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飞动的汉画舞蹈艺术之美

2020-07-16 13:26田平南阳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1期
关键词:长袖高超画像石

田平 (南阳师范学院)

舞蹈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形体艺术,汉代舞蹈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以造型别致、形象传神而著名的汉画,其千姿百态的乐舞艺术形象,以优美的舞姿作最佳的定格,生动再现宏丽悠远的乐风舞韵,反映汉代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展示汉代气势雄浑、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一、飘逸飞扬优雅舒展的长袖舞

长袖舞是一种以长袖束腰为特点的舞蹈,继承了楚舞袖长的特点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姿,舞者多为女子,梳高髻,穿着缣帛做成的大衣,腰细如束;以长袖为舞具,长袖使舞者手臂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从体前甩过,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形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借助飘逸的长袖,做各种优美高雅的动作,舞姿翩翩,婀娜多姿,其飞绕的长袖和袅袅的细腰彰显其舞蹈之美,给人一种舒适轻松之感,增加舞姿的妩媚。

《韩非子》引用民谚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孔子所欣赏的“尽善尽美”的韶舞,也是以长袖为特征;赵飞燕是汉代拥有高超舞艺的代表,她原名宜主,是汉成帝刘骜最宠幸的皇后,汉代著名的舞蹈家,腰骨纤细,舞姿轻盈,冠绝古,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善行气术”;葛洪在《西京杂记》有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①;张衡在《观舞赋》记载“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抗修袖以翼面,展清声而长歌”,“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舞蹈技巧高超,轻盈飘逸,挥洒自如。

汉画像石,充分彰显长袖舞的飘逸飞扬、优雅舒展,豪迈奔放。例如河南南阳石桥镇汉画像石②:

舞者施展长袖,扬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一腿抬起,似乎在做着侧向的跳跃动作,并配合躯干的曲线和曳地长裾的飘洒,运用臂膀含蓄的力量,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规则地形成一个弧形,与此同时,另一臂反方向将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样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身躯也同时形成一个弧度极小的S,两个S套在一起,成为一个极优美的造型,舞姿洒脱豪放。

再如河南郑州汉画像砖《舞蹈》③:

一位细腰、长袖,下穿灯笼裤的舞者,翩翩起舞,两条舞动的长袖,空中摆动,形成平行状,自两手臂向画面的左上角伸展开去,一只燕子沿袖子上方向上飞去,以衬托长袖舞动的速度,极快极美,其速度可与燕子之速相比;画面的右侧置一壶一樽,上面的壶总给人一种向下落的感觉,用以暗示舞者所踏的节奏,之快之美,增强了画面的音乐节奏之感,让人叹为观止!

汉画图像中的许多长袖舞,其优美的造型,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美妙殆不可言;扬举的长袖,飘曳的长裾,行曲的腰肢,婀娜的体态,飘若浮云,让人叹为观止!

二、轻捷灵巧千姿百态的盘鼓舞

盘鼓舞是汉代民间酒会、豪富吏民宴客时广泛使用的舞蹈,盘、鼓的数量多少不等,因使用七盘较多,又称七盘舞,将盘、鼓置于地上,陈放的位置无统一的格式,可根据舞蹈动作设置,作为舞具,舞人踏在上面或环绕其表演;长袖舞与杂技的结合而形成的,不仅具有优美的舞姿,而且有难度较大的盘上平衡造型的技巧;舞者有男有女,但都是穿着长袖的舞衣,以盘上、鼓上、周围跳跃徘徊,或疾或缓,时而在盘上踏来踏去,时而在地上旋跃雀蹈,这种舞要求高超的舞蹈技艺,舞姿要轻盈,舞步要精准,动作非常轻捷、灵巧,极其优美。

七盘舞的描述,在古代文学家的诗歌辞赋中均有记载:

张衡《七盘舞赋》:“历七盘而屣蹑”④

王粲《七释》:“七盘陈于广庭,畴人俨其齐俟。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踌”

傅毅《舞赋》:“蹑节鼓陈,舒意自广”

卡兰《许昌宫赋》:“与七盘其递奏,觐轻捷之翾翾”

鲍照《诗数》:“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

陆机《日出东南偶行》:“丹唇含九秋,妍迹陵七盘”

古代文人或描绘演出盛况,或赞美动人的舞姿。

七盘舞,这种高超的舞蹈艺术,在画像中得到充分体现,舞者且歌且舞,足蹈击鼓,集歌舞蹈于一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如河南新野盘鼓舞画像砖⑤,充分体现舞者和谐默契、形神俱备的高超技艺。

此图虽是七盘舞,地上却只有六个盘子,在六个盘子的左上方,有一竖着的圆形物,应该是被舞者用技巧竖起的第七个盘子。盘上部的舞蹈女子,一脚脚尖踏着地上的一个盘子,一脚踏着极不稳定的竖立盘子窄窄的边棱,极显舞者高超的技艺;从舞女圆圆的脸蛋、纤巧的细腰、长长的水袖、装饰繁复的短裙、宽阔的灯笼裤和劲健曼妙的舞姿中能够感受到其美丽,翩翩的轻盈舞姿中体会其高超的舞技。

从画面的整体形象看,舞蹈者是一对配合默契的男女组合;从舞蹈形象的体态语言,能够看出女舞蹈者四肢张扬、动作舒展,加上前倾的身材、不稳的重心,显得更加惊险刺激;从男演员一腿单跪于地,一腿弯曲着地,双手做托起状,仿佛随时准备救护做危险动作的舞女,给人以稳定感。

画像中男女配合默契、动美,女的俏皮,男的稳重,两人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一动一稳,相得益彰,举手投足,十分到位。如女舞者微微下俯的脸庞、顾盼传神的双目、男舞者上扬的头颅,可以看出两个舞者,舞蹈动作的和谐默契,真正实现了形随神合的高超艺术境界。

三、矫健奔放动感十足的建鼓舞

建鼓舞,源于楚国,是一种以建鼓为主要乐器的舞蹈,是汉代流行的、典型性舞蹈艺术,是汉代最具豪迈、粗犷之美的舞蹈。

尽管史书中对建鼓舞的记述很少,但汉画像石所表现的颇多,以建鼓为道具,舞者击鼓而舞,做各种舞姿以击鼓,鼓的形状有多种,多为击鼓和舞蹈的组合,中置建鼓,舞者手执短桴(鼓槌),举臂跃足,动作幅度较大,边击鼓边舞蹈,舞姿雄健,矫健奋发,生动活泼,通过有节奏的动作,蹴鞠或踏盘击鼓而舞,令观者目眩,刚柔相济,表达其思想情感,是技巧与艺术的完善结合;有坐式、腾跃式、蹴鞠式等形式,有男子对舞、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以男子对舞为多,且舞者分别在鼓的两端,一左一右,作扑步,且左舞者左手击鼓,屈右臂于右上侧,右舞者右手击鼓,屈左臂于左上侧,动感十足,极具阳刚之美,衣袖和鼓上的飘带飞动,舞姿优雅协调,极具动态之美。舞者轻舒长袖,腾跃闪挪,以盘(鼓)潇洒自如地起舞,除了表现舞蹈所具备的轻盈,圆润还要在小小的道具上保持体态平衡,给人以奇险之美,舞者或侧面俯视、仰臂作舞,整个力度感表现强烈,在盘鼓之上一倒身,一跨步间,整个速度感及肌肉紧张跃然石上。

南阳汉画像石中建鼓舞图像比较多,如方城的建鼓乐舞画像石⑥:

画面上部置一建鼓,鼓上有华美的羽葆装饰,随乐飘扬;大鼓下悬有四个小鼓,鼓两侧两位束腰男舞者,相向而站,跨步,执桴,蹴鞠而舞,击鼓起舞,一边击鼓一边舞蹈,栩栩如生,舞姿奔放、矫健、洒脱,让人仿佛听到那“锵锵锵”的乐鼓声;下有三人跽坐摇鼓,配合上图的鼓舞,随乐伴奏,神态各异,全身专注,配合默契,矫健奋发,欢欣鼓舞,生动活泼,充满欢欣鼓舞的气氛,从而将舞蹈与器乐演奏融为一体,舞蹈既是舞蹈表演者,又是音乐的演奏者。

四、粗犷雄浑气韵生动的艺术之舞

汉画像石在形象塑造上抓着形象的大貌和运动规律,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而是寓巧于拙,以一种浑厚的稚拙感,再现远古艺术之美。

如南阳画像石《鼓舞》⑦

画面左侧放置一面鼓,鼓的左侧一人蹴鞠而舞,在鼓的右边一人执桴击鼓,亦跨步蹴鞠;右边三人奏乐,其中一人吹埙,二人摇鼓。

画面形象给人粗率笨拙之感,在经过仔细研究之后,你会发现,这幅画像石就像创造它的民间艺人的性格一样,粗犷中带着精巧,木讷之中蕴含豪气,具有大巧若拙之感。

整个画像石,无论是舞者还是乐者,形象极为简练,左边两个舞者简练到像是用单纯的线条写成的;奏乐者也几乎是一个粗略的外形,充分体现画像石“重神轻形”的技巧,舞蹈者所表现的是舞姿的神韵与节奏之美,奏乐者所表现的是乐曲的韵律和流动之感。左边的舞者舒展着弧形的双臂,整个身体后仰,显得头重脚轻,极不稳定,仿佛有一种整个身体将要失去平衡之感,但其右腿上方圆点状鞠却如秤砣般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平衡,其下压的感觉有效化解了舞者即将向后倾倒的险境;再观右边的舞蹈者,双臂如羽翼般展开,左脚用力跨步蹴鞠,右腿几乎扑倒在地,双腿的形状与双臂的形状都状如羽翼,使得舞者的姿态显得轻盈矫健,生动再现其边击鼓边蹴鞠,一心两用的高超技巧;再看右边三个奏乐者,左右二人的动作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中间的人的形状也与两边的人物形象大抵相同,只是上臂动作有所改变;左右扫描此三人,会有一种动画般的闪动感,形成一种节奏的通感,让人仿佛听到他们演奏的乐声,与其合奏的阵阵鼓声,创造出运动和节奏之美。

此幅画像形象简练,精练之中展现了舞乐交奏的热闹场景,其夸张拙朴的造型和粗犷有力的线条,呈现出一种古朴淳厚的艺术之美。

五、舞乐齐奏魅力无比的视觉之美

汉画中的舞蹈艺术之美,在舞乐百戏画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河南南阳宛城区七孔桥画像石⑧,舞乐杂技于一图,创造了舞乐齐奏的旋律感,声情并茂,动静相宜,凝聚力强,完整又生动展示整体形象效应,魅力无比。

此幅画像共刻绘八人,可分为两组来欣赏。

左边一组三人:左边一位长袖细腰的舞蹈者,舞姿优美,窈窕动人;她尽力伸展双袖,侧身右视,摆动着“灯笼裤”,引步向左,两只裤脚下裸露的小脚如尖尖新荷,既给形象创造一种轻盈的动感,又显得楚楚动人,与下身相反,其头部和上身却正在向右扭动,两只舒展的长袖,自左向右方倾斜,左袖的飘带直伸展到第二人的脚下;从其微侧的头部来看,她似乎正向着那人顾盼交流;中间那人头戴面具,袒胸露腹,右手摇鼓,左手耍着壶,双腿皆以虚步状弯曲,似乎在不断跳动;右边一人左手着地,呈倒立状,右手似拿一物,仿佛刚从右侧的樽上跃下,又仿佛要跃到樽上去。相比之下,其下身显得粗大,上身及双臂动细弱得多,尤其双臂,细如两线,给人造成一种惊险之感。

右边一组五人,左侧第一人头微低,身体微侧,正投入地鼓着瑟,其左手轻抚琴弦,右手高扬,似有千钧之力,落下便能奏出雄强之声;左起第二人和第四人皆右手摇鼓,左手持排萧吹奏,其动作和形象非常相似,只在脸的朝向和某些细节上有些差异;左起第三人,正在专注地吹埙;最右侧的人与前四人一样跪坐在地,侧面向左,有节奏地击着铙。

右边五人,从服饰和形象看,十分相像,给人以整齐划一的反复感,尤其是第二人与第四人,形象极为相似,既是一种视觉呼应,又是一种单纯反复,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的旋律感;右边四人的总体是一种变化之中的反复,各形象在渐次的变化中频闪、应和,一咏三唱,形成一种对比与和谐交相呼应的节奏之美。

总之,汉画中的舞蹈艺术,既有某一舞蹈形式单独于一石的优美形象,更多是歌、乐、舞、杂技、俳优谐戏于一石的宏大演出场面;其演出场面、内容、形式、服饰、人物姿态、技艺难度、风格特征等,既保留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特征,又具备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完美、感人至深的形象特征,阐释两千年前音乐文化的风貌品格,展现出汉代雅俗交融、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时代精神,多彩多姿的音乐文化品味!■

注 释:

①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②⑥⑦⑧ 王建中等.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1.

③⑤ 张文军.中国画像砖全集(河南画像砖)[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

④ [梁]萧统.文选(文选卷第十七)[唐]李善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

猜你喜欢
长袖高超画像石
彭荟作品
攀援而上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哲理漫画
宝塔山咏怀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control with a spanwise array of DBD plasma actuators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汉画像石造型特质在三维动画IP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First Look