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中的怪物形象

2020-07-14 05:16张瑾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异同意义

摘  要:本文主要以舞台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与电影《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中的怪物形象作为研究本体,对比话剧与电影中怪物形象的异同,总结在重新创作《弗兰肯斯坦》的过程中,应保留的角色特质。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怪物形象;异同;意义

作者简介:张瑾(1977-),女,白族,江苏常熟人,硕士,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一、电影《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解析

“Frankenstein”,意味是一件“毁灭造物主的东西”,自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出这历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后,《弗兰肯斯坦》中充满魅力的怪物形象俘获了大批艺术家的芳心,进入胶片时代后,以它为原型的艺术创作更是百花齐放。甚至有很多艺术家追求圆满,设计出了“弗兰肯斯坦的妻子”这一角色。怪物本身并没有名字,它是追逐弗兰肯斯坦的影子,但大众却都乐意将“Frankenstein”这名字赋予它,科学家在怪物面前甚至失去了该有的权威。

不可否认,虽说《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的真正核心是科幻的,但它恐怖、黑暗、哥特的外皮,会对二次创作者的创作方向产生极大的影响,相较于前辈,《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部电影已是相当贴近原著,但导演还是将它的表现方式处理的相当血腥,从沃尔特船长转至维克多的叙述视角,这种从普通人见证怪物诞生的视角,无形中更是增加了一分恐怖气息,若是与黑夜同行,那黑夜中的猛兽并不令人惊惧,但若与黑夜对立,猛兽的獠牙便叫人胆战心惊。这份视角上的选择,已经将本片的基调定性。这是一部强调“奇观”的影片,通过刻画奇幻可怖的电影场景,以求满足观众的观影快感。

本片在场景刻画、拍摄手法、演员表现方式上有着不少话剧的痕迹,例如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家中那洁白宽敞的大厅,没有扶手的阶梯从大厅最左侧蔓延向上,电影中很大部分的情节都在这个空间中发生,包括童年认识伊丽莎白,母亲因生二胎而去世的前夜,父亲宣布维克多去大学深造的喜讯,维克多怀抱亡妻悲痛欲绝的赶去实验室想挽救她的生命……一个场景汇聚了相当多的戏份,这种做法在如今的电影里是很少见的,另外片中大量的独白引入,还有主人公时不时看向镜头的挥洒演技的表演方式,让本片有着浓重的话剧痕迹,导演或许是想将话剧的临场感与电影在细节塑造上的优点结合起来,让本片中的奇观更为令人印象深刻。

相较于其他《弗兰肯斯坦》的改编作品,本片将更多的戏份聚焦在了“造物主”的身上,当然原著视角也是从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开始,贴切原著的做法无可厚非。戏份聚焦在维克多身上后,剧情的展开方式是以围绕“创造”、“生育”、“培育”的几个方面开始的。影片中,维克多青年时期,母亲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因难产濒死,父亲拼劲全力,卻只挽回新生儿威利的性命;维克多大学时期,他在宽敞的阁楼里为自己的实验构想上下奔走,注水的皮囊将圈养的电鳗从管道中引导至怪物所在的水箱中;最后一次创造,则是维克多为了将亡妻伊丽莎白复活,再度重复了一次“造人”的过程。

在影片中,怪物出生的情节里,维克多没有因为造物的丑陋而对他放任不管,反而,在怪物刚刚出生腿部无力肌肉没有彻底舒展开的时候,维克多义无反顾地上前搀扶住刚从羊水中滑落在地上的怪物,但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些意外,颤抖的怪物不小心被地上的铁链盘住身子,另一侧的重物将它的铁链向上拉升,怪物被引力拖至屋顶而昏迷,因此维克多误以为实验失败,造物已经消逝。哪想到怪物清醒后逃离了阁楼,维克多并不知道此事,他认为怪物已经死亡,在之后的剧情中认定了事实,决定回日内瓦与伊丽莎白结婚。

怪物逃离了阁楼后,在城中因丑陋的面貌被大众攻击,受尽了欺辱,因此它逃到了荒郊野外,漫无目的它走到了一处农舍外,偶然瞅见了其乐融融的农夫一家。怪物躲藏在暗处,和农夫的父亲(一名盲人)做了朋友,它为农夫一家做了不少善事,农夫的父亲教会了它识别文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直至另一出意外的发生,欺压村民的乡绅上门讨债,农夫的父亲被乡绅打翻在地,怪物见义勇为,却被后到的乡绅误以为伤人的恶棍是它,在咒骂声中赶跑了怪物,并火急火燎的逃离了农舍,待怪物重返农舍时,空空如也,怪物悲伤的怒吼,用火把点燃了农舍,并以维克多的日记为线索,发誓要向自己的造物主复仇。

在电影的末期,维克多见到怪物后,内心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怪物威胁维克多,要主人公为他创造一名妻子,维克多答应了,整个情节相当流畅让人觉得不会再有什么意外发生,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怪物在维克多的新婚之夜剖开了新娘伊丽莎白的胸膛取出了她的心脏。这是一个为了黑化而黑化的桥段,在此之前,维克多与怪物虽然相处得不愉快 ,但各自都没表现出要毁约的倾向,这直截了当的毁约,即毁灭了维克多与怪物之间的约定,也毁灭了怪物在影片中的性格塑造,它的形象被情节撕扯的碎裂不堪,像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却也像是一个混迹社会十几年的黑社会大哥。在影片最后期,怪物发出的那些极具哲学探讨价值的台词“我是谁?”、“他是我的父亲”(指着维克多的尸首说)都因此显得极其苍白。

二、话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解析

首先,开门见山的评价,话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在视角上,就以超越了前辈,整部戏的开场,即是怪物从羊水中诞生而始,导演有意让Benedict在开场花上将近十分钟的时间表现怪物从诞生到学会站立再到走路的过程,在这十分钟内,除了维克多偶然出现却见死不救的惊鸿一瞥,台上充斥的只有怪物杂乱且无助的呼吸声,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从Benedict扭曲的肌肉表现力上无声的传递开来。在这里,便埋下了怪物性格转变的伏笔,“它睁开双眼后见到的第一个人类,竟对它未伸出援手,起初它并不懂得这叫厌恶。”悲剧从一开始便确立了。

紧接着便是怪物被遗弃后走出实验室,因丑陋而受人欺辱的桥段,在这一部分情节中,怪物也做了一次见义勇为的壮举,他拯救了一名被流氓围堵的妇人,而妇人解除了危境后看到怪物的脸庞竟然只是惊讶,“我不会发出尖叫,我会悄悄走开,”妇人捂住自己的嘴巴细声细语的对怪物说道,这是怪物第一次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之处。

在往后的情节中,怪物流浪到了一块草地,这儿忽然来了一场大雪,他欢欣鼓舞的在雪中上蹿下跳,这是一名新生儿初次感受阳光、雨水、鸟叫、草地、白雪时的狂喜。怪物口中发出的第一组单词“snow”,也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原始的看法。这是一个对我不太好,但却美丽的世界,这便是话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带来的一个新生怪物的形象。

另一名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终于上场了(值得一提的是,怪物与维克多的戏份是接近对等的,从话剧海报上就能发现,这是一部采用双主角构成的戏),此时维克多并未知道有个巨大的灾祸正向他袭来,他将自己封锁在阁楼中,闭门不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造物并未死去,甚至还逃走了,这让他惶恐不安。直到表弟威利的失踪,才算是将他唤出了大门。

之后与怪物的相见,怪物向维克多申诉自己遭受过的苦难,而维克多怒斥自己的造物是“怪物”,怪物因此恼火却笨拙的威胁维克多,希望维克多为他创造一个妻子,他受够了孤苦伶仃的在世间晃荡的旅行,希望能有个与他一样的灵魂能作伴 。维克多惧怕自己的造物,因此答应了怪物。至此,两者之间相安无事,也并未有超出情理的发展。

这份安宁直到维克多千辛万苦的收集尸体,终于将怪物的妻子制造出来的前夕,维克多被自己幻想中的表弟一语惊醒,“人和人在一起会生孩子,那怪物和怪物之间呢?他们会生育吗?”在威利鬼魂出现的片段,导演特意设置让威利从维克多收集尸体的布袋里自己跑出来,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维克多造人举动的事实,“他打扰了生者与亡者的界限,与之带来的新自然规则,他未必能够承受”。维克多因此悬崖勒马,毁了怪物的妻子,怪物得知后悲愤不已,发誓要向维克多一家报复,这才有了之后怪物强奸伊丽莎白,与维克多相爱相杀,最后在北极大地上双双消逝的结局。

三、对比二者怪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

首先在視角设置上,俩者的方向就有很大的不同,电影更偏向于维克多·弗兰肯斯坦,而话剧则是二者兼重。视角的不同造就了观感的不同,影片中的悲剧更想是对于维克多一家可悲命运的叹息,颇有《红楼梦》中贾府从兴盛到破败的意味。其次是在剧情的细节上也有很多不同,例如维克多初见传造物的态度上,电影将维克多塑造成了一名有着“健美的身躯、旺盛的精力、非凡的魅力、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英雄形象,在怪物的出生问题上,采用了大量的意外来渲染英雄的无辜,这使得怪物之后的形象转变和报复行为显得极其幼稚。

话剧版因为是双主角的设置,编剧和导演能用更多的笔墨去丰满二者的性格。从剧情细节上,我们就能看出,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名妄想成神的科学家,但他却没那么令人厌恶,因为他即是科学家,也是一名普通人,这一点设置上倒是和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传》中的伽利略不谋而合,他们对科研有着狂热的情绪,遇上不可逾越的困难也会向苦难低头,但真的到了大是大非的时刻,却能迸发出人性光彩。

怪物作为贯穿《弗兰肯斯坦》系列作品的重要角色,在电影和话剧中的形象塑造力度却天差地别,影片中大量的意外事件插入,对怪物在之后的情节中的表现是毁灭性的破坏,因为这些为英雄洗白的剧情设置,怪物真的变成了怪物,变成了“令人惊惧的非人生物”。

在话剧中,对于怪物形象塑造的方面,有一个相当出彩的细节在于怪物与农夫的对话之中 怪物通过长久的暗中观察农夫一家人学会了人类的基础语言与表达,但通过语言的学习,它掌握了历史文化知识,产生了进入人类社会的渴望,但同时它也不得不接受了人类的审美概念与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阮世勤.《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化叙事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3期.

[2]霍晓珊.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M].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张根华.《弗兰肯斯坦的后殖民解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

[4]曹山柯.弗兰肯斯坦: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J].外国文学评论.2010.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异同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
《弗兰肯斯坦》在21世纪的戏剧改编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