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策略优化研究

2020-07-14 05:22戴联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3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策略优化产教融合

【摘  要】为了尽快适应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我国在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当前市场上的技术人才比较短缺,而高职教育作为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重点场所,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是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产业升级的能动适应措施。对此可以借鉴协同发展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未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策略优化措施,明确发展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策略优化

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逐步深入,我国正朝着人力资源强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需要极力提升职业技能人才质量满足市场中对于人才的客观需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国家战略体现。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运营和系统化组织。

1.协同理论下的产教融合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1.1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被称为协和学,是一种非平衡系统理论,它将复杂世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并认为这个整体是由不同类型的子系统所构成的整体环境,系统之间因素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决定环境的整体状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协同发展依赖于产业环境实现产业的优化和进步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而产业转型又为职业教育提出了专业的目标导向。高职院校的内部教学活动本身立足于产业发展,贴近实践开展各项科研教学工作,目的在于及早让学生介入产业规划的进程当中,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所以将职业教育和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契约层面的协同合作,发挥双方特长,谋求社会福利。

1.2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各个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研项目框架。显然产教融合有两个主体,第一个主体是学校,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力资源,通过人才运作方式与企业共同打造新型经济业态。企业作为第二个主体,能够让产业和教育达到和谐融合,相互发展。产业诉求需要优质人才的加入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依赖于产业的转型和进步,所以高职院校将以市场为向导,以产业依赖为推进,建设科学技术和产学研究为一体的经营实体,促进人才培养就业,形成校企联同化的办学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力资本升值的主要渠道,只有获得物质效益之时,人力资本才会得到重视,才能实现迅猛发展。

2.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策略的发展定位

2.1 产业定位

从运营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具有经营性质,其产业运营包括人才的生产和分配,而生产管理也包括投入和产出部分的整体管控。高校在进行资金投入的过程当中,将教育经费分配在教育活动当中,而分配管理则涉及到受教育者与企业的相互关系,对应的是学生在岗位实训当中的表现。从交换层面来看教育产业和市场关系的管理会成为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高职教育投入可以拉动高职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在现代社会的稳步推进。所以产教融合在产业定位层面需要实现教育资源和行业资源的共享应用,让高职院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积极参与者。

2.2 市场定位

在未来的发展运营环节,需要将市场机制真正引入教育领域,保持教育体系的供求平衡,实现教育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运营会促进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市场定位实际上就是将产业和教学进行独立运营,让教育产业所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企业的客观价值需要。如果产品质量高,那么目标心中就能树立相应的品牌形象。所以当专业人才素养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基本需求时,企业也会更加主动积极融入校企融合进程,以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技术研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实际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势非常明显,无论是从办学定位还是从专业设置层面来看,都积极探索新专业和优势专业的结合,旨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社会服务和人员培训优势。例如很多院校都和企业合作进行课程体系研发,让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进程当中,让学校在产教融合的进程当中扮演辅助者的角色,更加依赖企业开展教育工作。

2.3 产品定位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的产品就是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他们需要将产品定位于能够对接产业转型发展而起到作用的决定性人才,并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过程当中对接企业的运营。对此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在整个产品线内解决产品的宽度与深度问题。例如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和平台之后,能够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技术发展,形成更加优质的“产品”,这些素养较高的学生能够发挥稳定的资源优势,协调学校的品牌属性,让学校发展为企业发展助力充分发挥产品的深度价值。

2.4 服务定位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过程当中,要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与企业取得深度联动,共同开发具有市场价值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将人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体现。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非常重要,他们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方向,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服务定位也应该遵循十九大后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职业特色和时代发展需求。具体来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该以就业为目标,在扩大学生规模的同时抓好学生,质量极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明确推进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3.产教融合发展的策略选择

3.1 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按照定位理论,我国的职业院校需要确定短期的发展和中长期的发展要求,在专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與优化。从短期定位来看,职业院校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获取产业前沿动态并规划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合作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从长期定位展望来看,我国作为传统产业大国需要通过科技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借助产教融合和市场运作方法确定生产经营层面的最佳途径,使得专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互匹配[1]。

在产业多元化的社会规律下,专业建设模式也应该变得更加多样化,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岗位与社会要求,一方面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定位与产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产教融合的最终标准——培养专业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现代化人才。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之后能够优化现有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必要时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教材的撰写者,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和地方经济服务需求,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确定企业的实施动态。例如顶岗实习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可以进一步推进,能够妥善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实习问题,让他们及时对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有所掌握。与此同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可以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制定后续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内容上作出改革,同时可以借助产业布局规划的客观规律拓展专业的适用性和广泛性,确定支柱产业和专业化课程体系。总而言之,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标准,能够准确定位市场动态与岗位需求,发挥人才在知识方面的优势作用,从行业基础出发做好相应的战略选择。我国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当中已经形成了特色和办学定位,能够重视产教融合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再加上国家政策出台带来的机遇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未来建设与推动将伴随着政策法规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利用优势避免劣势,利用机会应对挑战。

3.2 企业的主体推动作用

企业在产教融合当中作为重要的主体,需要在多个方面提升意识和认知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并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实际上职业教育层面的投资可以被视为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投资,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未来的后备人才,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进程当中,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特性之后选择其中的优秀人才服务与岗位工作,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

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不同的利益个体,需要在產教融合的体系下互相发展成熟。双方虽然存在利益层面的认同差异,但是在合作过程当中,只要服务于市场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能在共同的资金和条件基础上进行项目的有效推进,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多样化的成果,基于现有的实践进展和企业的发展进程来看,现代产业转型还应该得到企业的深度支持。与之相比,国外在企业主体推动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比较早,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学者,就针对普通高校规模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并得出日本的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需要在企业的配合下实现产教融合理论的完善和优化[2]。

3.3 创新人才输出策略

从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层面来看,如果学校的办学指标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就能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中心平台规划上进行调整,满足校内的日常实训和教学实验需求,并满足学生的实践工作需要。要想真正符合社会岗位所需求的人才,就在今后的专业实践环节,应该创新人才输出和跟踪策略,平衡现有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措施。因为产教融合本质上是创新高职教育结构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推进产教融合,能够积极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画人才,落实不同的产教融合项目并实现教育层面的需求和供给。未来社会所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应该具有创新思维和服务意识,所以高职院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加快专业之间和产业的交叉融合,将具有高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让培养出来的学生顺利进入岗位当中实现就业。总体来看,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需要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需要,院校未来的改革也要立足于目标调整,在就业问题上除了输送人才之外还应该做好人才的售后保障服务,既要输送人才,也要调整人才,实现对于人才的全方位运营[3]。

3.4 投资结构创新策略

投资结构创新策略需要立足于现有的投资环境优化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资布局工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让两者相互配合打造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网络,也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提供针对的指导意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主体的层次化。高职院校投资主体可以采取多元经济模式,建立以企业集团办学和股份制办学的教育框架。这样一来不仅能保障资金的畅通程度,也能实现效率至上的现代化管理,综合统筹各方力量解决人才和经费的问题,达到利益层面的平衡和协调。政府部门也应给予社会力量在经费和税收层面的优惠,完善社会各界力量在办学和服务层面的支持,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大企业对人才的投资改善人力资本积累的发展现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当中明确提到了全面部署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并且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和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面推进,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种类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会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当中极大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投资结构创新策略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4.结语

未来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需要建立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让高职院校和传统产业相互渗透并实现共同发展,融合主导产业并支持支柱产业。实际上产教融合的基础在于人力资源,按照协同发展理论,让现代教育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兼顾好职业特色打造新时期的战略规划,突出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的决定性作用,让人才能够在产教融合的过程当中成为优质产品输出到行业内部。

参考文献:

[1]栾贻福,许翠娟,杨小艺. 新时期高职产教融合协同体系的构建[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109-111+130.

[2]王军德. 新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模式优化策略[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1):38-41.

[3]付昌辉,屠群峰. 高职院校推进产教研融合的策略研究——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03):103-106.

课题基金:本文是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2021年度课题《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策略优化研究》(课题编号:XSP21YBC47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戴联华(1964年4月--),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本科,教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策略优化产教融合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