身灰色的海军服,让我肃然起敬。他到了八斗来看我,我送他出山,也找了一辆装满竹子的车,让我惊讶的是广谢坚决不肯爬上去,他宁愿走路也不坐这个可怕的车。他不断地摇手: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八斗人没有不敢坐车的。有一年过春节,我带一些冬笋回家过年。天气很冷了,我带着装冬笋的纸箱上了车。原计划是在淦田下车,走到淦田火车站坐火车回渌口。抱着一箱冬笋摇摇晃晃到了竹木检查站就应该下车,时间还早,火车要等四五个小时。从竹木检查站到淦田火车站也很远,扛着这箱冬笋也不方便。回家过年心切,于是我决定不下车,直接坐车回渌口。从淦田到渌口有六十多里,当时的公路,汽车要走两个小时。从八斗出来,坐在车上寒冷还能忍受,继续前行,北风呼啸,趴在车上都瑟瑟发抖。我从渌口下了车,扛一箱冬笋踉踉跄跄地回到家,母亲惊讶地看着我,我被冻得全身都僵了,想喊妈妈硬是发不出声。母亲立刻抱出一大堆刨木花,在堂屋烧起一堆蓬蓬大火给我暖身。大火渐渐小了,我才渐渐恢复知觉。

幸运的是八斗居然深藏着一个作家,他成为我的第一个文学朋友。他是八斗学校的范绳祖老师,岳阳人,株洲师范“文革”前的大专班毕业生。他爱人是八斗人,毕业后一起回到了八斗学校当老师。范老师学生年代就在《湖南文学》以健峰的笔名发表了小说《蒙古牛》,在当时的湖南文学界影响很大,《湖南优秀短篇小说选》收录了这篇小说。搞创作的人心里藏着一个愿望就是进入文学史,《蒙古牛》收进了建国以来湖南的优秀短篇小说选集,至少是进入了湖南的文学史,这样的高度是我们一般的业余作者达不到的。

与范老师相处当然要谈文学,谈他的《蒙古牛》。我背得他小说《蒙古牛》的开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在鲜花重放的季节,我打开《湖南优秀短篇小说选》读到“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时觉得特别亲切,也特别感慨。我们在一起的几年,他已经不写小说了。我把《株洲文艺》发表的小说给他看,也动员他再拿起笔写,他只是笑一笑,终于没有动笔。他离开了文坛,湖南文学界大概也忘记了他,以“健峰”为笔名,想见当年的范老师是多么地雄心勃勃。他毕竟在湖南的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

与范老师离别是我1978年考上大学以后。恢复高考给了我一个离开八斗的机会。父亲还是希望我学医,他托人找了一些理科的复习资料给我。我口头答应了父亲,我不想让他伤心。但我还是报的文科,虽然读遍了渌口的中小学名校,小学到高中只读了八年,语文教材以《毛主席语录》为主,《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代替数学物理化学。以这样的文化基础参加高考,还要考理科,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平时爱看书,文学有些基础,文科说不定还有考上的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已经爱上了文学,所以坚决要考文科。记得我是在八斗报的名,考场就设在八斗学校,好像有稀稀拉拉十几个人参加考试。那一年八斗考场就考上我一个人。有意思的是我考上的是株洲师范大专班,范老师毕业的学校,我和他成了校友。范老师请我在他家吃了一顿饭为我送行,他笑着说,八斗就考上你一个人,你是才高八斗啊!后来我在县志上查到,1977-1978年株洲县考上大学的只有86人,与现在的录取率相比,当年考上大学实属不易。

范老师从株洲师范毕业,怀揣着文学梦想来到了八斗,八斗葬送了他的文学夢;我是从八斗生起了文学梦,带着文学的追求考上了株洲师范,我会成为范绳祖第二吗?我未来的前途也是当老师,现在的范绳祖是未来的易介南吗?考上大学离开八斗当然高兴,但是心里还是有一些惆怅,前途充满着迷茫和不确定性。

我没有成为范绳祖第二,社会给我们的发展机会远远多于范老师他们那个时代,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共和国开始了辉煌的四十年;1978年也是我人生的起点,也开始了我四十年个人的奋斗与发展。人生四十年与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重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回望四十年前生活、工作过的八斗,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我工作和事业的起点是八斗,我的人生不经意地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易介南,曾在《人民文学》《芙蓉》《湖南文学》《广州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出版有小说集《城市与女人》,戏剧集《同一个月亮》。

责任编辑 袁姣素

猜你喜欢
小齐株洲医院
“治疗”拖拉有良方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默哀”式罚站
“默哀”式罚站
萌萌兔医院
童心画廊
一毛不拔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