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构型项在更改流程中再标识的模型

2020-07-14 17:03丁晓丽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1期

丁晓丽

摘   要:随着民用飞机的研发和制造的不断发展,构型管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作为构型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部分,变更控制管理也是保证设计符合性的重要方法。根据相关的标准和适航规章的规定,变更控制中提出了大改和小改的概念,并且规定构型标识需按照更改的分类来判断是否变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是否需要构型标识的变更没有具体、清晰的规定。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判断模型,用在构型更改管理中以判断某次更改是否需要對产品进行再标识。

关键词:构型管理  更改管理  再标识模型

随着构型管理在航空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应用,其对于研发保证体系的重要性也慢慢被各飞机集成商及其供应商所认识。产品及其技术文件的变更和可追溯性也是适航局在进行审查时关注的重点。

构型管理中提出了构型项、构型标识和构型更改的概念。在构型更改中,我们规定了在进行某些变更时需要对重新定义构型项的标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判断所进行的更改是否需要更改标识,尤其是判断次级零部件的变更是否需要变更上级组件的标识。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再标识模型,帮助判断需要进行再标识的情况。

1  概述

(1)构型项。

构型项是指满足最终使用功能的配置中的实体[1]。展开来说,可以是满足最终使用功能并指定用于单独构型管理的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部分的集合[2]。构型项是构型管理的基本单元。

(2)构型信息。

产品的构型信息,指的是描述产品特征的所有信息,如来自需求捕获、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工艺、制造、生产、销售等活动产生的所有产品信息[3]。

(3)构型标识。

构型标识是构型管理的功能之一,其目的是:标识产品结构和产品构型信息,选择和定义产品属性,并将产品属性文件化和基线化;赋予每个构型项和构型信息唯一的标识号。

(4)构型更改。

构型更改指的是在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对已正式确认的线性构型文件所做的更改。

2  构型标识更改的要求

CCAR21.93条中规定,型号设计更改分为“大改”和“小改”。“小改”指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量、平衡、结构强度、可靠性、使用特性以及对民用航空产品适航性没有显著影响的更改;“大改”指除“小改”以外的其他更改。

为了保持可追溯性,当产品及其零组件发生了变更,其标识号或对应的构型信息文件的标识号应更新,以便识别新的构型状态。

构型更改的标识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更改零件的版本号,简称为“改版”;更改零件的构型号,简称为“改号”。为了与更改的类型对应,一般而言,若更改属于大改,则改号;或更改属于小改,则改版。

3  再标识模型

本文提出了一个再标识模型,以帮助判断大改和小改。

该模型分为三步:判断更改前后的产品是否具有互换性;判断更改的产品是否需要重新标识;判断需再标识产品的上级组件是否需要再标识。

3.1 互换性的判断

对于每次更改,首先需对其影响的零组件的互换性进行判断。互换性判断的模型如图1所示。

产品是否具有互换性主要是看本次的更改是否影响了产品的外形尺寸、接口和功能,也就是3F。

在对产品的3F进行判定后,还需要特别注意在不同应用中使用的产品的3F是否都不受影响。也就说同一个产品如果安装在不同的上级组件中,需要对每个上级组件中的该产品进行判断。

3.2 更改的产品是否需要重新标识(改号)

在对产品的互换性进行判断后,可以使用图2的判断模型来判断本次进行更改的产品是否需要换号。

对于具有可互换性的产品(零件),如果没有来自于局方对于追溯性和客户的特殊要求,可以不用换号。而不具有可互换性的产品(零件),如果该产品未进入生产或已经制造的产品可以通过返修的形式使其具有可互换性,并且局方和客户没有特殊要求,也可以不用换号。

3.3 判断上级组件是否需要改号

若本次更改的产品(零件)经过判断后需要换号,那么还需要对其上次组件进行一次判定,直到某一级组件不需要换号为止。

4  结语

建立起规范化的构型管理程序是满足设计保证体系重要的基础,而对于构型标识在更改中的变化是满足适航中对于追溯性要求的重要保证。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与更新构型项在更改流程中的再标识方法。

参考文献

[1] 陶剑,范玉青.基于构型项的飞机研制建模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10):114-118.

[2] 田宪伟.基于MBD的构型管理在飞机研制中研究与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5,495(S2):7-11.

[3] 孙洪洋,贺璐,孟旭.面向民用飞机的构型再标识模型分析[J].科技创新,2017(1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