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雪雨搏激流

2020-07-14 18:26吴家良熊添祥
大理文化 2020年7期
关键词:部队

吴家良 熊添祥

威武雄壮的无量山、奔腾咆哮的澜沧江,一直向南延伸、流淌,共同孕育着一方神奇美丽的土地。无量山与澜沧江纵深处有一个古镇名叫公郎,是滇西茶马古道重要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公郎归属云南省蒙化府管辖。清朝末期,朝廷曾经在此设置过公郎巡检司,民国后设置为云南省蒙化县(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区公郎镇。公郎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要道,也是古时候内地先民走夷方、讨生活的必经之地。一条小河从古镇旁边蜿蜒流淌,景色迷人,诗情画意般地汇入到澜沧江的怀抱之中。

公郎河源头山高林密之处有个彝族村子叫马房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农历八月中旬的一天,一户彝族家庭里罗姓夫妇出生了第三个儿子,取名叫罗应荷。罗老汉初通文墨,识文断字,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送两个儿子去读过私塾。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开始在当地官办小学,罗老汉于1943年9月将罗应荷送到离家七八里地的黄土坡小学上初小(小学一至三年级)。罗应荷早上带饭去,下午放学后回家。1946年9月,罗应荷到离家约十多里地的碧溪乡兔街小学上高小(小学四至五年级),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带够吃的粮食等物品,自己住校、自己做饭。上小学期间,父亲因病去世,罗应荷克服困难,坚持上学。1948年9月,罗应荷小学毕业,成绩优秀,考到蒙化中学(现巍山县第一中学)上初中。在解放前,那么偏远的农村地方,条件艰苦,他能够到县城里上学,是十分艰难的。家乡父老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刻苦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罗应荷到蒙化县城上中学是很难的。当时从公郎到蒙化县城不通公路,罗应荷从家里到县城全靠光脚走路,要走两天。他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出发,上到山顶后,穿过碧溪乡,天黑时分才能到达上猫街(现南涧县乐秋乡政府驻地),在农户家里借住。第二天一早出发,他经过庙山、西窑、翁家垭口等地,到达洗澡堂村附近,过巍山河,从洗澡堂村顺大路到达县城时,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了,到达学校洗脚后才舍得穿上草鞋。上初中时,罗应荷母亲又不幸因病去世,在大哥的鼓励和支持下,罗应荷艰难地继续着他的学业。虽然学习条件很艰苦,但是罗应荷牢记家兄的要求,一心扑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老师高度评价,寄予厚望。从小学到初中,罗应荷课余时间和假期里,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做家务、做农活,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1950年上半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新中国安全。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波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的战争序幕。

1950年9月,罗应荷进入初三年级。开学以后,学校领导和老师经常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意义,邀请蒙化县有关领导到学校里作形势报告,号召全校广大师生,要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和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那样热烈的氛围中,罗应荷深受感染,激发了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11月进入征兵阶段,学校号召广大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入伍,以实际行动加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面对学校号召入伍当兵,罗应荷经过了几天几夜的艰难思考和抉择,一边是亲人的期望,另一边是祖国的需要和召唤,最后决定背弃亲人的期望和要求,背弃父母的临终遗言,放弃自己大好的学业和前程,投笔从戎,投身到祖国的需要和召唤之中去。于是他向学校报名参军,决心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自己的贡献。经过体检和政治审查后,罗应荷于12月被批准入伍,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51年1月,蒙化县全部新兵集中后,统一安排到云南省缅宁地区(今临沧)顺宁(今凤庆)县城开展新兵训练。罗应荷背着行李背包,和战友们一起从蒙化县城出发,经过两天步行后到达顺宁(凤庆)县城,正式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新兵训练。

新兵训练期间,罗应荷想着要打倒美帝国主义,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己必须要苦练杀敌本领。于是在训练中吃苦耐劳,不怕流汗、不怕流血,认真对待每一个科目的训练,扎实开展了队列、擒敌术、战术、执勤业务、射击、军事等科目的训练,各项科目考核均为优秀。

他积极参加各种体能训练,认真完成各项任务,自觉遵守部队的规章制度,增强自己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罗应荷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坚持高昂的精神斗志。他通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自身的身體素质、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完成了由地方青年向一名部队军人的转变。

1951年6月底,6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罗应荷被正式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某师120团3营8连任战士,时任团长韦重光。后来连队首长了解到他的文化基础较好,选拔他担任了连队通讯员。7月初,120团从凤庆县步行3天到达耿马,驻扎在临沧地区耿马县,驻扎地与缅甸仅一江之隔,驻地一无所有,一片荒芜。按照命令,就地解决建材,就地建盖营房。1营和2营主要负责建营房,罗应荷所在3营以负责保卫作战为主,建营房为辅。罗应荷和其他战士一起,冒着酷暑,风里来,雨里去,翻山越岭找建材,不辞辛苦忙建房,按照命令时间,如期建好营房。

云南省耿马县地处边疆,是以傣族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历代土司均为世袭,因而土司的封建领主制度根深蒂固,解放前是一个由傣族土司为主的封建领地,兼有国民党的过渡政权——设治局。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起义,1950年11月22日耿马获得解放,当时耿马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形势较为复杂和严峻。内地国民党残余敌对势力逃窜到耿马地区的李希哲、张国柱等武装力量,外地流窜来的地主武装残余及掉队的土司兵,加之溃逃在境外、时而入境骚扰的国民党李弥残部特情武装人员等,持枪到处派粮要款,狂妄叫嚣“打进土司衙门(人民政权驻地)”赶走“共产党匪徒。”还有不少民主上层人士和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不了解,存有戒备心理。所以,罗应荷所在部队120团主要任务就是阻击、打击企图外逃缅甸的国民党残余敌对势力、外地流窜来的地主武装残余及当地的土司势力,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全团大小战斗不断,任务艰巨、困难重重、充满危险。罗应荷本人亲自参加的比较大的战斗有两次。

第一次是1952年8月的箐门口阻击战。8月中旬的一天中午,部队接到紧急通知,有一支大约300余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妄图偷袭耿马县城后逃亡缅甸,命令120团歼灭敌人、保卫县城。此时大部队外出执行任务,短时间内赶不回来,驻地部队人员较少,情况紧急。经临时研究,由团侦察连副连长带领一个侦察班12人、机炮排副排长带领一个班12人、加上八连副指导员、通讯员(罗应荷)等战士共30多人,快速赶到敌人必经之地箐门口,箐门口是一座山顶的隘口,道路狭窄,易守难攻。罗应荷和战友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做好埋伏。下午五点多钟,敌人进入解放军的包围圈里,战斗打响,狠狠打击了敌人。后来敌人发现阻击的解放军人数较少,妄图硬冲,罗应荷和战友们以少敌多,顽强战斗、奋勇拼搏、不怕牺牲、坚守阵地,毫不退缩,打败了敌人的多次疯狂攻击和夜间的几次偷袭。他们坚定“枪在人在,人在阵地在”的信念,不断击退敌人的进攻,从下午五点多开始战斗,坚守阵地直到第二天天明时分。第二天黎明,增援部队赶到,共同歼灭大部分敌人,剩余小部分敌人抱头鼠窜。箐门口战斗异常激烈、异常残酷,战斗结束后,参加战斗的30多人,只剩下八人了,如果增援部队再不赶到,后果不堪设想。罗应荷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灵活机动,胆大心细,狠狠打击敌人,有幸存活了下来。这次战斗罗应荷被120团团部记大功一次,当时统称大功,相当于团部“一等功”。

第二次是1952年10月初的小团山阻击战。10月初的一天,部队得到报告,国民党残余部队100多人从内地经过耿马逃往缅甸。120团团部命令罗应荷所在8连对敌人进行阻击。8连连长率领120多人,立即赶到距离部队驻地十多公里的小团山。部队到达阻击地点不到一个小时,外逃的国民党残余部队逃窜到此,双方即刻发生激烈的战斗。作为连队通讯员的罗应荷紧跟着连长一起打击敌人。突然,一颗手榴弹朝着罗应荷他们所在位置飞来,连长看罗应荷没有反应,已经来不及推开他,自己没有躲避,反而扑在罗应荷身上保护了他,手榴弹在他们身边爆炸,连长身受重伤,不久后牺牲。最后敌人大部分伤亡,剩余小部分灰溜溜地逃往缅甸方向去了。小团山阻击战大获全胜,不幸的是8连连长为了救罗应荷而在战斗中牺牲了。8连连长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解放军指挥员,要求严格,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关心、厚爱士兵,政治素质高,军事素质强,参加过解放战争,功勋卓越,战斗经验很丰富,如果不是为了救罗应荷,他是不会牺牲的。自己的老连长为了救自己而牺牲,罗应荷深感悲痛,深受感动,深受震动,思想上触动很大,下决心要向老连长学习,以老连长为榜样,要成为老连长那样英勇战斗、为了别人能够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

经过两次战斗的洗礼,罗应荷积累了一定的战斗经验,增强了自己的军人胆识,锻炼提升了自己的军事素质,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同时,他内心里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追求的方向,那就是要成为老连长那样的人。

罗应荷由于学习积极,工作认真努力,参加战斗英勇无畏,各方面表现较好,1953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拔任命为1排1班班长。担任班长后,罗应荷更加努力,带领全班战士积极完成营房建造任务。罗应荷由于不怕脏、不怕累,肯吃苦耐劳,敢奋勇争先,“在完成伟大的国防营建任务中,积极努力,克服困难,获得光荣成绩”,被120团营建委员会评为“一等人民功臣”,时任14军某师120团营建委员会主任石中潞亲自给罗应荷颁发荣誉证书。

1954年1月,罗应荷被部队党组织选拔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昆明步兵学校)军事营一大队二中队第二期学习。1956年12月学习期满,“经国家考试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时任校长徐其孝,1985年3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校认定为中专学历。在3年的学习中,学校共开设了28门功课,罗应荷28门功课考核考试均为五分(优秀),被评为全校“优等生”,荣立学校三等功。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科目训练等综合表现优秀,学校要留校任教,报到昆明军区后,军区领导认为这样优秀的人才要放到部队去锻炼,更有利于培养部队干部人才。1956年12月,罗应荷被分配到13军某师111团,担任1营1连2排长,部队驻地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罗应荷担任排长期间由于训练成绩显著,被评为13军优秀干部,荣立三等功。1958年7月被任命为13军某师111团作战参谋。

1960年5月罗应荷被部队党组织选拔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速成系第三期學习两年,1962年4月以优秀成绩毕业。1962年10月他被部队党组织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昆明军区军事学院)速成第四期连以上干部培训班学习,1963年10月毕业,时任校长为陈捷第。在军校学习期间,罗应荷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文化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习结束后,1963年10月,罗应荷被任命为13军某师111团2营4连副连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越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有了进一步发展。胡志明主席曾热情赞扬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新中国一诞生,就把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作为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攻击,即所谓的“ 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威胁中国安全。1965年3月上旬,美国派遣海军陆战队3500名在岘港登陆,派其地面部队进入南越参战,同时加紧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从此,美国侵越战争演变为美军为主体、“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全面战争。与此同时,美国军用飞机也不断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等,受胡志明主席委托,率党政军代表团访问中国,要求中国扩大援助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4月12日,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势,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1965年7月,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兵部队第五支队,前往越南执行援越抗美任务。新组建的5支队有5个团:分别为沈阳军区工兵一个团、工程兵两个团,南京军区工程兵一个团,昆明军区工程兵一个团。其中,工兵团和南京军区工程兵团是当时已有的建制部队,而另外三个团是由沈阳军区和昆明军区分别新组建的部队。昆明军区工程兵一个团于1965年8月,在云南宜良县罗应荷所在的13军某师111团基础上抽调其他人员组建。部队编制较大,员额4009人。辖5个营27个连,其中三个工程营、一个桥梁营、一个技术营;工程营和桥梁营均为四四制,三个工程营辖1-12连,桥梁营下辖1-4连,技术营辖1-3连,另有团直属的警通连、汽车连、修理连和5个高(射)机(枪)连。营、连、排干部,正副班长和部分老战士由军区直属队、集团军抽调,共抽调了1500余人。其中,一营二营从13军抽调;三营和桥梁营从14军抽调;技术营从军区直属队抽调。抽调的排以上干部、正副班长和老战士于9月上旬基本到齐,然后一次性征集新兵2500名。部队于9月5日召开了建团大会,昆明军区工程兵一个团正式成立。首任团长宋福有,副团长景全旺,副团长兼参谋长胡锡禄,首任政委王汉臣,副政委刘盾。部队党组织任命罗应荷担任新成立的工程兵团2营7连连长。工程兵团仍然驻扎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等待命令。在此期间,部队开展了先干部后战士、先党内后党外,自上而下的层层动员,人人表决心、写保证,做好入越前的各项准备。同时,部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整训,首先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其次是了解越南人民抗美救国形势及越南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纪律教育;三是强化军事训练,熟练掌握重、高射的性能及使用;四是道路和桥梁抢修抢建技能训练;五是学习战场卫生医疗、自救互救的急救常识,并为每人配发了卫生盒、急救包及简要越语手册等,为出国做了大量的“充电”准备。1965年12月,罗瑞卿总参谋长亲临部队视察,并宣布五支队全体官兵代表“五个伟大”(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伟大的中国人民)出国修筑公路和对美作战命令。

1965年12月21日,罗应荷接到妻子的电报,孩子出生预产期在月底,已经从老家出发来部队看望他,预计三天后到达,计划在部队驻地医院生孩子。前段时间妻子来信说过怀孕和预产期情况,因为老家条件简陋,又没有人帮忙照顾,部队驻地条件要好些,罗应荷也可以照顾她们,所以到时候想来他身边生孩子。他回信动员过妻子不要来,有可能要去外地执行任务,由于保密原因,没有告诉妻子要执行任务的任何信息。现在妻子已经从老家出发,在来部队的路上了。罗应荷为难了,自己马上要出国执行任务,不能见到妻子,更不能照顾她生孩子,但是由于通讯不发达,现在已经无法通知妻子不要来部队。罗应荷不知道该怎么办。团部首长听说这件事后,主动征求他的意见,是否需要让别人替换他,让他留下照顾妻子,反正都要安排少数人员留守部队驻地。罗应荷冷静下来,认真想了想,想到了为他牺牲的老连长,他的脸红了,心里说“想想我的老连长,这不算什么”,立即报告团部首长,他不需要照顾、不需要替换,要向老连长一样英勇战斗。第二天一早,罗应荷将自己积攒下的所有津贴,交给留守连队的一个战友,委托他转交妻子并说明情况。妻子12月24日下午到达部队驻地时,罗应荷和战友们已经于23日凌晨出发了。一个星期后,他妻子在部队驻地附近的宜良县人民医院生下孩子。等到罗应荷1968年8月回国修整,9月回老家探亲时,女儿已經近3岁了。

按照上级命令,1965年12月23日凌晨,罗应荷所在的工程兵团从驻地昆明市宜良县出发,奔赴云南省河口县,12月25日夜,从河口县口岸秘密出国,深夜进入到越南北部(北越)老街省安沛市。团部在离老街40公里处驻扎下来。开赴越南前夕,为了统一指挥,加强施工力量,部队将出国援建民工分配安排到各团、连单位,加之当时整个团实行加强型的五五建制,所以罗应荷担任的工程兵团2营7连连长的一个连大约1000多人。各营连按预定方案扎下了营房,分布在不同的路段上。部队第一阶段任务是修建安沛境内的七号公路郭参至富郎段。这是一条通往安沛末修通的公路,共40公里长,三级石子路面,工程量大,时间短,全团官兵上下总动员。1966年1月初,各营连召开誓师大会,表决心,立斗志,一定拿下七号路。分配任务后,部队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施工和防空战斗中。罗应荷和战友们住在山沟里,住的是茅草房和帐篷,睡的是竹排床,盖的是茅草,喝的是山泉水。部队吃用物资、弹药等全部由国内运输过去,以干菜为主,很少绿菜。施工期间,由于美国飞机经常来轰炸,在高炮和高射机枪掩护下施工。同时部队在工地附近山腰上、山脚下挖好防空洞,设置好防空警报,观察敌人飞机,一旦发现敌人飞机,马上拉响防空警报,防空部队马上出击,施工部队快速躲入防空洞里。一天24小时分班施工,白天躲敌机休息多一点,晚上和上午施工为主。3连和6连施工工地被美国飞机轰炸两次,造成少量人员伤亡。在这种艰苦环境里,全团官兵积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家每天的劳动时间达到10多个小时。施工机械运不进来,就靠肩挑、人抬、车推、打眼放炮、洋镐、铁锨等工具进行施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晚上蚊虫咬,克服重重困难,提前完成任务,在1967年1月修通了从老街至安沛段七号公路,工程质量达到越方要求。

七号公路任务完成后,罗应荷所在工程兵团于1967年1月调到义路省考法山以北一线,负责修建11号公路,主要任务是筑路架桥和防空作战。11号公路通过黄连山和考法山,这两座大山是修路的主战场,山高坡陡,气候恶劣,施工难度大。生活条件也很艰苦。越南的天气非常不稳定,在山顶的时候必须穿上大衣,在山下却热得让人受不了,“考法山,考法山,半截插进天,晴天烈日晒破皮,阴雨飞雪刺骨寒;雾海迷漫茅屋湿,今年洗衣明年干。”这就是当年参加援越抗美工程兵们切身经历的。在面对艰难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仍然还要时时防备美国飞机的轰炸。1968年1月20日,美国轰炸机轰炸了正在修筑11号公路的罗应荷连队,炸弹炸起来的土将一些来不及躲避的正在施工的战士埋住,经过大家的奋力抢救,最后还是有5位战士牺牲了。罗应荷带领连队,科学谋划、合理安排、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经历了种种危险,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卓绝的施工,于1968年8月完成了11号公路的修建任务。罗应荷和战友们在修建11号公路过程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同时由于美国飞机经常轰炸,虽然保护施工的高炮部队和高射机枪部队击伤击落敌机各一架,但是工程兵团仍然有近20名战友被敌机炸死,血洒异乡,至今尸骨未还。

由于长期超负荷施工,部队很疲惫。完成11号公路修建任务后,上级命令工程兵团回国休整。罗应荷所在的团于1968年8月下旬胜利凯旋,奉命进驻云南省通海县休整两个月时间。这期间,中央慰问团在工程兵总部首长王耀南将军的率领下,到驻地迎接、慰问胜利凯旋的援越抗美指战员。一时间,党和政府及各界群众团体的慰问大会、英模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频繁举行,住院的伤病员更是受到亲切的慰问和优厚的安抚。在援越抗美期间罗应荷荣立团部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批准首长为团长景全旺、政委王汉臣。

在援越抗美期间,罗应荷和战友们时时事事以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为重,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越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对待祖国同胞一样关心越南人民群众,在民房被炸起火时,总是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抢救越南人民和物资;在部队和越南群众都遭到空袭的情况下,总是让担架队首先抢救越南的负伤人员。指战员们还利用战斗和施工的间隙进行爱民活动,帮助越南人民种地、兴修水利、修房盖房、修车修路、理发治病、办夜校、送书籍、教唱歌、放电影、演节目等,做了大量的好事,得到越南人民的热诚拥戴和大力支援。这一切,将永远作为两国人民之间的佳话而传之后世。胡志明主席曾称赞说:“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罗应荷和战友们与越南军民并肩作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越南北方领空和领土的安全,保障了越南北方交通运输的通畅,使越南得以抽调大批部队支援南方人民的作战,帮助越南人民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中国支援部队援越抗美战争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的心中。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扩大越南战争、策动柬埔寨政变的同时,又在老挝制造动乱,以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等形式,大力扶植亲美右派势力,对老挝人民进行残酷的“特种战争”。中国政府应老挝民族团结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了11万余人的筑路工程大军到老挝上寮地区修建公路。1968年2月8日,我国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老挝人民党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通占,在北京签订会谈纪要,确定我国政府帮助老挝修建孟赛到波亭(老西线)的公路。2月1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援老筑路工作由总参谋部和交通部共同领导,施工任务由中国筑路部队承担,从越南回国在云南省通海县修整的援越筑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兵)第五支队奉命承担这个任务。8月16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由援越抗美部队五支队组成援老抗美筑路指挥部,率4个工程大队、云南省第一民工总队以及防空、警卫和后勤部队共2万余人,进入老挝。

1968年10月下旬,罗应荷及其战友们奉命离开部队驻地云南省玉溪地区通海县,奔赴援老抗美前线。离开驻地时,当地人民群众迎候在道路两旁,欢送解放军援老抗美部队指战员奔赴前线。欢送的场面极其热烈,军乐声、锣鼓声、鞭炮声和口号声连成一片。到处张贴着“热烈欢送援老抗美部队指战员奔赴前线!”“热情支持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等巨幅标语,气氛热烈。从云南玉溪到中老边界數百里的行军途中,部队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政府、沿途人民群众载歌载舞的热烈迎送和隆重接待。

中国援老抗美筑路指挥部机关驻扎在云南勐腊县和老挝交界的磨憨村寨,那里的自然条件非常优美,景色美丽,气候宜人。罗应荷及其战友们在磨憨进行了短期培训,主要是了解老挝的基本情况,各派之间的关系和战争态势以及简单的日常用语。老挝是个内陆国家,地处中南半岛北部,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80%的地区是山地和高原,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老挝还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老龙族、老听族、老松族三大族系共68个民族,老族(老龙族)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占全国人口的70%。战争期间,这个国家更加贫穷,没有铁路和出海港口,公路和骡马路是交通的干道。

1968年10月底,罗应荷和战友们换上老挝人民军的服装,从勐腊县尚勇苗寨边境秘密跨进老挝国土。中国是日内瓦协议的签约国之一,协议规定外国军队是禁止进入老挝的。因此,进入老挝的部队都是绝密的,打的是中国筑路工程队的旗号,穿的是老挝人民军的服装,一切吃穿和装备都是自己准备的。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排除地雷,防止敌特的地面袭击和骚扰。防空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对空警戒,防止美机的空中侦察和轰炸。担负地面防护任务的是云南边防某团,对外称号为中国筑路工程队第五支队七零八大队。担负空中警戒任务的主力部队先后有陆军高炮、空军高炮共三个师,对外称号分别为中国筑路工程队三零二、三零三、三零四支队。

贫穷的老挝到处都是一片荒芜,低矮简陋的草棚和阁楼式的木屋居住着部落乡民,山间小路和丘陵便道都是人们常年自然走成,一到雨季路面泥泞,简直无法行走。中国军人就要在这杂草丛生、荒山原野里开山修路、挖建涵洞、架设桥梁,任务何等艰难!

进入老挝以后,经过简单准备,部队立即开始投入筑路工程和防空作战中。罗应荷所在部队主要任务是修筑孟赛分别至波亭、孟夸、孟洪的三条公路。罗应荷及其战友们为了中老友谊、为了完成光荣任务,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在艰难路段施工中昼夜轮番劳作。白天为了减少敌机空袭目标,派出少数人员做好施工的一切准备,一到晚上全连指战员都紧张地投入施工,他们的口号是與敌人抢时间、争速度。挑灯夜战有诸多不便,有的战士抬石块扭伤了脚,有的被石料砸破了手指,有的磨破了肩头,还有的因为日夜奋战劳累过度昏倒在工地上。在战火中修路架桥是特别艰难的,尤其是被敌机炸毁的路段。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和过往车辆,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烈日炎炎,都要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突击抢修;如遇山体滑坡、路段塌方就更加艰巨,既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又要完成大批量的土方清除和重修工作。即使是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战士们也冒着倾盆大雨,脚踏泥泞的山土,埋头苦干,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罗应荷和战友们以顽强的意志、超常的耐力,积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的工作量。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吃的是国内送去的粉丝、豆皮、海带、黄豆、红枣、花生、榨菜、豆腐乳、罐头、咸鱼、辣酱等,鲜肉和蔬菜是没有的,在老挝根本买不到。住的是竹篱帐篷,睡的是桩支木板,蚂蚁、蚂蝗、蛇蝎、蜈蚣、牛皮虫等不速之客,随时可能钻进被窝。不论白天晚上,空中警报不断,每个人的神经时刻高度紧张。经过3年多浴血奋战,于1972年3月完成了筑路任务,3条公路全部完成,全长293公里,从而使老挝北部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援老抗美修建公路期间,罗应荷荣立三等功两次。

1969年7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罗应荷被提拔任命为工程兵团军务股长。1972年4月,援老抗美任务基本完成,工程兵团先后凯旋回国,奉命驻扎在云南省楚雄市,全团官兵脱下了银灰色的青年装,换上了缀有红五星、红领章的草绿色军装。罗应荷继续担任工程兵团军务股长。团军务股长负责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组织编制并监督执行,承办建制单位的组(扩)建、撤销、调整和授予部队番号、代号和军旗工作以及部队印章、证章、证件的制发和管理;负责部队的兵员补充、调配、退伍、管理,士官的选取、定级、晋级、转业、复员和退休,军士长学员的招生、分配以及专业技术兵培训的选调和分配;组织指导部队贯彻执行共同条令和有关条令条例与规章制度,校阅、点验和警务勤务以及安防事故、战时战场管理,各种制式、礼仪和军旗;掌握辖区内动员潜力,拟制战时动员扩编方案,指导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军事训练和预备役的建设与管理;管理有关业务经费等。军务股长在部队团级建制中属于关键岗位,工作内容既涉及部队建设核心利益,又与广大普通士兵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从事军务工作以后,罗应荷努力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思想、道德、党纪修养;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工作上时时想着老连长,严格要求,廉洁自律。切实抓好工程兵团部队的组织编制、行政管理、兵员动员管理的落实,把问题想在前、把事情做在前,认真计划,亲自过问,周密部署,认真检查,做到万无一失。处理部队中发生的各类违纪问题时,坚持时时讲原则,事事讲正气,总是依据条令严肃查处,对个别单位和个人违反条令条例的情况,敢于碰硬,不徇私情、不留情面。在抓部队管理教育工作上,注意用条令规范部队行为。在抓兵员管理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坚持秉公办事。经费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制度,较好地保证了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为了指导和督促部队抓好管理教育工作的落实,经常深入基层一线部队,检查和了解基层单位管理教育工作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所掌握的管理教育理论和多年的经验,与基层领导研究解决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帮促和指导。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出现的带倾向性问题,及时向领导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意见,积极主动抓好落实。罗应荷担任军务股长多年,工作出色,成绩显著,深受领导和同事、特别是广大普通士兵的肯定。

1977年9月,经昆明军区工程兵部批准,罗应荷被上级任命为昆明军区工程兵部新兵团团长(对内称为训练大队队长),主要任务是接收和训练新兵(工程兵)。罗应荷从1977年11月20日开始,到四川成都、内江、自贡、重庆等地征集、培训新兵,到1978年5月5日,将新兵分别补充到各部队。1978年11月,到贵州、广西、重庆等地,征集培训新兵,到1979年5月结束。罗应荷两年共接收新兵三万人以上,没有一个退兵。年底专门征兵、接兵,上半年分头在玉溪澄江县、峨山县和楚雄市三个训练基地组织训练新兵,训练新兵科学合理、严格要求,新兵补充到部队后深受好评。

1979年5月,新兵补充完成后,部队批准罗应荷转业。

在确定转业时,部队领导和楚雄地方领导认为罗应荷政治觉悟高,文化水平好,组织能力强,工作干劲足,多年以来劳苦功高,应该给予较好安排,给出公安部门、人事部门和体育部门三个单位,让罗应荷选择。罗应荷出国到越南和老挝从事工程建设多年,深知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对工程建设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不去这三个单位,而是选择去了工程建设性质很强的水利部门,从事水利施工事业。

转业以后,罗应荷在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工会工作等方面,承担了领导职务。他牢记宗旨,不忘军人本色,继续奋斗,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勇于担当,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深受领导和同事肯定,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1992年8月,罗应荷光荣退休,安享晚年。转业和退休以后他都不忘军人本色,一直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想想我的老连长,这不算什么”。自从8连老连长为了救自己而光荣牺牲后,罗应荷就下定决心要向老连长学习,要成为老连长那样的人。

罗应荷多年来一直在讲述老连长的故事,心中牢记“没有老连长,就没有我罗应荷的今天”。军校学习期间在讲,部队训练期间在讲,援越抗美期间在讲,援老抗美期間在讲,接新兵期间在讲,部队讲,地方讲,单位讲,家里讲。在积极讲好老连长故事的同时,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向老连长学习,以老连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罗应荷经常说,多想想老连长,就什么事都好办,什么事都想得开,什么事都不会去计较了。参加革命工作以来,罗应荷严格要求自己,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朋好友谋取过任何私利。

罗应荷1969年7月开始担任工程兵团军务股长(正营级)。1972年4月工程兵团凯旋回国,驻扎在云南省楚雄市,大部分军官都得到了提拔,罗应荷仍然担任团军务股长。有部分官兵纷纷反映:罗应荷应该得到提拔。他说,我们要服从组织安排,“想想我的老连长,这不算什么”。在部队一般一个级别岗位任职三、五年,要么提拔,要么转业工作。过了几年后,同期任职同级别的军官,基本提拔完,有的是罗应荷原来的下级,现在成为了他的领导,只有罗应荷依然还在军务股长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团部首长找罗应荷谈话、安慰他。他说服从组织安排,“想想我的老连长,这不算什么”。1977年9月,在担任军务股长8年后,部队党组织提拔罗应荷担任新兵团团长,但是要常年在外接新兵、搞训练。1972年部队回国驻扎在楚雄后,罗应荷从老家把家人接到楚雄,在楚雄安家。此时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四个孩子需要教育,非常需要他的照顾。部队首长征求罗应荷的意见,他还是那句话,我服从组织安排,“想想我的老连长,这不算什么”。1979年5月,部队批准罗应荷转业,12月正式到楚雄州水利水电施工队工作。罗应荷在部队的职级是正团级别,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组织上给他安排了科级职务和待遇,罗应荷没有提任何意见,没有讲价钱,愉快服从组织安排。到1992年7月光荣退休时,一直都是科级职务和待遇。不少老战友、老领导、同事为罗应荷鸣不平,他仍然是那句话,我服从组织安排,“想想我的老连长,这不算什么”。

工程兵团回国驻扎在楚雄市以后,很多部队领导转业到楚雄州、市机关工作,很多干部陆续担任了州市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罗应荷从来没有找他们谋取过私利、办理过私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88岁高龄老兵罗应荷的整个大家庭早已四世同堂,一大家人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如今他依然永葆本色,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身板笔直,一身正气。

猜你喜欢
部队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又一支日本细菌部队名单被公布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推进部队发展型管理的几点认识
望梅止渴
俄罗斯加拿大打造北极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