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目中有人”的科学教学

2020-07-14 09:18李伟
教育界·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

李伟

【摘要】“教学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目中有人”,也就是目中有学生的观念。文章结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圆珠笔的秘密”这一课例,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实验器材的选择及教学过程实施三个方面阐述了追寻“目中有人”的科学教学理念。

【关键词】目中有人;科学教学;师生成长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具有活动性质的综合课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目中有人”,也就是目中有学生的观念,时时装着学生,处处为学生考虑,促进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发展。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师,笔者始终坚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追寻“目中有人”的科学教学。现结合执教的青岛版“圆珠笔的秘密”这一课例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圆珠笔的秘密”是小学科学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技产品”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教材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问题与猜测”,分别展示了两名学生用圆珠笔写字的情景图及两名学生观察圆珠笔外观情景图。图片意在引发学生对圆珠笔内部构造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第二个板块“研究与实践”,本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拆一拆,观察圆珠笔有哪些组成部分,二是研究圆珠笔各部分的功能,旨在让学生初步建立圆珠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联系,了解圆珠笔尖的工作原理。第三个板块“拓展与创新”,本活动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探究圆珠笔写不出字的原因,另一部分是拓展滚珠的用途,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问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目中有人”

明晰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拿到一个课题进行备课时,往往先考虑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进行新课的导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课件使用什么样的动画效果来吸引学生等等。而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缺乏细致思考,将教学目标视为应付检查的“鸡肋”,发挥不了其在课堂教学中“导航”的价值。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提到:“目的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这种目的不是一个单纯旁观者的毫无根据的期望,而是未达到结局所争取的各个步骤。”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是为了单向地执行教学目标,而是通过它更好地指导教学。笔者认为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意义上的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阐述“教师做什么”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明确学生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学习目标。基于以上考虑,针对“圆珠笔的秘密”教学内容,笔者设计出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使用圆珠笔和铅笔写字,感受一下两种笔写字的不同;2.通过拆装圆珠笔的活动,知道圆珠笔各部分間的关系及功能;3.借助实验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并使用滚珠装置,通过和同伴讨论明白滚珠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这样的学习目标摒弃了教学目标惯用的模式及体现学科性质的“遥不可及”的课程目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本节课学生要参与的活动及活动效果明确地阐述出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了方向,更好地把“目中有人”落到了实处。

二、实验器材的准备要“目中有人”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教学离不开科学实验。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作为科学教师,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而且应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因此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也要做到“目中有人”。

在进行“圆珠笔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时,要进行三组实验,分别是用圆珠笔和铅笔写字实验、拆卸圆珠笔的实验、制作滚珠装置实验。用到的实验材料有圆珠笔、铅笔、卡纸、双面胶、乒乓球、食用油、针管、矿泉水瓶等。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笔者注意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用笔亲自试。第一组实验要求学生分别体验用圆珠笔和铅笔写字的感觉。为了让学生体验出圆珠书写顺滑的特点,实验前,笔者对发放给学生的每一支笔都进行了试用,保证圆珠笔出水顺畅,铅笔没有断芯,确保学生体验环节的顺利进行。

2.材料选择细斟酌。第二组实验是通过拆卸圆珠笔,了解圆珠笔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考虑到拆卸下来的零件比较零散,笔者为每个小组备好粘贴板,学生将拆下来的零件粘贴在上面,既防止零件的丢失,又便于对零件功能进行研究。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材料比较多,笔者还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收纳袋,既便于实验物品的归纳整理,又保证了实验台的整洁,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整理实验物品的习惯。在制作滚珠装置实验材料的选择上,笔者也是绞尽脑汁,教材上选用的是普通的卡纸,但由于食用油的颜色与纸的颜色很接近,实验效果很不明显。如何保证滚珠装置在纸上滚动时的留痕更清晰呢?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选择了美术课上使用的黑底色刻画纸,凸显了实验的效果。

3.材料安全想周全。制作滚珠装置的材料是在矿泉水瓶接近瓶口处切割下来的一部分,切割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塑料毛刺,容易扎伤孩子们稚嫩的小手。笔者将毛刺用砂纸磨平,确保实验安全进行。此外,实验过程中还有往滚珠装置上滴食用油的步骤,准备材料时,笔者用塑料针管替代了玻璃滴管和烧杯,有效杜绝了实验过程中玻璃器皿破碎及食用油倾倒在桌面上的意外发生。正是上述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实验准备,保证了整节实验课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也在实验操作中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实施中要“目中有人”

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目中有人”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该留意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变化、知识掌握的程度,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身体状况,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时刻围绕学生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一个开放、民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

“圆珠笔的秘密”这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二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少,学习能力有限,体力也小,实验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帮助。在进行拆卸圆珠笔的实验中,有的学生没找准用力点,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拆卸圆珠笔,看到别的小组已经开始研究零件的功能,更是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巡视,加强指导和安抚。在进行滚珠装置的实验设计时,有的小组不知道如何来使用实验材料设计滚珠装置。此时教师就要变成“调度员”,协调发挥小组间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小组之间进行经验分享。这样做,教的小组更认真,学的小组更积极,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适时组织和点拨。

在教学滚珠装置的应用时,学生生活经验少,一时找不到生活中在哪里用到过这种装置。教师则结合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出示小仓鼠的图片进行启发。孩子们立马联想到小仓鼠的饮水器,立刻高高地举起小手,争着说自己的发现,饮水器、滚珠香水瓶、风油精等生活中的例子脱口而出。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科技改变生活”的教育,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事半功倍。

四、教学评价要“目中有人”

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不仅有以教师为主的测评,而且有学生的自我测评、相互测评。

在“珠笔的秘密”的教学中,笔者注意从学生和教学实际出发,做到“目中有人”,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新课探究的开始,笔者设计了提问的环节:“谁先来说一说你想知道圆珠笔的什么秘密?”二年级的学生只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来提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笔头是金属的,笔杆是塑料的?”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与这节课的知识关联不大,面对学生的回答,笔者首先肯定学生观察仔细的优点,然后顺势引导:“你能再仔细观察一下,笔杆上有什么?还能再提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吗?”学生通过观察提出:“笔杆上的小别针是做什么用的?”其他的同学也受到启发,关注到了笔杆上的防滑套,顺势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这样的评价及引导,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提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设计滚珠装置实验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评价,互相说出设计的优点并提出修改的建议,教师也参与其中进行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正确使用评价语言。

综上所述,“目中有人”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怀,更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只有眼里时刻装有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将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植根于教育教学,做到“心中有爱”,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更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做到“手中有法”。讓我们守护好自己的教育初心,回归教育的本真,以“目中有人”作为教育的原点,努力追寻“目中有人”的科学教学,共同打造爱意满满的智慧课堂,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